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道家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根本在道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峨眉山儒释道三教会宗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但是影响力最大的无过于儒释道三家。在政治文化方面,相比于外来的佛教文化,儒家和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地位是并行的,和那时其余的思想流派一样,儒家和道家的学者也都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进入朝堂之中,成为政治纲领。不过在后面随着儒家思想逐渐被改造成为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唯一指导思想,道家学说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不过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切的根本,可是作为道家源起的两本经典,《老子》和《庄子》中对于道的阐述确实不明确的,模糊的。这自然和他们对于道的理解有着直接的联系。而这种语焉不详,追求意在辞先的表达方式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捧的对象,让中国文化产生了其独特的美感。
道家著名思想家庄周
道家学说中道的含义与其政治理念
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流派之一,之所以其被成为道家学说,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在《老子》中,其将世界的一切本源命名为道,而实际上这个命名也不过是老子强行起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个道根本就是不可名状的。它是社会中一切的原因,更是一切的起源。在《老子》中,道被形容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如果道可以被其他的事物所描述的话,那么就和其本质属性出现了偏差,因此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老子,也只能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老子看来能够形容道的最佳词语乃是"恍惚",如果一样东西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却只能对着它陷入恍惚的状态,那么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这个东西太过庞大,让你无法认清它的真实面目。要目就是其在现有的认知体系中无法被描述。而在老子的理解中,道可能兼具有这两种特点。
《道德经》书影
而在和《老子》一样被封为道家经典的《庄子》中,对于道也有着相似的解释,他们都认为道是一种无法被描述的事物,庄子认为道存在但不可名状,能顾感受到却不能认清。这都是因为其"先天地之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段话的原文现摘录如下: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样的理论让老庄的学说从诞生之初就有着玄学化的思想,但是实际上老子和庄子提出道的概念并不是想将问题引申到玄学的范畴,也不是想培养人们出世的态度。否则《老子》中也不会出现"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样的治国理念,以及"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社会愿景了。
鸡犬之声相闻的社会形态是老子的追求
其实在汉代将老庄学说统称为道家学说之前,老子和庄子的理论都是有其政治理想的。战国时期的法家大家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就对于老子的学说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剖析,在他看来老子所追求的理念无非是"内圣外王"。不过这一理念和之后儒家的相似理念有着本质区别,老子提倡的是君主要对道有明确的认识,然后做到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和用不可知。这样无为而上,才能让群臣"竦惧乎下",完成国家的统治。在《庄子》中更是有着"内圣外王之学,暗而不明"的说法。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子对于道家思想有着精辟的理解
在东汉时期的史学大家班固对于道家学说的认识也十分情绪,他认为道家就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在中国古代君主有着坐北朝南的习惯,因此所谓的南面之术其实就是用于统治的权术。
班固认为道家学说就是一种权术
鉴于道家学说在刚刚创立的时候,是为了实际的统治所服务的,因此其中并没有包含太多的玄学思想,庄子的文章中提到的一切神怪轶事,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描述道的本源。不过在儒家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后,其迅速完成了自身的改造,成为封建集权社会的优秀统治工具,这让道家学说失去了他们最为重要的阵地。不过其中蕴含的部分思想在儒家社会体系下却取得了发展的空间,道家学说逐渐成为了士大夫阶级避世的港湾,这也让其逐渐走进了中国文化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于意象的影响以及其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其中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那便是"意"和"象"。其中的象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需要描摹的对象,而意的概念则相对复杂,它指的是在象之外的精神或者作者真正想要借助象来表达的情感。之所以中国文化中会有这样的意象之区分,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古本《庄子》中的黄帝玄珠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由于道家文化在政治语境中逐渐失势,其发展方向开始向文化领域扩展,而其之所以能够获得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欢迎,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前面说到道的形象在道家看来是不可描述的,因此庄子只能通过比喻来描述其心中的道。在这些描写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其"象罔"这一概念的提出。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说黄帝在赤水之北丢失了自己的玄珠,他通过思考并不能找回,向视力奇佳的人寻求帮助也没有找到。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上的交流也没能得到有用的线,最后其在"象罔"的帮助下才成果得到了自己的宝物。
唐朝大臣吕惠卿对于庄子十分推崇
这个故事中,黄帝的玄珠其实就是道的代表,庄子认为无论是通过智慧,还是观察,亦或是言辩都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到道的,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象罔"。在这里的象罔其实就是老子之前提过的恍惚。象指代着实在的东西,罔则代表着虚无的存在,这种似有似无,在清晰和不清晰之间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象罔了。在唐代的吕惠卿《庄子义》中是这么解释这个故事的:
"玄珠之为物,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言求者也。故使知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知知也,使离朱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识识也,使诟索之而不得,则不可以言求也。乃使象罔,象则非无,罔则非有;非有则不皦,非无则不昧;不皦不昧,此玄珠之所以得也。"
《庄子》书影
而庄子和老子对于象罔等概念的提出,为之后的文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汉代将儒家文化视为国家正统文化之后,道家文化的发展迎来了低潮期。直到魏晋时代,道家学说的部分思想才终于迎来了再次发展。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之中,因此不少文人对于政府十分失望,他们选择了避世的生活态度,这让他们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很深的怀疑,他们开始重新拾起道家文化,这不但指导了他们的人生方向,也体现在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
风流的魏晋名士
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追求,有人将这成为玄学化的追求,而实际上这就是文人们希望在文艺创作中追寻到道的境界。由于道是不可以被直接描述的,因此当时的人们在创作画作等文艺作品的时候也在努力营造一种画面之外的"大象",他们力求在艺术创作中打破形象的有限性。
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的美术发展逐渐走向了与世界上其他文明都截然不同的方向。与其他国家的古典艺术形式不同,中国画家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他们开创了许多在其他美术流派中不曾出现的技法,并以此来扩张画面的幅度,努力在内容之外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涵。
水墨画中的留白
在这些技法中,体现出最多道家思想痕迹的自然就是"留白",也就是在画面上留下一些空白的部分,这在其他国家的美术流派看来,这是一种对于尺幅的浪费,会减少创作者的表达空间,但是在中国文人看来,只有有了留白,才能成功地表达出道家思想中有无相生的理念,这对于意境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常用技巧
而且在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中,对于相似性的追求是最低的,中国文人不太追求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山水画的惟妙惟肖,他们更加追求一种神似而形不似的状态,这也与道家的理念有关。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法则,那么画家描摹的事物想要接近大道,就必须忽略掉一些个体差异,这种理念也是中国美术作品所独有的特征。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可描述的形象,比如基督教文化中上帝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可以被具体塑造的,因此西方也曾经出现过毁坏偶像的行动。不过中国文人和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美术作品对于画外意境的追求与塑造,让道这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能够被人们所感知并内化于心,赋予了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更加丰厚的精神内涵。
基督教十字架
道家学说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除了对美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外,其对于文学创造也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由于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道是不可以被详细阐释的,甚至于《老子》的开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无一不在表示着道的难以名状。因此凡是尝试解释道的理论似乎都是徒劳的,那么他们的著作岂不是也是贻笑大方之作品。
梦蝶的庄周
为了缓解这样的困境,庄子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他提出了"得意忘言"的学说。在他看来,人是要在言语之外寻求更高的理解的,创作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人能够追求文字背后更高的理论,也更加趋近于道的境界。
这一理论的提出让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种趋势,人们开始追求超越预言的思考与实践。这种追求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作者们希望尽可能减少文字表述对于道的影响,因此他们也在努力营造一种"意在言外"的境界,这和美术界的发展趋势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庄子》
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求文人们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这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增加了非常规语言的运用。所谓的非常规语言,其实就是指要增加语言的多义性和暗示性。像《庄子》中的语言就极具代表性,他称自己的文字是"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是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在《文心雕龙》中对于这一语言风格是这么描述的: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文心雕龙》书影
但是像庄子这样的文学大家自然还是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用非常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那么为了不破坏道的本质,这些人做不到妙言,就只能尽可能的少言了。可以说这种追求言外之意的文学氛围让中国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字少而精的发展趋势。和西方文学不同,中国文人不喜欢用大量叙述性的文字来表明自己观点的来源,他们更习惯于直接亮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却不给出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从而给读者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悟属于自己的道以及更高的意境。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让中国文学的表达更加含蓄内敛,富有哲理性,这是中国诗歌文化取得高度发展的前提,更让我们的所有文字都具有了极高的文学性,无论是朝堂争论还是政治命令,现在读起来都依然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而这些都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诗仙李白
结语
道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可能仅仅低于儒家学说,但是由于道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玄学文化对于道家文化的过度引用,让人们逐渐将道家文化与世俗文化相剥离。而实际上道家文化的提出本就是有其政治目的的,而且其影响也体现在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道家文化
是道家文化对于道的描述,让中国文人形成了追求意境的文化氛围,这在美术以及文学领域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古代的文人们在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都会将目标定在对于大道的追求上面,这就要求他们要用相对抽象模糊的概念来描绘具体的事物。帮助人们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无论是美术方面的神似而形不似的发展理念还是文学方面"不着一字,占尽风流"的境界倡导,都是道家文化影响力的体现。
与此同时这种对于境界的追求培养了文人们高洁的品性,让中国的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同一性。他们都在追求比现实价值更高的无上境界,这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独特的诗人情怀,我们的文如诗,画如诗,这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1《道德经》
2《庄子》
3《庄子义》
4《文心雕龙》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号:明浩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