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电影中,悬念的作用「悬念机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好莱坞导演托德·克里克编著的《电影叙事节奏-编剧必备的120分钟叙事技巧》一书中探讨了影片每分钟该具有什么样的元素,又会传递何种类型的感情?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影片在每隔一段时间必然会设置一个新的悬念,影片也是通过这些悬念来吸引观众,成为使观众持续观影的推动力,由此可见悬念对影片的重要性,精巧的悬念设置可以引发叙事奇观。
悬念的作用在此将悬念与铺垫、伏笔等概念稍做区分。铺垫通常是为了后面即将出场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做一些铺陈描述,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后文表现得更加清晰、自然。
伏笔是为即将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提供一些线索及一些暗示,其目的是为了整个情节更加符合逻辑,经得住推敲,有伏笔的地方往往会有照应。
悬念的作用则要明确得多,悬念的作用即是渲染故事紧张气氛,增强影片感染力,加强观众对情节的期待心理,增强情节的曲折及故事的起伏。
悬念的类型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悬念出现的位置各不相同。通过对电影作品的梳理,我总结了三类悬念类型。
这些悬念将按悬念在影片中的位置来进行区分:开端设置的悬念、片中设置的悬念及结尾设置的悬念。
不同类型的悬念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开端即悬念的设置并不少见,例如影视标题或情节设定上运用数字序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坐在屋内,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观众往往对第一、最后这种数字序列情有独钟,通常开篇利用这种设定可以较好地激发观众欲望,使观众在影片之初便被内容吸引。
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开端对抗性情节也属于该类型,例如即将被斩首的人在最后一刻被一道圣旨救下,影片之初便抛给观众一个悬念,对所救之人的身份产生疑问,继而产生观影兴致;再例如在情节设定时主人公自出场便有崇高理想。
但眼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又相对而言过于卑微;或者一个穷小子立志走上人生巅峰,两者强烈的对比会使得观众对情节走向产生浓厚兴趣,继而引发后续的关注。
当悬念设置在开端,它的作用也显而易见,这样的悬念在影片之初便俘获了观众,奠定了影片的第一印象。
例如在电影《误杀2》中,由肖央扮演的林日朗在影片之初便持枪走进医院,由于并未交代原因,故而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渲染了悬疑气氛;又例如在影片《可可西里》中,影片之初巡山队员便被偷盗者枪杀,也是利用了开端设置悬念的手法。
悬念设置在影片中较为常见,通常这里的悬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片中前半部分情节稀松平常,剧情在此处开始转折;
2. 影片前半部分已设有主要悬念,通过添加设定小悬念让情节更富有戏剧性,逐渐引人入胜。此类悬念的目的较为单纯,即是为了丰富情节,使叙事更饱满。
结尾处设置的悬念就显得导演比较有“心机”,在传统叙事过程中,片尾的作用往往是承接前情的疑惑,观众的潜意识中所有疑惑在这里是可以得到解答的,但是影片结尾又被设置了一个悬念,观众的心情可想而知。
影片《烈日灼心》前半部分一直在引导观众接近真相,但影片直至结尾也没有明确真相,无限接近真相的情节设定让观众变得细心起来,又细致的重新揣摩起前面的情节。
虽然答案并不明确,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心情,反而对片中剧情愈加充满激情。再例如主人公通关打怪,终于在结局中完成目标,实现了理想,在观众认为结局本该如此的时候,主人公突然收到一个什么包裹,剧情戛然而止,这应该是与观众开了个玩笑,导演有可能要出续集,通过这种形式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持续关注,这样的悬念也算是别有用心。
结尾设置一个精巧的悬念可以使情节在最后得到升华,可以引导观众进行情节的构思,甚至可以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悬念的审美价值悬念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电影手法,可以使观众获得更多影片之外的信号,可以使观众关心剧中事件的发展走向,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精巧的悬念会吸引观众,使观众与剧中人物情感融合,甚至于忘我、与角色共情,推进审美心境,这是艺术共识。
悬念作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既是一种吸引观众的艺术手段,使影片内容得到升华,情节更加富有张力,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同时也是使观众与影片产生共情的创作技巧,是影片发动观众参与创造能动性的影响元素。悬念的存在使观众将自己的主观认识融入到影片的主题架构当中,激发影片的叙事潜能。悬念所表现的形态是具有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的美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