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电影《八佰》中白马的寓意「电影中的意象象征」

时间:2022-12-25 16:29:41 来源:不知天涯青衫客

大家好,电影《八佰》中白马的寓意「电影中的意象象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型是不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者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白马”意象在不同文化的沉淀中赋予了情感和意义。

电影一方面融合历史与艺术,如戏曲文化与历史故事的结合,生动阐释了“白马非马”的主题。另一方面,“白马”的意象也展示了士兵不同层次的心理状态,构筑了一个精彩神秘的虚拟世界,在层层递进中把民族精神激发出来了。

(一)“白马”意象中光影风格的民族寓意

《八佰》摄影指导曹郁将影片风格诠释为最黑的夜融合最亮的光,即通过不同色调的镜头语言将历史和艺术巧妙融合。如白马首次被发现时的镜头,所有的光线都集中在白马的身上,柔和的光影配上纯净的白马,给四周昏暗压抑的氛围带来了一丝光亮和希望,使白马美好得仿佛是一个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存在,色彩对比浓烈,视觉效果震撼,让观众从光影的巧妙搭配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经过反复的测试和对比,曹郁将影片的总基调定为超越时间的、冷峻、现代的色彩构成,以黄色、绿色、黄色和黑色从影片的质感上还原历史,从每一个角色意象的变化上体现战争的冷酷和压抑。“电影本身用光影构造的画面来叙述故事,这本身是一种载体,一种表达导演或者电影自身意蕴的载体”。

白马多次跑出仓库的场景,将这种色调运用得恰到好处,在炮灰和尸体的暗色画面中白马不断出现,让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中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音乐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质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除了视觉效果极强的色调搭配,影片还融合了京剧、皮影戏等元素来彰显民族特色。

其中《长坂坡》的唱段和“白马”的意象相得益彰。三国赵子龙一生为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在长坂坡骑着一匹白龙驹七进七出。今有少年端午为护旗而舍身忘死。

影片以三国演义的民间传说为唱段,对八百壮士进行生动刻画,颇具浪漫主义气息。护旗之战后,山东兵齐家铭用端午修好的皮影,给大家演了一出《仙游》:“半世飘零半戎生,风打灯笼照残灯。浊酒一壶梦未冷,了却残生再出征。”

唱词悲壮凄美。听者中有人在看军官写给妻子的信,嘱托妻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终有一日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信中所言,道出了每个离乡之人心中所愿,不求其他,只求自己的身躯能成为后人觉醒的警钟,“汉室中兴,待后生”如也。

影片之所以选择传统戏曲来搭配历史,是因为戏曲本身就代表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音乐一响起,“白马”的飒爽英姿和舞台上演员正气凛然的扮相,让观众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最后老铁在仓库顶楼舞大刀,一步一摇,唱起《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那一刻他仿佛和老将黄忠一样忘却生死,心中只有满腔的家国大义。

我们仰慕古人勇敢,更仰慕其忠义,如此皆往,倭寇何敢?在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战争片中,“白马”意象的使用搭配光影和戏曲艺术,构成了全片最浪漫理想的一笔。

曹郁曾在采访中说到《八佰》的影像质感,它大体上比较接近影片《醉乡民谣》里的一部分画面,柔和而透明,细腻之中具有引人深思的魅力。

“白马”意象本就是美好纯净的象征,在影片中顽强的生命力也让人开始憧憬未来的胜利,观众在血腥与浪漫交织的冲突画面中寻求一丝希望,“白马”就是这样的理想寄托。

在管虎导演的影片中,运用动物意象来隐喻主题的不在少数,如《老炮儿》(2015)当中的“鸵鸟”,虽然外表看起来极具攻击性,但是却被禁锢在笼子里,成为富人娱乐的消遣品,象征着老炮儿的命运和个性。《斗牛》(2009)中以“奶牛”为叙述视角洞悉人性,折射百态。

正如导演评价《八佰》是一部并不纯粹的战争电影,他在历史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并以“白马”意象为窗口向观众抒发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白马”意象中人物的民族精神内核

“意象于电影而言,犹如诗歌有了韵律,肉体有了灵魂,灵魂的浅吟低唱是最迷人的美。”“白马”意象带给观众的共情感并非来自于丰富逼真的战争场面,也不是来自于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而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引导观众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和想象。

“《八佰》是一首诗,这首诗讲述了一群人通过自我救赎和牺牲,在短短四天里为一个民族赢得尊严与自信的故事。它批判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东西,也赞颂了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

“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来自于端午、小湖北和老算盘等普通士兵,“白马”是点亮这微微星火的火把。

起初,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民族意识并不是非常强烈,直到影片的高潮,老算盘还想假扮急着逃出仓库,在他的世界里“仗怎么都要打完的,怎么都要有人活下去的”,他并不想成为那个被世人传唱的英雄。

面对老算盘的跪地求饶,端午最终流下一行泪放走了他,因为他内心深处的认同感,面对和自己一样还有许多事情未完成的人无法不心软。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国民所具有的自私懦弱的劣根性,所以当他们看到白马出现时的反应和神情,是惊讶的,是无措的,是恐惧的,后来白马的屡次出逃也逐渐开始敲打他们麻木的神经,他们需要反抗,需要为这个病了的民族做些什么。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士兵身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前赴后继以身躯护住国旗等壮烈场景,皆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蜕变以及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激发。

除了这些随着战争成长的普通士兵,还有一群始终坚守初心,满腔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他们是“白马”真正的现实原型,是民族精神最核心的引领者。

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的团长谢晋元,始终抱着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鼓舞战士,面对租界内英国人的撤退要求坚决拒绝,并表示,524团奉命坚守四行仓库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直至影片最后,谢团长对于每一位将士来说不再是活着的希望,而是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战士,也是这个国家一味最好的良药”。

他们不仅让对岸的百姓看到了中国还有希望,也让银幕前的观众明白这片土地上的枪声终将消失,眼里也会重新充满光亮和色彩。

无论战争如何血腥残酷,“白马”始终以鲜活昂扬的姿态贯穿于影片始终,这种近乎荒诞理想的结局正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所在,以“白马”来暗示不灭的民族精神和华夏血脉,以“白马”来警示每一位后辈不忘前耻,奋发向上。

乔阳在随笔集《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曾描绘这样一幅美丽画卷:雨停的时候,马群中一只幼年的白马成为奇迹。它独自信步走着,一身日光,太阳正抚慰它的脸颊,它报以温顺眼波。全宇宙的赞美都凝固在它身上,注视它。

乔阳曾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脚下生活了近二十年,她为历史、苦难与欢欣而叹息,但也深知这不过是过眼云烟,其实世界上深沉美好的事物从来不曾失落。

《八佰》于我们的启示也应如此,可以悲伤难过,也可以怨恨痛苦,但是我们更应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让前辈深知吾辈之担当,不忘其恩德,将“白马”所象征的美好和希望延续下去。

《八佰》突破事件本身,融合“白马”意象,激发民族意识,“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搭起一座精神桥梁,使得彼此产生思想的交流和共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