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美育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源于自然」

时间:2022-12-21 12:29:30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美育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源于自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美术和音乐启发人们的灵魂,中国的大学需要一种人文精神。”“未来的美术教育一定是糅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相互吸收相互成就中形成的。”

澎湃新闻获悉,12月26日,“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在展览研讨会上,学者和艺术家提出了对于美术发展和教育的思考。据悉,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件)作品。他们同频共振、“无问西东”,呈现出对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思考。

“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展览入口

据悉,“无问西东”是上海美术学院继“风自海上”展览之后着力打造的又一重要学术品牌,冀望通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形成交流互鉴,来书写文化身份,彰显文化姿态,共同建构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艺术新图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表示,“风自海上”聚焦本土海派艺术家,“无问西东”将视阈对焦中西方艺术家的创新与融合。“守正创新要在美术创作中要无问西东、借鉴吸收文明成果、探索美术创作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新空间、新形式,这也正是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道。”

展览现场

“无问西东”展示学院多元化图景

此次展出的200余组(件)作品均为新近创作或早年创作经典。参展艺术家既有冯远、曾成钢、罗中立、许江、庞茂琨等国内各大美院的院长,也有来自东京艺术大学的保科丰巳、旧金山艺术学院的任敏和杰米·摩根、罗德岛美术学院的大卫·弗雷泽、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英格丽德·勒登特,南澳大学的蒂姆·格鲁斯和罗马艺术大学的宋钢等。展出作品题材除了传统国油版雕外,还包括装置、数字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风格迥异、个性鲜明,显示出艺术家们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出发,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思考。

展览现场

值得关注的是参展的上海艺术家,他们中既有陈家泠、韩天衡、王劼音、张培礎、邱瑞敏、王冬龄、卢辅圣、姜建忠、王建国、郑辛遥等深耕多年的艺术家。看他们如何回应艺术传统,比如“30后”的陈家泠毕业于中国美院陆俨少门下,回到上海后,一直在探索中国画语言的创新;“40后”王劼音毕业于解放后的上海市美专,1980年代赴维也纳进修,在版画、油画和国画上探索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并形成对于画面构成、线条等形式趣味的追求;“50后”姜建忠在大家都在玩跨界、强调观念的时候,始终坚持视觉的意义和油画语言的纯洁性,他认为油画有其自己的语言脉络,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法去思考艺术。

展览现场

而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青年艺术家,如杨剑平、刘建华、李磊、蒋铁骊、金江波、夏阳、毛冬华、白璎、桑茂林等,或从雕塑、陶瓷等角度再探材料的意义,或以抽象、摄影等更多元的艺术语言。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保科丰巳、英格丽德·勒登特等人的作品

展览除了展出艺术家作品外,也延伸至学院教学中,学生团队也加入策展筹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展示学院老师的创作成果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把科研、教学包括学生的培养都能够联动起来,通过展览推出未来的策展人评论人艺术家。”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说。

同时,展览也提出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海派文化如何推陈出新,在保留基因和原动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问题,以及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的未来路径和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同日举行的研讨会予以了探讨。

展览现场

研讨会面向未来,提出学科建设的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主题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会议邀请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美术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内涵式发展、新海派与上海美术教育的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以《浦东就是新海派》为题发表主旨发言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以《浦东就是新海派》为题发表主旨发言,他认为,“未来的美术教育一定是糅合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相互吸收相互成就中形成的,而这正是‘新海派’的精髓所在。”

就“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思考”研讨会主题,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思考:“首先要面向自主,艺术学科是关于人类艺术传承的重要领域,是通过艺术的感知和传承拓新精神共同体的精神样貌和价值观念,艺术学科的教育必然保有地域的深刻烙印。第二要面向语言,艺术学科是人类艺术语言及其精神之道的研究创作和教育的领域。艺术教育要保持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锤炼中国理念世界认同的艺术话语体系,要深入基础语言、专业语言、创作语言的研究,夯实课程体系打造文科精专,构筑中国风格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体系。第三要面向融通,着眼艺术文科学科,艺术与科技与理工、医、农多学科的融通,全面打造艺科新格局。”

许江发表在线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提出“新艺科”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国民素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独特作用,其目标、路径、任务和“新文科”拥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看来,“新海派”与“海派”是传承的关系,实际上它是以更大视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海派在中国,新海派在世界。“新海派最高境界的概括就是体现国家文化竞争力。用传承之力、创新之力、服务之力进行推演,进行实践,进行努力。”

李超在论坛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对新海派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清华美院与上海美术学院未来合作发展的设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以“新时代的大学和社会美育”为题,讲述了高校如何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师生及社会公众开展美育工作,列举大量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并就当代美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展开了解读。“美术和音乐启发人们的灵魂,中国的大学需要一种人文精神,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品收藏和很好的艺术博物馆。这是综合大学需要有的标配,博物馆不论大小,都应该让学生在这里渡过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

杭间(右)和李磊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对设计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国内外设计学院的专业设置做了学术梳理,提出“作为生活的、技术的设计永远会发展更新,设计的前瞻重于回顾、创新重于经验、实践重于描述。”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磊提及了“元宇宙”的时代,并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关于美术教育必须思考两个方向的需求:一是作为人类本性的审美和基于身体能力所及的美术;二是由科技实现的功能延伸的美术和由此引发的新审美趣味。前一个是我们传统美术教育已经在做的工作,后一个尤其需要加以重视。

此外,《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以《撷西融中的大海派意识》为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赦以《综合性大学的“美育”该向何处去》为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以《新海派与国际化刍议》为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工以《可见与不可见——论当代学术转型中的美术史研究》为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以《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美术学及其困境与机遇》为题,分别发表了论述。

展览现场

“无问西东”展览与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既显示了上海文化中交流互鉴的特征,也将上海至于海派美术和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源之地去思考艺术教育的未来。展览由上海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3月3日。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