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不懂艺术的家长 如何带孩子有趣地逛美术馆 「家长不懂英语如何辅导孩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如今,艺术启蒙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很多家长都会花很多时间安排孩子去艺术机构学习。除了去艺术机构学习绘画之外,参观美术馆,也是提升孩子艺术修养的一种良好的途径。
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不懂艺术,很难对孩子解释作品。其实,看展览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艺术能够修炼人的心性,我们带孩子参观美术馆,不单为了眼睛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籍由一场展览,打开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看到艺术家们永无止境的探索、看到画框之外的世界,拓宽人生体验。
本文首发于“立羽说画”,金融辣妈经授权后发布。
孩子多小可以去看展览?
个人觉得,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从小就带孩子看展览,让孩子从小浸润在艺术的氛围里面,孩子两岁多家长就应该开始引导。去美术馆和去公园一样,应该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家长只要理解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加上一些互动,相信能够带来很大的收获。
下面,我们就零艺术基础家长带孩子看展前的准备、看展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来做一个梳理。
对艺术的理解,来源于日常积累
1. 筛选目标美术馆
没有看展习惯的人,可能对自己所在城市有什么美术馆一无所知。每个地方,都会有省级、市级、县级的美术馆、博物馆,例如广州就有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私营的大大小小的画廊,如如意画廊、扉艺廊、时代美术馆等。用“百度地图”、“大众点评”搜索“美术馆”是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另外,去一些艺术社群、或者豆瓣,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美术参观路线推荐。
如果带比较小的娃去看展览,建议去一些大型的美术馆。因为这种美术馆一般环境比较舒适,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一个美术馆可能会同时有几场不同的展览,满足一家老小的观看需求。
目前大部分美术馆是免费的,少部分需要提前预约或者付费,一般是周一闭馆休息。
2. 了解艺术的小常识
根据不同的展览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展览:架上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
架上艺术很好理解,其实就是“画架上的艺术品”,就是我们以前看到的各种平面绘画艺术品。
装置艺术可以看作是雕塑的延伸,它可以吸收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场地 材料 情感”的综合体。它利用一些有特定意义的物品,放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表达艺术家的观念。
新媒体艺术另一种翻译叫数字艺术,包括我们看到的录像、录像装置、网络艺术作品等。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模式。
3. 看展之前,需要先看美术史书籍吗?
有些人认为自己看不懂艺术作品,是因为自己美术史知识储备太少。这里想说的是,看不看得懂艺术,和有没有美术史常识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有一定的美术史基础,带孩子看展的时候可以轻松一些。
美术史的入门书籍,建议选择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用一种浅显、有趣的方式描述了艺术的发展。收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吓一跳,因为挺厚,但是其实里面大部分是图片。这种美术史书籍一般以年代为主线,抱着读故事的心态去看就可以了。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不喜欢的翻过去也无妨。第一次接触艺术书籍,如果一定要坚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阅读,我相信这本书很快逃不脱蒙尘的命运。因为学习艺术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你有没有真正理解艺术,并培养起艺术的感受力。
不要怕自己不懂,只管放松心态,看书 看展 溜娃相结合,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习。看一下展览,再回过头翻翻书,一步一步慢慢来就是。
参观之前的准备工作
1. 为孩子适当准备一点小物件
低龄孩子可以按平时的习惯准备一辆宝宝推车。(别大惊小怪,国外美术馆里大把被妈妈用三角围兜裹在身上、还咬着奶嘴的宝宝。)准备好充足的饮用水。有些美术馆空调比较冷(为了保护藏品),可以带一件外套。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准备相机,或一个小画本和一支笔(后面会讲)。
2. 流程﹠时间的安排
大多数国外的美术馆是值得泡一天的,他们的展品设置、配套家庭设备、亲子活动、餐饮都更加专业。但是我们国内的美术馆一般建议在半天之内,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况适当调整:
3岁以下孩子,不要强制观看,而是要把看和玩耍结合在一起。时间太长孩子容易疲劳,要适当安排休息的时间。低龄宝宝通常对视觉效果强烈的装置艺术比较感兴趣。
3-7岁孩子,以1个小时左右为宜。可以考虑同时参加美术馆的亲子工作坊,看展和体验相结合。
7岁以上孩子,以一个有50幅展品的中型画展为例,建议安排两个小时左右时间。1个小时带孩子看画,1个小时让孩子自己创作,父母可以一起学习。加上美术馆附近休闲和吃饭,可以消耗半天到一天的时间。
以中型美术馆为例,通常会同时展出几期不同的展览。这些展览有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策展人策划的。通常比较有分量的展览会安排在底层,一些小型的、影响力不是很大的展览会安排在顶楼或负一层。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安排看展路线,也可以从第一层开始参观。
去参观的前一天,爸爸妈妈可以在美术馆的公众号上简单浏览一下展览的背景知识、艺术家简介,或者艺术家评论文章等。在去之前给孩子讲一讲艺术家的故事,激发孩子看展的兴趣。
怎样观看?
1. 弄清展馆的结构,寻找可以帮助的信息
每一个展览的入口都会有一个前言。展览的组织者,也就是策展人,会写一篇关于艺术家的背景知识、策展目的介绍。前言旁边的小架子,有时会有一些单张或者小册子免费索取,上面是更详细的艺术家介绍。
每个作品右下角会有一个小标签,上面包括了题目、作者、材质、尺寸等信息。有一些高级一点的有些还配有二维码,扫一扫可以听艺术品解说。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去前台租用一台展览解说器。
2. 两遍式观看法
两遍式观看法,就是每个展览都看两次。第一遍观看,先带着孩子整体浏览一遍。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停下来仔细观看。不要小看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看法,伦勃朗的光影、梵高的星空、杜尚的自行车,材质、灯光、气氛、环境,甚至游人,都能给孩子一种非常直观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一定要依靠大量的知识去撬动,但一定是需要在美术馆里面才可以获得。
获取对于整个展览的印象之后,第二遍浏览,掠过你们都不喜欢的作品,和孩子一起看双方都感兴趣的作品,一起探讨你们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有需要的话,和作品多待一段时间。或者让孩子拿出本子记录他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再创作。
3. 正确的交流姿势
很多父母都有带孩子看艺术品的意识,然而在美术馆里我们听到父母对孩子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这个,画的多细啊!再有一半父母会在后面加上一句,你要好好学。孩子本来也没看懂,听妈妈这么一说,也似懂非懂地点一下头。另一种错误交流方式是,父母把自己武装成一名修养极高的讲解员,如数家珍地给孩子灌输“艺术知识”。
在美术馆里,与其无处不再地显示父母的“权威”,不如放下权威和孩子一起走。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我们的教育里已经充斥了太多的标准答案,就让看画,变成一场最基本的感官游戏与知识遨游之旅吧!用讲故事的方法和孩子轻松交流就好,如果没有做准备,又确实不懂艺术的话,我们和孩子之间就必须是平等的观看的角色。
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式提问:
1、这个作品画的是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情感?
3、我从这张作品联想到……你从这张作品联想到什么?
4. 看到无法理解的作品,如何和孩子探讨?
现在的艺术品包罗万象,你看到的不一定的传统意义上的“美”的作品。有些当代艺术作品,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堆无法解释的“垃圾”,也可能是某个让人不舒服的场景。面对这样的场景,家长可能自己都“招架不住”,更何况回答孩子的提问?
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就不要压抑它们在你心中产生的复杂的感受——想惊讶就惊讶,想笑就笑,这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关键一步。把你感受到的东西外化告诉给孩子听,交流感受。接下来,凭借着这些个人感受,和孩子一起找找线索,重新去读解说词,去找线索。艺术家如此表达,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有本书曾经建议,如果家长实在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不如放手让孩子带你去参观。实际上,孩子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棒的导览员。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面有儿童导览员,他们就曾制作了一个音频叫“非成人的纯点评”。他们是提问的专家,并且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这两点,是艺术批评最需要的关键的技能。
所以,当你面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手足无措时,不妨问问孩子觉得这些艺术表达的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为你提供全新的见解和欣赏角度。
5. 看展时,爸爸妈妈还可以做什么?
有些美术馆会禁止拍照,因为闪光灯会破坏艺术品。大部分现当代绘画,或者装置艺术品就没有这种规定;有些艺术品是禁止触摸的,有些艺术品是则是需要观众参与互动的。孩子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些,爸爸妈妈应该注意看艺术品上的标示,适当地给予提醒。
不要大声喧哗,这是美术馆参观的基本礼仪,但不要因此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望。小声地,在允许的音量下讨论即可。与允许触摸的展品互动,让孩子在展品中穿梭,有时也是增强孩子感受力的途径。如果艺术家在场,爸爸妈妈可以与艺术家交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或者与其他观众一起讨论你们对某幅作品的看法。
给大孩子准备一部相机或者带拍摄功能的手机,让孩子用摄影的方式进行再创作。但记住不是拍摄作品本身,而是拍摄孩子对艺术品的感受。喜欢绘画的孩子,可以给他纸笔进行创作。
孩子获得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的是点滴如水到渠成般的积累,这里有父母坚持如一的付出,也充满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语。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父母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教化角色,爸爸妈妈也会开始放慢脚步,开始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带上好心情,拖上娃,一起去看展览吧!
作者简介
立羽老师,中山大学美术老师,立羽美术教育创始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都是干货,怎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