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年度艺术人物「一周人物新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座甘肃黄土地上的美术馆,写着父子两代人和全村13户村民共同的生活。上周,甘肃天水石节子美术馆海禄馆馆长靳海禄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七岁。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反思当下,设计出欧洲首个“后疫情时代”社区城市。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发表声明声援黑人和非裔美国人后,民众却就藏品归还问题再掀讨论。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家特莎·佩鲁兹个展呈现“身体景观”。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甘肃天水 | 石节子美术馆海禄馆馆长靳海禄
八十七岁因病逝世,父子两代创建黄土地上的美术馆
靳海禄(1933-2020)
6月13日,石节子美术馆在官方公众号发布讣告:“石节子美术馆 #海禄馆#馆长靳海禄先生,于公元2020年6月13日下午3点33分,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石节子美术馆地处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之北的石节子村庄,是一座根植在黄土地上的综合艺术博物馆,用以展示、研究、收藏村民生活与艺术作品。
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石节子村人靳勒被推选为村长,次年,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这座国内第一个乡村美术馆的宗旨是尝试通过艺术的方式改变村庄。
2016年《冰点周刊》的文章《被艺术的村庄》中写到,在靳勒带领下,“笔都不会拿的村民到北京798艺术区办过展览,不知道《秋菊打官司》的人们集体看了托尼·加列夫的《只爱陌生人》。他们见惯了外国人和摄像机镜头,却保持着有病去道观求签抓药的传统。村里多是老人留守,却诞生了各种行为艺术。”
2015年5月,“一起飞——石节子艺术实践”艺术计划展开,25个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来到石节子,用写着名字的土豆抓阄,与村民一对一结对子,以一年为期,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2010年正月,村民自办了石节子电影节,来自北京的导演带着电影来到村里放映。
2010年,村民安装村口的雕塑《飞鱼人》。图源:冰点周刊公号
在之前采访中,靳勒说他想做的不是扶贫。他承认,艺术家和村民的思维时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村民考虑富起来,而艺术家希望促进人思考,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大家总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外面的人,有时候见到外人连话都不敢说。有了美术馆后,交流多了,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自信起来。”靳勒说。靳勒用金箔纸包裹黑漆漆的老农具,邀请艺术团为村民办春晚,让国外艺术家与村民交流戏剧,把每一户裂缝的土坯房都视为美术馆的一个“分馆”,并以父亲靳海禄之名命名了“海禄馆”。
6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拨通了靳勒馆长电话,他的平和的声音中透出疲惫。靳勒告诉记者,父亲靳海禄1933年生于甘肃天水孙家沟村,1943年搬迁到石节子。6岁时因家境贫寒而失学,后在家放羊,帮助父母干农活。1953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1956年,进入兰州铁路局工作,两年后成为正式铁路工人,主要工作为抬枕木、抬钢轨、修护坡。1986年退休后回到石节子务农。2008年4月13日石节子美术馆创建仪式就是在家中院内,也就是海禄馆举行的,全村13户人家就是13个分馆,整个石节子村庄的一家一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家禽飞鸟和村民生活共同组成了特殊的美术馆。靳海禄家的院子,见证过一系列国内外艺术活动。通过“熊猫下乡,欢度春节”、“交流——石节子美术馆开馆展”、“国际戏剧、环保、教育论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外国专家教村民做陶器”等几十次艺术活动,靳海禄老人与许多艺术家成为朋友,他辞世的消息被不少艺术家转发在朋友圈。靳勒告诉记者,等疫情影响结束后,美术馆还计划举办石节子艺术节,继续致力于交流乡村艺术。(文/陆斯嘉)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 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
设计欧洲首个“后疫情时代”社区城市
斯坦法诺·博埃里
据dezeen报道,近日,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设计了一个社区,以回应后疫情时代人们的需求。
这项为1.2万名居民制定的规划位于地拉那河畔的一片公有土地上,旨在使社区变得更具可持续性,并且在应对疫情时更具弹性。“这一规划与政府和市政当局达成协议,能够回应后疫情阶段的新需求,同时满足当下气候危机所提出的可持续性要求,这在欧洲是一个先例,”斯坦法诺·博埃里建筑事务所的一份声明中写道。
地拉那河滨区是地拉那市政府委托的三大规划之一,总面积达到29公顷(29万平方米),用于建造住房、办公楼与商店。 在博埃里的规划中,其事务所将与阿尔巴尼亚当地的建筑公司SON-Group共同创建可以步行的“社区城市”,在鼓励人们进行锻炼的同时,引入智能技术和广阔的屋顶花园,来避免病毒的传播。
地拉那的社区规划图
根据博埃里事务所的表述,理想的“社区城市”包含彼此相邻的绿植空间,这些空间向所有市民开放,并且能够减少驾驶私人轿车出远门的需要,而青睐地铁以及自行车等,由此来减少排放。
“这个艰难的时刻让人无比清晰地看到了视角改变的必要性,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他们所栖居和改变的空间的关系,”博埃里说道。“我们必须去构想一个没有化石燃料、更加生态的新时代,它将和我们在新冠传播之前所了解的常态相去甚远:可悲的是,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中,包含了促成我们当下处境的因素。”(文/钱雪儿)
英国伦敦 | 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
发表声明声援黑人和非裔美国人,民众就藏品归还问题再掀讨论
哈特维格·费舍尔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Hartwig Fischer)在网上发表了一份声明,表达博物馆对黑人和非裔美国人社群的声援。然而此举招致了一些人的激烈批评,他们表示在博物馆全面清算其收藏中被掠夺的物品之前,这些话显得很空洞。
费舍尔在声明中写道:“乔治·弗洛伊德和其他许多人的死亡必须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我们在反对不平等和歧视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背景、思想、能力和技能对我们博物馆的成功至关重要。对整个文物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一位推特用户回应道,如果大英博物馆“真的认真对待种族正义”,它就会通过将贝宁青铜器重新归还尼日利亚、将格威盖尔盾牌归还原住民、将罗塞塔石碑归还埃及,以及将无数其他物品归还其原籍国来证明这一点。
面对大量批评的声音,博物馆发言人告诉Artnet News:“我们重视所有观众的反馈,并认识到藏品归还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位代表还指出,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新的总体规划中打算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今年早些时候,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CE)委托艺术与法律研究所制定了一套新的英国归还指南,“通过为英国博物馆提供一套实用工具,包括案例研究、最佳实践和资源指引,鼓励英国各博物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和协调的方法”,该文件计划于今年秋季发布。(整理/畹町)
比利时布鲁塞尔 | 艺术家特莎·佩鲁兹
国际群展变本土个展系列,第一站呈现“身体景观”
特莎·佩鲁兹
随着世界各地的画廊开始缓慢重启,一些艺术空间开始重新举行艺术家个展,迎接观众的现场参观。近日,据artnet报道,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红气球艺术空间(Ballon Rouge Collective),来自美国芝加哥的艺术家特莎·佩鲁兹(Tessa Perutz)呈现了一系列新作,她将身体描绘为一种“景观”,将人体的曲线比喻成山峰、田野或峡谷。
特莎·佩鲁兹展出作品之一《粉色_沙滩》
特莎·佩鲁兹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如今在布鲁塞尔与纽约两地生活工作。她以野兽派风格的碎片化风景绘画为特色,在她的作品中,色彩如同幻觉一般翩翩起舞。她将颜料和沙子混合,并将薰衣草花瓣融入到画布和纸上作品中。因此,佩鲁兹的作品不只激发人的视觉感受,还与触觉、甚至嗅觉相关。画中的色彩是超自然的,而它的图像和气味则来自大地。在最近展出的这一系列中,佩鲁兹开始将身体本身描摹为一种景观,其作品从指涉风景,转向“躺下的人体”这另一大绘画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佩鲁兹的这些作品原品计划于今年夏天出现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场群展“身体”中,展览还将巡展至伦敦、洛杉矶等地,但是眼下的防疫隔离使这一计划泡了汤。调整之后,红气球艺术空间选择在布鲁塞尔的街面呈现一场个艺术家个展,而佩鲁兹的展览是其中的第一站。在 “身体”系列中,佩鲁兹颠覆了男性凝视,转而表现人类存在的脆弱、欲望以及薰衣草所具有的自然愈合力。在她的作品中,红色与蓝色交织,热情、克制又疏离,恰好与当下人们身体所感到的恐惧不谋而合。(文/钱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