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大同的龙壁文化「大同平城区新艺代艺术」

时间:2022-12-23 09:01:27 来源:考古快递

大家好,大同的龙壁文化「大同平城区新艺代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同龙壁艺术及其文化价值

《艺术评论》2008年05期 薛文礼

龙作为中国人崇拜的吉祥物虽是臆想中的神物,但中国人却将其视为生产、生活的命脉,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勇于应变生存环境的榜样和追求神奇非凡的理想。由于龙凝聚了中国人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的多民族融和下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和民俗世界,作为神武和力量的象征,“帝德”和“天威”的标志,民族的守护神,所以得到了民众始终如一的叩拜和尊爱。更由于大同地处沿长城带文化圈,特别是气候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战争频繁,所以祈求幸福,规避战争,向往五谷丰登便成为大同民众的美好愿望。龙壁正好顺应了民众的这一要求,所以大同地区兴建了大量龙壁,迄今保留下来的就有9座之多。因此有“天下龙壁看大同”之说。

大同龙壁系列

一、一龙壁:珍贵的记忆

一龙壁位于城内北街大墙后街,是原明朝县文庙山门两侧之八字墙壁,共有四座单面龙壁,黄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以两座为一组,分两组按八字形立于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的两侧。以龙壁为八字墙,这在大同市现存诸龙壁之中独此一处。从雕塑风格看,此壁应为清代遗物。第一对龙壁座北面南,分居于庙门两边,各高为2.30米,长2米,下设壁座,中为壁身,上为屋檐式的壁顶。壁身为边长0.55米的等边三角形的彩云图案。中央镶嵌着直径约一米的黄色琉璃团龙,其形态为云雾中飞腾,并有一火珠,呈飞龙戏珠状。

第二对龙壁,分别斜砌于第一对龙壁的东西两侧,长3.15米,高2.3米,建筑结构与第一对龙壁相同。这两座龙壁四角呈对称的黄色琉璃龙直角三角形图案。图案底边均长为1.55米,另一直边长为0.90米,龙头皆锲于上而尾置下,头尾均向中心。中心团龙径为1.44米,为淡黄色的琉璃龙。精雕细镂的龙头高昂于上,眼睛下视,似在凝望行人,呈盘龙戏珠状。

这四座一龙壁的结构与雕塑,同明代的龙壁相比,显得拘谨而规则。四角出现了规整对称的图案,这是明代龙壁中所没有的。龙体的雕刻与明代雕龙的粗壮有力相比,已显得消瘦,同时,神态也不如明代那样雄健苍劲。但是,龙体的细部雕饰,较之明代则更加精致而优雅,修长而苗条。特别是龙头的雕饰愈益细腻繁复,入微有致。1985年因扩建,故而将其拆迁,原件贮存在博物馆。

此外,兴国寺山门前原有两座“八”字墙式的砖镶一龙琉璃壁,为明代所建。墙体为出檐式普通砖墙,高约3米。墙体中间为黄琉璃团龙,直径为1.5米。整个龙体粗壮有力,形态雄健苍劲,张牙舞爪,如飞腾于蓝天碧水之间。

二、三龙壁:明代双面琉璃龙壁的经典

三龙壁,在同云路中段,为观音堂前照壁,中间团龙体势较小,但艺术风格趋于细腻,从建造风格看应为明代遗物。

此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壁座以镌饰花纹的青石为础,础上筑须弥座,座间束腰有三层琉璃兽,下层是二狮相争图;中层是奔马、麒麟等,此层中间还有一长约1米的黑色琉璃花卉图案;上层是行龙,呈二龙戏珠状。每层雕兽间均以竹柱相隔联。龙壁顶部的四周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着五脊琉璃瓦顶、脊兽、龙吻,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壁身两面各有三条高3米的黄色琉璃巨龙,遨游在蓝色的天空和青绿色的江涛海浪之中。龙壁北面的三条龙,镶有火珠,南面三条则无。南北两面的中心一龙,头皆置上,呈行龙状,两侧的龙头也置于上部,呈飞腾状。

这一双面龙壁至今保存完整,色泽绚丽,塑造手法粗犷洒脱。各龙的造型生动豁达,姿态奔放有力,身形变化自如,线条优美动人。从各龙之间的布局看对称中略有变化,前后左右彼此关照,高超的技艺使龙产生了腾飞的神韵,形态静中有动,似奋首出海,游弋于晴空碧波之间。

三、五龙壁: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龙壁

1.兴国寺五龙壁

兴国寺五龙壁原来是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于1980年拆迁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垅、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

2.县文庙砖雕五龙壁

县文庙砖雕五龙壁位于城内北街大墙后街,是原明朝大同县文庙山门前之照壁。相传,此壁为明末清初建造。五龙壁为砖雕建筑,高5.7米,长28.5米,共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为砌砖壁座,中部壁面由对方青砖镶砌,上有五条砖雕团龙,每团直径均为2.2米。中央俩条巨龙昂首挺胸,口中喷出火珠,整个龙身隐藏在万顷波涛之中。西侧一对团龙,昂头向西挺身,呈现戏珠英姿。东侧一对团龙,龙头盘旋中心,似有腾飞壮举。上部仿木构建筑之砖雕壁顶,由砖雕斗拱承托,下有廊檐砖雕帷慢,帷慢之下又有八根垂廊花柱将壁身分为五个正室和两个耳室,每个垂廊花柱之间,雕有莲花、人物等图案,均楚楚动人。东西两侧置有两幅巨型砖雕壁画,西侧为鱼跃龙门,东侧为鱼龙变化,以此激励世人苦读孔孟之书,一朝题名金榜,犹如鲤鱼跃上龙门,有鲤鱼跳龙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说。

3.天竺庙五龙壁

天竺庙五龙壁位于城内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内,是天竺庙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崇祯年间,其构图、格式均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也是彩色琉璃照壁。因年久失修,故于1978年拆迁至兴国寺内贮存。

这三座五龙壁,无论是从建筑造型上看,还是从历史传承上看,都具有绝佳艺术魅力。兴国寺五龙壁的雕龙,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与明代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可相媲美,天竺庙五龙壁亦是如此。特别是中间大龙的龙头造型,更是其它龙壁中不多见的。县文庙砖雕五龙壁,作为民间生活的真实再现,其建造奇特,风格别具,构图新颖,雕工精细,实属砖雕艺术中之精品。

四、九龙壁:我国最大的龙壁

1.大同九龙壁

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间(清·大同府志),驰名中外的大同九龙壁位于大同城内东街,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最享盛名的,尺度最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九龙壁,素有龙壁之首的美称。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王府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火,王府照壁九龙壁因隔和阳街而立,故独以保存至今。建国后大同市为适应市规划,在同方向向后迁移28米。现存九龙壁位于城内大东街(和阳街)路南,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异常巍峨壮观。清代诗人方坦游览九龙壁后,遂赋歌一首“九龙壁歌”以赞。

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由75块琉璃砖上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稳重雄健的感觉。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由62组琉璃斗拱承托,正脊两侧是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龙等,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

整个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等为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与相联。壁面,特别是九条龙的龙体全为高浮雕制作,合每条龙一一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从九龙壁的布局看,正中心一条是坐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龙身向上卷曲,龙尾伸向后方,似在端坐静观。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第二对龙为中黄色,龙尾均向西。形态与第一对龙大致相同,形成了基本对称的图案。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太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恕,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呈黄绿色,姿态飞扬,气宇轩昂。

壁前有一长34.9米,宽38米,深约0.8米的倒影池,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通贯,这在国内也并不多见,每当阵阵微风吹过,满地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真像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更是气垫磅礴,雄伟非凡。

2.一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九龙壁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传播最广的应是九龙壁来历的传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后,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地为王,拱卫中央。

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叫朱桂,从小被立为太子,但他从小不读诗文,秉性愚顽,脾气十分古怪,要星星不敢给月亮,吃猪尾巴拿牛头也换不出来。年近二十,朱元璋见他无才无德,废其太子之位,封为代王,镇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横行街里,经常无故杀人,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楞怔代王”。

据说这位楞怔王到了六十岁,还经常穿窄衣,戴秃帽,在戏园子看戏,一高兴就到后台妆扮成打号号的小兵亲自登台,一有空就带几个护卫架鹰走犬,到小南街一带寻衅闹事,调戏良家妇女,活像一个地痞。

代王的妻子,是大将徐达之女,虽是将门之女,却是个又丑又妒的泼妇,一次竟把代王的两个漂亮侍女满脸涂上锅底黑,发泄她的妒火。就这样,两口子把大同城搅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朱元璋废了代王太子之位后,又立四子继承王位。代王听到这消息后,大闹金殿嚷着也要当皇帝。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让代王过过“皇帝瘾”。所以,至今大同古城内还有“皇帝街”、“正殿街”、“东华门”、“大有仓”等街道名称,都是旧皇宫的遗址。宫殿修好以后,好容易才堵住了代王的嘴。

一天,这位楞王爷忽然想起要到燕地逛逛,看看四哥朱棣。这位燕王对他的弟弟又烦又怕,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捺着性子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款待他。有一天代王酒足饭饱,在王府外闲逛,抬头一看王府门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龙壁,非常高兴,吵嚷着也要在大同的皇宫前造一座讲究讲究,并撒泼耍赖把图样带回了大同。代王立即把怀仁吴家窑琉璃匠吴氏父子三人召来,命他们烧造龙壁。王纪徐氏知道后,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龙壁长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无奈,只好应允,所以至今大同的九龙壁全国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半年以后,九龙壁建成。端礼门外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纪徐氏登上城楼凭栏观赏,果然高大雄伟,辉煌夺目。阳光下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正脊上的两条金色卧龙,栩栩如生;壁面上九条琉璃彩龙,或盘曲回绕,搏浪戏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雾;巨大的须弥座,上面中腰雕刻着狮、虎、象、鹿、狗、麒麟、飞马,有的奔腾如飞,有的翘尾回首,还有的款步而行,形象十分生动。整个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2米。

愣代王高兴得愣性大发,狂饮一番,大声叫好。一会儿,浓云密集,天空阴沉,下起雨来。代王命人秉灯点烛,不一会红烛高烧、宫灯齐亮,透过雨帘,彩壁上九龙浴水,扑朔迷离,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有“雨中戏龙”一说。代王又叫了一声“好”,忽然空中电闪雷鸣,接连三声霹雷震耳。朱桂一惊,酒杯失手落地。他仿佛看见从天上下来一黑一黄两条飞龙,在壁前吐水如泉。原来,龙壁上的龙以假乱真,引来了天上的巨龙送来了甘霖。一会儿,彩虹当空,晚霞通红,雨水冰浴过的九龙壁,更加五彩斑斓,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龙壁有无伤痕。回来的人禀报,龙壁之后的金泊仓三步之内被霹雷砸出两眼井,两眼井水一甜一苦。就是现在的金泊仓“两步两眼井”,也是九龙壁一景。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三步井两眼,一眼苦来一眼甜”的俗话。但龙壁前被炸雷轰了一个坑,里面集满了一汪碧水,代王就在壁前让人砌了一个水池。九条龙倒映在水中,风吹水动,像“游龙戏水”,成为九龙壁又一景。水池把两井的水引到其中,甜水井人食用、苦水井能治病。据说,旧社会熬“鸦片烟”,非此井水不可。所以有的人从千里以外来取水。这个水池叫“倒影池”,是九龙壁的第四景。(大同民间故事集成·九龙壁的来历)

尽管在地方志中对这个故事没有多少记载,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向往和意愿,民众渴求幸福安康的殷切希望却传承至今。

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

一、独特的工艺造型

龙壁由最初的彩绘发展到后来的雕塑及彩色琉璃,其工艺日臻完善。大同龙壁采用砖塑釉彩烧制工艺,龙壁面积大,拼图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显示了我国北方特有的粗犷壮观气势。整个壁体浑然和谐,活灵活现,是我国高塑浮雕作品中的艺术瑰宝。这些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工艺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

二、民众的美好理想

仅从大同地区30年(1971年-2000年)气象资料及1990年-2004年逐日降水、大风、沙尘暴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来看,大同地区不仅降水稀少,而且风沙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西部、北部平川区多于东南山区,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破坏力较强。严重的缺水,既是制约大同今天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历史上大同难以走上繁荣的屏障,为了有效解决用水问题,古老的大同人民采用拜龙祈雨的仪式来实现自己避灾、增福的美好理想。

据调查得知,相传在解放前,每到严重干旱的春夏季节,就由当地的父母官组织,在祈雨师的主持下来到九龙壁前,举办祈雨仪式。整个仪式过程由男女老少将水泼于龙壁之上,以示对龙王的敬拜和期盼。这种拜龙王的观念,遵从于神灵世界中,龙(神灵)具有掌管水的一技之长而受到世人瞩目,民众希望通过虔诚的祷告和丰裕的供品赢得神灵的欢心,并且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充沛的雨水和无私的呵护和帮助。当然,这也是龙壁之所以备受大同人钟爱的原因之一,更是大同人规避灾害、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展现。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此众多的龙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也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了解大同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大同龙壁主要集中在城区,最远的三龙壁也仅仅距市内7.5公里,完全可以建成大同龙壁文化观赏园,以展示其辉煌的艺术魅力。然而,据笔者调查统计:众多龙壁中目前只有九龙壁和善化寺内的五龙壁得到开放和保护,但也仅仅是单一的游览和观赏,其文化底蕴的开发和利用和其它龙壁一样,至今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恐怕问题不单单是管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护意识的问题。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龙壁的开发利用应该由单纯的观赏逐渐转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否则,龙壁永远不会作为一种文化走向世界。龙壁的进一步开发,应该注重发掘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以及丰富的风俗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样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根源,浑厚社会内容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观众,更主要是以其深厚广博的精神内容及深邃奥秘的科学内容充实、诱发、启迪和更新整个人类的文化,而且也能够使人们对这种风情奇异怪谲、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产生无限向往。

龙壁文化资源的开发,具体来讲就是走群体开发之路,避免单打独斗的传统开发模式,要将龙壁纳入到大同区域文化的范畴,借助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塞外明珠华严寺的社会效应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关注。这样,龙壁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传播,龙壁的开发价值才能真正地得到体现。

薛文礼: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