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美术的文化传承「个人艺术成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印度的佛教透过中亚传入中国之后,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形式也随之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佛像壁画和佛像雕塑。由于印度佛像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佛像造像艺术融合了汉文化、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印度在早期的五百年内并没有制造佛像的习惯,人们认为佛的至高完美不是可以用人的相貌来描绘,因此早期的佛教艺术家是以佛的脚印或释迦佛悟道所在的“菩提树”作为佛的标记。后来由于希腊文化影响印度地区长达两百年之久,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观念植入印度,开启了印度的佛像雕塑,希腊文化亦对佛像雕刻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自南北朝佛教兴起后,中国的佛僧即袭印度的佛僧风尚,大举在深山之中,凿崖为窟修行,在窟内饰以佛像绘画与雕塑。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现今主要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地区,长期统治华北的北魏政权,在先后建都的大同与洛阳,分别开辟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第二个重要石窟群分布在西北地区,包括位为甘肃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丝路东端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以及丝路西陲的敦煌莫高窟。此外还有克孜尔千佛洞、大足石窟等位置孤立的石窟。
随着佛教信仰的盛行与石窟造像的发展,从南北朝到隋唐,成为宗教艺术盛行的时代。佛像彩绘与立体造像拓展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新领域,各种与佛教相关的装饰图案也普遍深入民间,佛画敷彩技巧补充了中国传统线描绘画的特质,佛塔佛寺建筑则丰富了中国原有的建筑风格。南北朝时期的宗教艺术由于西域及印度工人而使得艺术风格带有印度、希腊、波斯的色彩,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异国情调的时期。而与后代相比,北魏又显得异国情调特别浓重,后期的西魏则已有汉化的情形。在南北朝时期,除了佛教彩绘与雕塑外,工艺装饰方面亦由于佛教的兴起,铜器、石雕、织绣等均充满宗教色彩。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与忍冬成为此期的特色。绘画技巧方面,南北朝中期,佛画注重色彩晕染浸润的风格大为流行,对传统绘画的线描法造成巨大冲击。至南北朝晚期,敷彩的技法已远胜过白描,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吸收此技,进一步舍弃线描,开创无骨的画法。而到了隋唐时期,宗教艺术不仅在形式上汉化,而且在精神意境上也有改变。隋唐的统一与经济上的繁荣太平促使宗教壁画风格由北魏时期舍身救世的悲惨气氛转为气势恢宏、情绪欢愉。原本来自印度表现释迦牟尼前生苦难的场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欢乐和幸服的幻想画面。而唐代的佛像雕塑以健康丰满替代北魏的秀骨清相;以慈祥和蔼、关怀现实取代北魏的超凡绝尘。
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在题材上多为佛教成分,但在风格上与汉魏仍较接近。而唐代的工艺美术脱离了商、周和汉、魏六朝时期古朴的特色,开启了新的装饰风貌。
唐朝的工艺普遍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各种工艺的造型设计,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给人以圆润丰满之质感。色彩多表现深浅层次的多彩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唐代的工艺制作中最卓著的是陶俑塑像,尤以唐三彩陶俑为出名,其造型栩栩如生,呈现出盛唐社会的精神气蕴。尽管唐朝的陶俑偏重动物造型,但日用工艺的装饰却一反商周至六朝以动物纹为主的传统,开启往后千余年以植物花草为装饰主流的新风格,更加反映了生活风貌而摆脱了威严冷静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在制镜工艺上,汉魏六朝以来铜镜装饰图案主要是格律体,而唐镜多采用自由体,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中国在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画家是在魏晋时期,当时文人风气尚音律、书画,好玄远清雅,追求个人性情的解放,带动绘画对个人个性和特征的精致描绘。在唐之前,传统绘画大多为壁画,并体现政治及宗教色彩。自唐开始,转为以欣赏为主要目的。隋唐五代时期,也是中国绘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别走向分科独立的时代。自中晚唐以降,山水画成为中国文人绘画的主流,绵延一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