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波兰翼骑兵长矛「上帝之矛波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任何对欧洲历史,尤其是军事史感兴趣的人,都不可能忽略这个极具特色的骑兵兵种。在很多人脑海里,提到波兰,或许不知道贵族民主制或五·三宪法,但这个有着帅气盔甲,夸张双翅的的东欧劲旅就真称得上是众所周知了。我不敢怠慢,为此更是购买,查阅了更多相关资料和书籍才有底气在这里讲述这支东欧劲旅,我将会从几个角度展开讲。尽我所能的,将波兰胡萨羽翼骑兵讲透。
骠骑兵的由来与定义:很多人会问了,讲翼骑兵你说骠骑兵干什么?这涉及到一个兵种定义的问题,翼骑兵其实是算在骠骑兵的大门类里的,所以讲翼骑兵之前,必须简单讲讲骠骑兵。骠骑兵的英文单词为“Hussar”,它源自拉丁文“Hussarones”,而最早的词源则来自于10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文献中提到的“Cursarii”。Cursarii是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招募的塞尔维亚轻装骑兵,他们拥有非常优秀的侦察和偷袭能力。之后这个词传入了欧洲,在东欧的不同地区产生了相对不同的含义,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14世纪末期,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征服塞尔维亚后,将侵略的矛头直指欧洲,首当其冲的就是匈牙利王国。还记得1444年的瓦尔纳之战吗?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与匈牙利总督约翰·匈雅提并肩作战,因为一次失败的冲锋导致波·匈联军战败。他受到对手传统东方轻装骑兵“西帕希骑兵”(Sipahi)的启发,创建了第一支轻装骑兵部队,称为“Rác”。匈雅提有个儿子,也是我之前介绍过的马提亚斯·科尔温(科尔温乌斯),他统治匈牙利32年,文治武功皆出类拔萃。他将这支新生的骑兵军种进行了更加规范化的训练和装备,使之成为了一支强悍的部队。科尔温将其编入“匈牙利黑军”的战斗序列中,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在与奥斯曼、神罗、波兰的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斗能力。
后来随着雅盖隆家族的瓦迪斯瓦夫二世统治匈牙利王国,这一优秀的骑兵军种也被顺理成章的“引进”波立邦联。在所有的波兰历史文献中,能找到最古老的提及胡萨骑兵的年代为16世纪初,这有力的佐证了彼时的波兰王国积极的吸纳匈牙利骠骑兵进入到本国的军事体系中。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传统的中西欧重甲骑士是不适合在波兰北部的沼泽和东部被河流分割的大片草原上战斗的。最早,波兰王国是直接雇佣匈牙利骠骑兵作战的,后来则直接招募本国人员编入波兰骠骑兵部队中。在与莫斯科大公国的奥尔沙之战中,波兰骠骑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两翼的进攻和后续的追击被认为是高效而强力的。
奥尔沙战役中的波兰骠骑兵形象
这个阶段的骠骑兵还带有浓浓的匈牙利风格,他们用黑色毛毡制作的帽子跟后世工业革命时代的高筒礼帽有几分相像,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属圈装饰,内部则有一圈铁皮加固防御,高耸的羽翎插在帽子上作为装饰。他们不穿盔甲,仅依靠一件乔潘聂或是一件曼特(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饰,一种短头蓬紧身衣,滑膛枪时代骠骑兵紧身斗篷衣的祖先)。此外他们的武器包括弯刀、长枪、钉头锤、圆杖、战斧、鹤嘴锄和弓箭,还有一扇巴尔干风格的木盾辅助防御。
19世纪初的普鲁士“骷髅”骠骑兵
(乔潘聂 joupanes 一种系扣到腰部,下摆及膝,类似波兰祖潘长袍。)(曼特 mente 匈牙利民族服饰,短头蓬紧身衣,滑膛枪时代骠骑兵紧身斗篷的祖先)。“ 翼 ” 的由来波立联邦的老对手奥斯曼人的军队中有一种特殊的骑兵部队,他们叫做德利骑兵。这种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将凶猛的食肉动物的皮毛披在自己身上,而且在盾牌上装饰一些猛禽的羽毛,用以彰显自己超凡的勇武善战和在军中的精锐地位。你也猜到了,长时间的作战让波兰人也沾染上了这种来自东方游牧风格的狂野习俗,后来波兰骠骑兵和翼骑兵也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德利 deli 土耳其语直译是“疯狂的”、“疯子”,在这个语境里是形容骑兵作战异常勇猛
波兰胡萨羽翼骑兵军事体系的建立斯特凡·巴托雷国王是真正意义上的波兰翼骑兵之父。传统的波兰骠骑兵主要由施拉赤塔阶层组成,因为波兰中小型贵族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他们也有着足够的财力为自己置办一身盔甲、武器与马匹。
16世纪后半叶,波兰骠骑兵已经开始缓慢地重装化,在斯特凡·巴托雷时期,他为波兰骠骑兵做了一套全面的改革。巴托雷国王以四五百个特兰西瓦尼人和匈牙利骠骑兵组成了自己的卫队,骠骑兵们从此不再使用巴尔干盾和华丽的服饰,去掉华丽但防御力薄弱的外衣,在祖潘(ZUPAN 传统的波兰长大衣,兼有御寒和武装衣的功效)外罩铁制头盔与板链甲,同时为他们装备一杆足够长的一次性骑枪,使其冲击力和肉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他对翼骑兵部队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一支大为灵活机动而又具备极高纪律性的新军。
翼骑兵的武器:长矛(Kopia),这是一种从巴尔干、匈牙利地区传至波兰的骑枪武器。与传统西欧骑枪相比,波兰科皮亚长矛由杉木制成,中间挖空,然后将两条材料的横截面粘连在一起,这样就导致科皮亚长矛更加轻便。相比之传统西欧骑枪,科皮亚长矛更加修长,通常有4.5~6.2米长。这样的长度更好地保护了骑手,在面对同样使用长枪作战的步兵时可以先一步杀伤敌人,而且这样的长度也使夹枪冲锋的威力更进一步。
长矛有一种特质的配重球(gałka)被安放在后半部分,骑手通常将手放在球的后方抓住长矛,因此也起到了保护手的作用。锻钢枪头处被固定上一个丝绸制作的小旗,她被叫做(proporzec pennon),在当时,小旗上可以装饰任何图案,是五花八门的。但在现代艺术绘画中翼骑兵的矛旗大多数是红白两色,代指波兰国旗。
军刀(Szabla)在斯特凡·巴托雷改革军备之前就作为制式兵器广泛装备于翼骑兵部队中,但早期的军刀只有一个简易的十字型护手,后来巴托雷国王亲自下令改良,主要是为她增加了一个用以保护手指的铁链。随着时间的推进,铁链逐渐变成更加坚固的护手罩。这种军刀几乎就是为骑马作战而生的,重型刀刃配合弯曲的刀身,使其在高速运动中发挥出无与伦比的砍杀性能。
军刀的设计样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的佩刀风格,在波立联邦灭亡后,依然有来自西欧的军官与技术工匠前来波兰区域学习和研究这种武器,为本国骑兵军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改良灵感。后来拿破仑时期,西欧、中欧国家骑兵部队使用的弯刀都有波兰斯扎布拉军刀的影子。后来被广大西欧国家吸取改良,并在波兰灭亡后的线列战时期广泛配备于骑兵部队。
破甲刺剑(Koncerz)
翼骑兵使用的阔剑
nadziak破甲锤
翼骑兵的甲胄:契斯卡格盔(zischagge)作为翼骑兵的制式头盔,见证了这个兵种的兴衰荣辱。这种带小帽檐,两块护颊(注意有一个心形的耳洞,用来让翼骑兵听清命令),一条标志性的龙虾尾护颈,还有一块在帽檐上的活动护面。这种头盔当然不是波兰原产的,它的原型是奥斯曼帝国的希沙克盔(Schischak),不少东欧、南欧国家因为与其长期作战,也吸取了对手的装备设计,融入到自身的武备当中。
阿尼玛半身胸甲(Anima)是正宗的意大利货,最早由亚平宁半岛的铁匠发明。其最大的特点是胸甲和背甲由若干块条状钢片拼接成龙虾尾部状,再用皮带和铆钉在背面固定。相比传统的板甲,阿尼玛板条型盔甲的成本更低,易于量产和修复,灵活性也很好。因为以上种种优点,斯特凡·巴托雷国王才将此甲规定为翼骑兵的制式铠甲。
除了胸甲外,翼骑兵还被要求在内部穿一个链甲袖衣,这种链甲去掉了躯干的防护,只保留了双臂的锁环。因为躯干已经有胸甲防护,所以不需要再增加锁环,这样既可以减轻防具的总重量,也可以节约成本。下半身再穿一件链甲短裙用以保护易受攻击的大腿,这就是翼骑兵第一次重装化和规范化后的装备了。
阿尼玛甲升级版是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统治期间出现的,这位国王主导了翼骑兵最后一次重大的军备改革。传统的阿尼玛甲的防护力已不满足于热兵器威力越发强大的战场,一种上胸部为整体板块,腹部为板条型的款式被创造了出来。这种铠甲的锻造工艺不仅是波兰的最高技术,也是同时代整个欧洲板甲工艺的一流水准。
新式铠甲的“胸肌”部分为一整块厚度为3~5mm的,中部被打出棱脊的抛光钢板制成。下方由叠加的五块灵活的钢板条保护腹部,背甲和前胸的搭配基本一样,护喉甲辅助防御上胸部和颈部。肩甲是一块锻成弧形的钢板,向下连接几片板条甲,胳膊内侧也有板条甲护住,整个上臂甲由铆钉和皮带相连。下臂甲是由一整块板甲防御住手背外侧,内侧为一个护腕。因为昂贵以及翼骑兵的战术特点,腿甲使用得相对较少,可根据个人财力选择搭配。
事实证明,即便在火器技术发展迅猛的17世纪上半叶,更加灵活的新式阿尼玛铠甲也足以胜任翼骑兵的防御工作。她完全可以抵御住同时期火枪子弹的冲击,普通的近战兵器更是难以将其破坏。此外,她13~15公斤的重量是在保留防御力的基础上做的最大优化,战马可以更长时间承载骑手来回冲锋作战。
她的颜值就不用说了,抛光到银光闪闪的甲面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令人炫目的美丽金属质感。在手艺娴熟的制甲师傅手里,铠甲边缘的金色包铜、铜制玫瑰和其他形状的浮雕、上胸部的醒目徽章上雕刻着黄灿灿的十字装饰和圣母玛利亚等图案。
翼骑兵的战马、兽皮和羽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马的质量直接影响骑兵的作战能力。波兰本土的 “科尼克马”(Konik)是一种耐力强劲的矮脚马,颜值很可爱,但不太适合骑兵冲锋作战,也和高头大马的翼骑兵形象相去甚远。但别忘了我们翼骑兵最拿手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别人家的好东西拿来用就完事了。于是在十六世纪中叶,波兰人开始引进包括阿拉伯马、波斯马在内的优秀东方马种与其他本土马杂交。
这种东西方混血马身材高大,冲锋速度极快,耐力和负重俱佳,是非常出色的战马。有时它们在通宵行军后,第二天还要经受数十次高强度冲锋作战,之后还要有体力去追击敌人。翼骑兵非常珍爱它们的战马,除了马儿本身的素质外,高昂的购买和维护费用也是原因之一。
1685年,一匹优秀战马的费用就达到了200兹罗提,这相当于一个农民几十年的收入,而一位翼骑兵至少要有好几匹备用战马。战马是最昂贵的,驮马和挽马的价格稍低一些,每个翼骑兵小队都需要更多马匹来驼运装载各种物资的马车。因此,战马在古波兰是绝对的国家级战略物资。16世纪齐格蒙特一世时期就确立了马匹禁止出口的规定,试图冒险的人将会受到没收财产甚至死刑的惩罚。
翼骑兵作战时,战马的损耗率是非常高的,这主要是因为马匹为机动性并不披甲,而且要从事最危险的冲锋任务,特别是在火器和反制骑兵手段越来越发达的17世纪。翼骑兵战马的损耗率与战争烈度直接相关,小规模战斗,或是快速胜利,马匹大都可以活下来。但在大型战役或是长期围困与被围困时,战马就会大规模死亡,这其中死于过度疲劳、伤口感染、营养不良和疾病的战马远远多于死在战场上的。特别是伤口感染,当时没有专业的兽医和现代化的治疗条件,有时一个小小的伤口因为处理不当都会杀死一匹健康的马(马王卓戈)。1673年的一次艰苦战役期间,仅仅因为缺乏草料而饿毙的战马就有2000匹。
最早关于翼骑兵佩戴羽饰的准确记录是在1553年,有三位翼骑兵在马鞍上装饰羽毛来庆祝齐格蒙特二世国王的婚礼。1574年,法国瓦卢瓦王朝的亨利三世统治波兰的时候也明确记述了翼骑兵身后的羽饰。斯特凡·巴托雷对翼骑兵的军备改革中也明确提到,羽饰是翼骑兵装备的一部分。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来了。翼骑兵究竟有没有佩戴羽饰作战?
很遗憾,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确切的回答。但史学家倾向认为羽饰仅在游行、阅兵等仪仗场合佩戴,不会在实战中装备这个笨重的装饰。作为佐证,即使在翼骑兵鼎盛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他们也只是用简易的木制羽饰插在马鞍后面,完全不是后世绘画中夸张的木架双翅形象。甚至就连翼骑兵是否佩戴简易羽饰投入战场也是个迷,因为没有目击者或足够的史料能证明这一点。
早期翼饰的制作并不复杂,选用一根包着铜皮的红色木条,钻上一排小洞,然后用鹰、鹤、鸵鸟等大型禽类的羽毛固定在上面。这样的翼饰可以安装在盔甲背部的特质插槽里,也可以安装在马鞍上。关于羽饰还有两种说法。
首先,羽饰是为了防止鞑靼人用绳索套住,这是错误的,因为17世纪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战斗力较为孱弱,他们的主要对手是扎波罗热哥萨克。换句话说,小规模战斗波兰不会动用翼骑兵,大规模战斗中,翼骑兵在冲锋时也有其他骑兵保护侧翼,不可能被套索威胁。第二种说法是翼骑兵在冲锋时,羽饰会发出破空声惊吓敌人的马匹。这更是扯淡,上面的几根羽毛哪来的破空声,就算有也被马蹄声和其他噪音盖住了,除非翼骑兵在马屁股上安装一个大型扩音器。
羽饰虽然疑点多多,但翼骑兵披挂兽皮作战确是板上钉钉的。翼骑兵披挂兽皮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那时,一些作战勇敢,家境富裕的战士会购买甚至自己猎捕食肉动物的兽皮,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披挂在盔甲上作战,他们一般选用豹子、老虎、熊类、山猫和狼的毛皮使用,有钱人还会用雪豹皮。
翼骑兵的编制和薪酬翼骑兵的主要兵源是施拉赫塔阶层,这个特殊的贵族阶级占整个波兰人口的10%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可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翼骑兵的基本单位是由“连队”(Synonymous)组成,一个连队的队长(Rotmister)的硬性指标除了战功之外,也必须是个有钱人。他至少要拥有几个小村庄或庄园,只有依靠这些产业的的财富才能负担起其余并不富裕的战友的装备负担。
理论上,翼骑兵连队的各项开支应该都是由国家承担的,但往往因为冗长繁复的扯皮而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完成这个事情,所以这个责任就由连队长包办了。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亏本的买卖,毕竟身为队长有统领之权,一场胜利战斗后最大的荣耀和战利品也自然归队长所有。一支连队的规模大概有100名左右的骑兵。注意,这100骑兵可不都是翼骑兵,一般来说翼骑兵的数量只有20~30名,剩下的都是骑马侍从。
那么要组件一支连队的流程是什么?首先,作为一个比较有钱的施拉赫塔,你会收到一封来自国王的授权征兵令。然后你就要寻找一些队员(Towarzysz 就是除你之外的翼骑兵)并把帮助他们征兵的钱交给他们,通常一个队员可以招募2~3名侍从(Pocztowy),然后他们就组成了一个战斗小队(Poczet)。队长以下的20余名翼骑兵队员一般也得是施拉赫塔,他们可以是波兰贵族、立陶宛贵族、立陶宛鞑靼贵族、波兰化的哥萨克甚至有钱的平民等等。如果碰到比较有钱的队长,他手下一支连队的数量可能达到200~300人。补充一下,队长承担队员的支出主要是招募侍从用的,每个人的盔甲武器都要自备。
你可能会说波兰贵族有这么多钱吗?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17世纪中叶一个鲁塞尼亚大贵族所有产业一年的收入,基本和当时波兰政府的年收入相当。有时一位贵族名下就有几座城堡、几个城镇和几十甚至上百座村庄。
队长之下则是副队长(Porucznik),队副一般由队长直接委任,一开始只是负责传递命令。后来队长渐渐淡出指挥责任,一个连队真正的军事指挥官就是队副了。还有专门扛战旗的旗手(Chorazy),骑手通常来说只是个荣誉职位,没有实权。在中前期翼骑兵的战斗中,“支队”(Huf)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单位,之前我们讲过连队的概念,一个支队在战场上下辖若干连队。后来在于瑞典多次交手后,波兰人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军事体系,团(Pulk)取代了支队的概念,每个团下辖4~10个连队。
侍从也是可以披甲执锐上阵作战的,只是他们的装备要明显次于翼骑兵,通常只是被用来防守侧翼等没那么容易获得荣誉的战斗。侍从的待遇是比较糟糕的,而且一旦稍有不慎就会被主人解雇。他们几乎负责一切战斗之外的杂事,除了为主人穿戴盔甲,他们还要照料马匹,看守货物,管理牲畜,保养主人的盔甲武器等等。翼骑兵老爷是不屑于去做杂务的,空闲时间里,他们更热衷锻炼武艺,社交,或豪饮伏特加之类的......波兰和俄罗斯都是最古老的伏特加原产国。
但即便如此辛苦,当侍从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长时间的军事生涯中,如果侍从作战勇敢,积累了不少财富和战斗经验,他们完全可以为自己置办一身盔甲,然后加入其他的正规骑兵单位中,获得社会阶级的提升。侍从的装备一般来讲就是简单的铁头盔和锁子甲,有的连最基本的盔甲都没有,只能穿着武装衣作战。再往下则是随军仆役,他们可以是工匠,乐手,牧师,医生等技术工种,一般只呆在营地里,并不直接参战。
一支100人的连队里,只有20~30名翼骑兵才是队长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因为他们是要共同承担战斗中的经济及其他风险。每位翼骑兵的标准服役周期是3~5年,有些相对较穷或没有继承权的人会选择留在军队里融入行伍,以求得军事职位上的提升。成为一名翼骑兵是非常光荣的,就算一位不是很有钱的翼骑兵也比普通的施拉赫塔的社会地位更高,更受尊敬,因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征战。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翼骑兵带给施拉赫塔在政治、社会和军事地位的提升作用要远远大于这些军饷。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可以领到高于其他同行的薪水。
16世纪晚期到“洪水”时期,翼骑兵的季度收入从15兹罗提逐渐涨到60兹罗提,这笔钱对应的并非是人头数,而是“马头数”,即一个翼骑兵拥有的马匹数量而决定的。假如益达斯基的基本工资是20兹罗提,他有1匹战马、1匹驮马和1匹挽马,那益达斯基就有60兹罗提的收入。队长的收入是最多的,有时一位队长名下有高达20匹马......这是基本工资。此外队长还会向下发放每季度每一百匹马150兹罗提的补助,后来变成单独分给个人的钱,不过钱的总量没变。17世纪中叶还有一种“萧条期津贴”,这笔钱是基本工资的两倍。
翼骑兵战术翼骑兵在波立联邦是最为昂贵、稀少和精锐的兵种,寻常战斗不会轻易动员翼骑兵参加。只有在举国之力的大战前,成建制的翼骑兵才会步入战场。翼骑兵的战术体系融合了西欧的重甲冲锋与东方骑兵的灵活机动,会根据战场情况因地制宜使用恰当的战术对敌造成最大杀伤。
前期到中期,翼骑兵的战术就是反复冲锋撕裂阵型。有时他们会在战斗前做个简单的祈祷,之后会在队长的指挥下进入交战区域。在火力密度较高的战场上,技艺娴熟的翼骑兵在抵达冲锋距离(100米)前,为了节省体力和规避子弹,会采用比较松散的队形前进,这时骑兵的间距有好几米宽,可以有效躲避早期火器的射击。
在距离敌人约100米时,翼骑兵会全力冲锋,在冲锋过程中一边祈祷不被子弹射到,一边迅速转换阵列,将松散的队形变成非常紧密的“墙式冲锋”或楔形阵列。在距离敌人50米时,队长会下令端平骑枪,翼骑兵此时就会把科皮亚长矛的末端插进系在马鞍上的皮质套筒(Tok)内,这样可以节省力气,也能最大程度发挥长矛的冲击力。然后他们会用自身在纪律、训练和装备上的优势,以势不可挡之力撕裂、摧毁敌人的阵型。
除了著名的瑞典长枪阵之外,鲜有敌人能挡住这摧枯拉朽的进攻。翼骑兵的主要职责并非是大量杀伤敌人,而是撕裂阵型之后,为己方炮兵和步兵的进攻提供机会。在战场上除了翼骑兵,还有链甲骑兵、龙骑兵、哥萨克骑兵甚至鞑靼战队辅助作战,有时后者才是对敌人造成大量杀伤的主要军种,因为他们的数量更多,追逃也更有效率。
如果一次冲击后,敌人的阵线并没有突破,翼骑兵会返回后方,在仆役的帮助下更换新的长矛,然后发起第二轮冲击。当备用长矛用光后,翼骑兵会在下次冲锋的时候拔出破甲剑,长达1.5米的精钢剑刃会无情的刺穿任何轻型甲胄,有时也会刺进板甲的缝隙中杀伤敌人。
但我要指出的是,不能神化翼骑兵的冲锋,实际上后期古斯塔夫改革后的训练有素的长枪步兵阵完全可以挡住翼骑兵的冲锋,面对可怕的长矛森林,就算是翼骑兵也只能败下阵来,就别提其他骑兵了。然而历史上翼骑兵在1605年的基尔霍姆之战中确实有正面突破瑞典长枪阵并且获胜的记录,尽管这是唯一一次。在之后的战争中,翼骑兵通过合理的战术安排,也可以对瑞典军队造成有效打击。
翼骑兵的消亡严格地来说,中世纪的骑兵冲锋战术在17世纪已经被淘汰了,波兰翼骑兵完全是凭借个人武艺和精湛地指挥,才能奇迹般地创造出多个伟大的战例。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战场主角从骑兵转向步兵的时代浪潮中,波兰同行为中世纪骑兵的荣耀执拗地守了最后一班岗。在大北方战争中,由于瑞典步兵换装了射速更快,威力更强的新型步枪,再加上更严密的射击战术,反骑兵工事的普及,翼骑兵的个人勇武也无法弥补军事制度的全面落后,黯然退出了正面战场。
另一方面,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初期,波立联邦经过半个世纪残酷战争的打击,国力严重下滑,政治矛盾愈加尖锐,贫困增多,人口减少。常备翼骑兵的数量从1621年巅峰时期的8,000名锐减到1652年的1,000名,其中哥萨克起义的“巴托姆大屠杀”一次性就让联邦损失了近千翼骑兵。由于战争的破坏实在太惨重(大洪水造成波兰人口锐减三分之一,财富损失不计其数),后续应征翼骑兵的人数也越来越少,素质也越来越差。加上战争形势的升级,翼骑兵终于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开始被更先进的胸甲骑兵取代。
在翼骑兵最后的岁月里,他们被斥为没有任何价值的老古董,一种过于老旧的传统,翼骑兵的社会地位荡然无存。翼骑兵一度只能在其他贵族的丧葬和其他典仪中作为仪仗队谋生,被扣上了侮辱性的“丧事军人”诨号。1776年,波兰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正式解散了所有翼骑兵编制,翼骑兵作为军人,为波立联邦服务两百年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翼骑兵虽然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但他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辉煌文明的记忆,一种对古老祖国的思念,被一代代波兰人铭记于心。在123年的艰难岁月中,赤诚地爱国之心驱使波兰革命家努力奋战,从保卫欧洲第一部宪法的卫宪战争(1792)到反抗瓜分的科希什丘科大起义(1794),从华沙公国到意大利波兰军团(1797~1815),从呼应法兰西七月革命的1830年十一月起义到十年革命运动(1830~1840),从1863年反抗沙皇制度的一月革命,到支持俄国工人罢工的1905年革命。
为了民主宪政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民族的自由独立,为了与其他民族一起推翻腐朽残暴的沙皇制度,纵使血流漂橹,镇压流放,波兰革命者也从未屈服。就像维斯瓦河上悠扬百年的《意大利波兰军团颂歌》传唱的那样,只要他们一息尚存,波兰就不会灭亡。举起战刀,收复失地,前进,前进,东布罗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