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龙门石窟的雕刻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走近龙门石窟 学习篆刻特色课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文化遗产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仅有其常规教学作用,更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培育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龙门石窟特有的石刻造像、书法题记、浮雕壁画等艺术资源以及石窟开凿、造像雕塑、金石刻字、碑版传拓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资源为开展篆刻特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鉴于此,笔者依托龙门石窟的文化资源以及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篆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
运用龙门石窟篆书题记资源
开发篆刻审美感知课程
龙门石窟中石刻题记艺术是对书法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涵盖了真草隶篆各书体。位于龙门西山石牛溪南侧崖壁上的第950窟是唐高宗时期豫州刺史明恪的家窟,窟楣题记《明豫州家功德》是龙门石窟石刻篆书题记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明豫州家功德》题记采取矩形构图,三行两列,篆书六字,字形端正方整,线条圆润婉转,体态遒劲融密。六字顾盼照应,既浑然一体,又有丰富变化。因在绝壁之上,虽历经千年,字口仍锋颖如新,字迹清丽流畅,刀法精练细密,体现了唐代书法家和石刻艺术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明豫州家功德》题记 拓本
审美感知是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利用龙门石窟篆书题记资源开发的篆刻字法审美感知课程,通过对《明豫州家功德》题记中篆书字法、镌刻刀法、构图章法等审美元素的重点观察,识别篆书形象,解读数千年篆书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的独特艺术语言。
位于龙门石窟石牛溪南侧崖壁上的第950窟(明豫州家功德窟)
让学生联系唐代相关历史知识,与同一时期的篆书碑额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明代文彭篆刻《琴罢倚松玩鹤》相比较,三件作品均为六字篆书。让学生进行整体观察与欣赏,感受在结体造型、刊刻手法、空间布白等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尝试从《明豫州家功德》题记的篆书造型特征、镌刻表现技法以及中国古代篆书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等方面汲取知识,融汇到篆刻字法的学习中,从而得出字法是中国篆刻视觉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这一结论。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对历代不同形式篆刻作品的图像识读,获得丰富的书法、美术、文化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龙门石窟第950窟(明豫州家功德窟)
利用龙门石窟摩崖刊刻技艺
开发篆刻刀法艺术表现课程
龙门石窟的营造历经400余年,东西两山现有洞窟、像龛2300余个,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第1443窟《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中,正文及界格全由突出崖面的阳文刊刻,刀法融铲、磨、刻、掏、剃、刮等多种雕造技法于一体,兼顾细腻柔和与坚韧粗犷,形成了圆转顿挫、峻峭朴茂的特点,是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石刻摩崖题记的代表作品,也是石刻浮雕雕塑造型技法与碑版刊刻技法融合的一个特例,因此也展现了较多的刀法技艺。
《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局部)
利用龙门石窟雕刻技艺开发的篆刻刀法艺术表现课程,重点围绕传统石雕、篆刻等非遗技艺的运用来展开,使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空间意识和立体造型意识。比较龙门石窟古阳洞第1443窟北壁的北魏浅浮雕《礼佛仪仗图》和龙门石窟西山宾阳南洞第159窟窟口的唐代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引导学生探寻石刻浮雕形象雕塑、题记文字雕刻以及篆刻课程中常用的切刀、冲刀以及单刀、双刀等表现语言的异同,让学生分析刀法应用,结合篆刻刀法创造有意味的文字篆刻和肖形印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礼佛仪仗图
伊阙佛龛碑
依托龙门石窟摩崖题记
开发篆刻章法创意实践课程
龙门石窟摩崖题记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成熟的造型理念。题记文字造型体现出排迭、揖让、涨褊、避就、包覆、向背等不同的特征。受摩崖壁面空间的限制,壁面的走向、起伏以及岩石纹理等因素会对字形和笔画产生影响,空间大字形可以丰腴,空间小字形可以瘦削,空间大可以增益、扩展笔画,空间小可以减少、收紧笔道,全然不顾原字形态之大小与笔画之确数。这些造像题记饱含天然质朴之美的章法,在篆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美学借鉴价值。
创意实践是指在艺术活动中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形成创新意识。篆刻章法创意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感受龙门石窟不同风格的历代摩崖石刻,尤其是北魏摩崖题记文字,分析不同作品体现出的不同章法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篆刻作品章法设计中的应用。
龙门石窟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用跨学科的方式学习龙门石窟中北魏摩崖题记艺术,借鉴北魏摩崖题记中因地制宜的章法创意,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融合不同时期风格的有创意的篆刻艺术作品,联系篆刻创作中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官印、私印、文字砖、烙马印、斋馆印、收藏印等,引导学生对篆刻的章法、风格进行分析,思考篆刻章法的艺术特征,探究篆刻章法的创意原理。
通过借鉴摩崖题记章法中的创意和形式,创作篆刻印稿,手绘草图予以呈现,并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在篆刻章法创意实践课程中,教师不预设蓝图和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篆刻艺术实践能力,塑造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
发掘龙门石窟题记中的艺术文化
开发篆刻印文文化理解课程
龙门石窟保存了北魏至民国年间的造像题记、刊经、药方和游题2800余品,诸多题记铭文是对古代高度文明的展现。龙门石窟潜溪寺第20窟窟口南壁的《伊洛会流》题记,刊刻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此书遒劲端庄、浑穆雄强,体现了浓厚的颜书风格。题记中的“伊洛”是指黄河的两条支流洛河与伊河,龙门石窟位于伊河两岸,伊河流出龙门向北不远处与洛河汇流,造就了一片平坦润泽、丰腴富饶的土地,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享誉世界的“河洛古文明”。
《伊洛会流》题记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能力,铭文题记、篆刻印文的人文内涵大多反映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学生要了解篆刻这一特殊的美术现象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认识篆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魅力,从而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一种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不会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必然会与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与之相互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通过篆刻印文文化理解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篆刻作品的习惯。在对龙门石窟题记及历代篆刻印文的比较中,启发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民族和地区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尊重不同时代、地域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第3期
《利用龙门石窟石刻艺术资源开发篆刻特色课程》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