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老谋子终于做了他想做的事了「一件事情终于有了结果」

时间:2022-12-20 08:45:31 来源:壹条电影

大家好,老谋子终于做了他想做的事了「一件事情终于有了结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实话,看见老谋子的《影》在豆瓣上拿到7.6这个分数,壹哥心里很宽慰,尤其是在经受过《李茶的姑妈》的烂俗冲击后。

关注我们的人都知道,关于《影》,壹哥已经写过不止一篇文章。

我对老谋子,始终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终于看到成片真身的那天,等最后一个镜头孙俪盯着门外的侧脸由惊慌变为沉稳,银幕黑掉的时候,我突然鼻子有点酸。

倒不是因为片子好到催人泪下的程度。客观讲,《影》算不上张艺谋最好的作品,有《活着》和《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珠玉在前,《影》甚至不能进入第一梯队。

我被感动是因为,终于看到老谋子又做回了自己。

老谋子也许是中国挨骂最多的导演,这你不得不承认。

两年前,《长城》作为当时中国投资最大的电影,其败之惨,史无前例。

豆瓣4.9,全国痛骂不说,顶着1.6亿美元制作成本(宣发费用更是不可计量),最终收获不到两亿美元票房,《长城》居然成了奥斯卡颁奖礼历史上第一个被嘲笑的中国电影。

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素来以嘴贱著称的主持人“吉米·鸡毛”按惯例调侃了一下老朋友马特·达蒙,说马特这次本来是可以有提名机会的,只可惜他跑去中国拍了一部大片。

“而据我所知,这片子赔了8000万美元。”

让好莱坞赔了8000万美元,张艺谋被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

那时的张艺谋该做何想呢?壹哥不知道,只知道这不是他的第一次。

时间往回拨7年,《三枪拍案惊奇》同样让张艺谋挨够了骂。《三枪》有多烂呢?它的故事改编自科恩兄弟的成名作《血迷宫》,而科恩兄弟每次提起这个改编都沉默不语,面带不明含义的微笑。

豆瓣上《三枪》被顶到最高的短评里有一句话:“我愿把一切脏话都献给他”。

那时的张艺谋,又该作何想呢?

面如刀削的张艺谋总给人一种“老实人”的感觉。面对质疑,他总是沉默不语。

前一阵生育基金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还有人想起2014年交了700多万超生罚款的张艺谋。当时的他也是一样,什么都没说,默默把钱交了。

但是老实,不代表没脾气。

《长城》上映后,面对媒体提出的质疑,当时张艺谋是这么说的:

“导演对电影的品质都有预判。比如《长城》,我其实早就对它有预判,因为它是一个爆米花电影。导演都不会想接爆米花电影,觉得砸招牌,我只是想试着拍一个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去了解一下。”

请允许我翻译一下这段话:“我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但是没办法,我还是拍了。”

这已经是老实人张艺谋最大程度的自我申辩了。

这段话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王健林爸爸的万达集团开疆拓土,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收购后第一个动作就是要拍一部中美合资的“大片”,原本指定了一位好莱坞导演,没想到该导演看完剧本后直接逃跑,甚至男主马特·达蒙也一度退出。

后来不知怎么的,拍这部片子的担子落在了张艺谋头上,马特·达蒙也最终回归。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老谋子从来没有明说过。

壹哥大胆猜测,拍《长城》并不是他的本意。

《三枪》也是一样,当年老谋子的搭档张伟平投资了几乎张艺谋全部作品,后期两个人在电影的市场性和艺术性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奥运会期间,张艺谋专注于开幕式排练,让张伟平的公司没有进项。奥运会结束后,张艺谋立马投入了《金陵十三钗》的筹备中,但这样优质的电影注定是耗时的。

所以为了短平快地拍一部电影变现,《三枪》诞生了。(注:这段故事来自作家周晓枫撰写的人物传记《宿命:孤独张艺谋》)

而且因为张伟平和赵本山间的一段龃龉,片子里大量启用了赵家班的演员。而《三枪》的失败,也成了张艺谋和张伟平“分手”的直接导火索。

熟悉张艺谋的影迷都会有这种感觉:张艺谋的电影和电影之间,为什么质量差别会这么大?

当然,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当做艺术水准的借口,但是从上面的这些事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张艺谋表面“老实”背后的真实性格:

他想拍的东西,会拍得很好看。不想拍的他也会拍,但质量就不好说了。

背负着“国师”盛名,老谋子看上去位高,实际上受到了更多的钳制。

他背后有多少《三枪》和《长城》这样的无奈,谁都不知道。

其实张艺谋也会流露出对自己作品的好恶,方式是:他喜欢的作品,会聊得很多,他不喜欢的,会聊得很少——这是他唯一的反抗手段。

比如前面提到的《长城》,不管在什么场合,他说来说去都是“想拍一部大片试试看”,很少提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空洞的故事。

而《影》就不一样了。壹哥有幸参加过两次《影》的发布会,两次见到张艺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谋子对这个故事钟情有加,特别爱聊。

《影》发布会上的张艺谋

从两次发布会的访谈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张艺谋选择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少时最爱日本电影《影武者》,一直想拍一部替身题材的电影;

2013年看到朱苏进的《三国·荆州》,对其中蕴含的戏剧冲突极感兴趣,想拿来拍电影。而为了把自己多年的“替身情结”加进去,他甚至和朱苏进较真,导致后者“拂袖而去”;

打磨剧本三年,筹备两年。拍《影》,张艺谋用了全力。

有时候越大的人物越像小孩。对于《影》,张艺谋的话多到有点“喋喋不休”:一遍遍阐释影的含义,讲故事中蕴含的希腊悲剧色彩,解读邓超的两个角色。

他的一句话让壹哥印象极深:“《影》这部片子,讲的是人性之影。”

任何参加过《影》发布会的人都能明显体会到,张艺谋是真的爱这个故事。

甚至为了打造出他心中的绝对中国风,他开发了一种非黑白色调、却看上去是黑白画面的拍摄方式。订制的屏风和飘逸的水墨长袍,让人恍惚间似乎穿越到了《英雄》的年代。

和《英雄》一样,《影》也从零开始,重新开发出了一套美学系统出来。

而当年的《英雄》,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张艺谋最被低估的作品。

对喜欢的东西,张艺谋是很倔的。

因为经常拍一些人海大场面,他一直被称作是“团体操大师”,《长城》里这种倾向被用到了极致。到了《影》,他似乎在刻意规避人海战术,转而将画面缩小,大多数的故事都发生在宫廷之中,两三人之间。

就算是最大的战斗场面,也不过是二十余个死士对战十余个屋檐上的兵而已。

《十面埋伏》也是一部让张艺谋挨骂很多的电影,里面的竹林戏特别出名。《影》也有竹林戏,张艺谋特别叮嘱布景的美术师马光荣:

“千万别弄成《十面埋伏》那样的竹林。”

最终出来的效果,《影》的竹林和《十面埋伏》的,完全不是一种东西。

为了拍出想要的东西而刻意颠覆自己,这样的张艺谋像是个孩子。

上次他下这样的功夫,是在拍《金陵十三钗》的时候。为了拍出当年秦淮名妓的风韵,他光是训练女演员的仪态就训练了半年。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这篇文章并不算是《影》的影评。

毕竟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表演和美术风格,网上已经有了一大堆解读,壹哥不需要再去赘述。

《影》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最大的莫过于电影感不够,留白太少。过多的解释性台词,似乎是生怕观众看不懂,但也让故事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是壹哥看完《影》之后,真的能直观感觉到:张艺谋是爱这部电影的,拍《影》,是他真心想做的事。

其实说到底,张艺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创作者。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同时他们都会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往往并不能完全如愿。

甚至说,你的名气越大,你的无奈就越多。

拍电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没法让世界围着自己转,总有太多的压力,太多的无奈,太多的不情愿。但只要有一次能够痛痛快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也是幸运的。

所以,我最欣慰的并不是看到《影》终于替张艺谋挽回了面子,而是看到他终于拍想拍的电影。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