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她演这部戏的时候16岁现在她61岁「30岁演学生的女明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2009年,一部没有任何大明星的惊悚片《孤儿怨》惊艳了观众,获得8.2分的超高评价。
原因有两点,一是离奇的剧情:
一个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的幸福家庭,因为妻子的意外流产,他们决定从孤儿院领养一名9岁的小女孩伊斯特回家。
起初这个新家庭成员表现得很完美,长相萌萌哒,穿着复古,举止优雅,精通钢琴绘画,妥妥别人家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可她的加入很快让这个表面幸福,实则裂痕暗藏的家庭分崩离析,夫妻间的矛盾加剧,她重伤哥哥,恐吓妹妹,弄疯养母,引诱养父,让每个原生家庭成员的命运一步一步跌入深渊。
当观众惊讶于这个9岁女孩的心智为何能玩弄人于股掌之间,为何如此心狠手辣时,养母也终于怀疑她的身份。
这个悬念也一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揭开,原来伊斯特是来自爱沙尼亚的一位实际年龄33岁的荷尔蒙失调症患者。
她的身材外貌永远9岁,但心智却与成年人无异,且因永远被当作小孩看待,得不到正常成年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扭曲。所以在她示爱养父得不到回应时,恼羞成怒地送给了他一首凉凉。
最后,养母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一脚将伊斯特踹下冰冷的湖里,保住了儿女,让这个家庭的悲剧嘎然而止。
其实,从如此的剧情来看,如果稍微不小心就很可能让电影沦为B级片。而有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作为制片人领衔的制作班底,加上一名惊悚片女王,一位天才少女演员,才将这部《孤儿怨》推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惊悚片女王”是养母的饰演者维拉·法米加,著名的《招魂》宇宙的大女主。
而最惊艳的当属伊斯特的饰演者,当年12岁的小演员伊莎贝拉·弗尔曼。凭借在电影中出神入化的演技,迅速蹿红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当电影中9岁的伊斯特化上浓妆诱惑养父,被拒后以泪洗面,对镜卸妆,瞬间变成一张33岁的面容。
那个谜底被揭开和视觉的双重震撼,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经典一幕。
以至于有不少观众都意犹未尽,认为伊斯特这个角色,完全可以出个在爱沙尼亚时的前传电影,想必一定非常精彩。
一向热衷于成功一部就立刻拍续集的好莱坞,自然也不能轻易放掉像《孤儿怨》这种没有大明星,以小成本搏得高口碑的作品,它就如当年的《电锯惊魂》一样,有着巨大的续集潜力。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续集一等就是整整十三年,当年12岁的伊莎贝拉·弗尔曼转眼间已经25岁。
这些年,她参演了当年最火的热门电影《饥饿游戏》,饰演来自二区的格拉芙,擅长飞刀,为人凶残,曾险些干掉女主。
还逐渐主演了一些小众作品,也参演了最新的大IP《密室逃生2》,可就在25岁的她前程似锦之时,偏偏《孤儿怨》续集启动,还偏偏要拍的是前传故事,还偏偏让25岁的伊莎贝拉·弗尔曼硬演9岁的伊斯特。
就这样,万众期待的《孤儿怨》续集,以“辣眼睛”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与大家见面了。
02
前传的故事显而易见:
解决第一部没有展开的伊斯特身上的谜,她是如何从爱沙尼亚来到美国,又是怎么进入美国孤儿院的?
这也是第一部中被诟病的情节漏洞。当然,这难不倒好莱坞编剧,如果她顶替了一个名叫“伊斯特”的美国女孩身份来到美国,再让她的家人全部离世,那么她以一个美国家庭孤儿的身份存在于一所美国孤儿院里,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这便是《孤儿怨:首杀》的主要剧情,虽然填补了上一部的漏洞,但代价是牺牲了观众对伊斯特的扮演者,伊莎贝拉·弗尔曼的全部好感。
他们让已经25岁的伊莎贝拉·弗尔曼,再加上欧美演员本来就更显成熟,从视觉效果上看,无论相貌还是身型,都像是30岁左右的女演员去扮演一个8岁的角色。
为了解决能拍到脚的全景,剧组让一名真正的小演员作替身,好让她的身高看起来跟8岁的年龄设定相符。
转到拍不到脚的近景,剧组更绝,除了女主外,让其余人都穿上增高20厘米以上的特制厚底鞋,使饰演伊斯特的伊莎贝拉站在他们面前时,从视觉上拉开差距,让她的身高看起来像个8岁小女孩。(注意主演们的鞋)
但一旦镜头切换到主角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成年女人的脸。
在第一部时,12岁扮老可以靠化妆和演技,如今25岁扮嫩却比登天还难。再加上不知道剧组是为了省钱,还是当观众看不出来,既没有通过特效技术,也没有通过高超的化妆技术来改变伊莎贝拉·弗尔曼的真容。
对比12岁时还略带婴儿肥的脸庞,简直天差地别,从而导致视觉观感非常怪异。
倒不是说伊莎贝拉·弗尔曼这次演得有多不好,只是在第一部里,9岁小孩的身体里住着33岁成熟内心所表现出来的那股诡异和张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伊莎贝拉的脸型轮廓,肩宽臂长明明都是成年人比例的情况下,却硬要被其他人当成小孩的尬演。
这也让当年被大家夸作神演技的女主在面对年龄这个谁也不可逾越的鸿沟时,硬生生地被拉下了神坛。
退一步说,喜欢第一部的观众也许可以勉强接受形象上的违和感,只求剧情上惊悚感拉满,怎奈也是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
03
故事始于2007年,那时“伊斯特”还不是伊斯特,而是她的真实身份,爱沙尼亚萨尔恩研究所的不老女孩——莱娜。她暴力,危险!
被诱惑的警卫让莱娜拿下First blood。
第一天来这里上班的艺术心理治疗师安娜——Second kill。
然后莱娜用她的电脑上网搜索到一个女儿失踪的美国家庭,她们的女儿“伊斯特”相貌和年龄与自己相仿。
于是她假扮成他们的女儿艾斯特,被千里迢迢赶来的母亲接到美国,成了这个富豪之家的一员,从此她便成了伊斯特。
电影上半场的杀出研究所的整体氛围并不算糟糕,但在伊斯特进入新家庭后,情节简直跟首部如出一辙。
绘画天赋秉异的伊斯特与画家父亲很快建立了“父女情”。与此同时,伊斯特与“母亲”和“哥哥”却貌合神离。
而最开始对她有所戒心的也是母亲,更甚的是,因女儿失踪而郁郁寡欢的父亲在找到女儿后如获新生,兴致盎然地与妻子重温激情,却被嫉妒心极重,对养父心怀鬼胎的伊斯特打断了,这个情节与第一部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完全一致。这编剧的工作也太省心了吧?
很快,负责伊斯特失踪案的警探觉察出端倪,他暗中获取伊斯特的指纹,通过比对发现她并不是失踪的伊斯特。又是熟悉的配方,只不过把第一部的孤儿院修女换成了警探,结果当然也一样,被干掉!
如果按这个剧情走下去的话,这部前传简直就是《孤儿怨》的翻拍。幸亏剧情到此来了个大反转,当伊斯特的真实身份被警探发现后,解决掉这个麻烦的不是伊斯特,而是她的“母亲”。可算是迎来了一个较有新意的转折,使得这部前传与前作有所不同。
原来,在这个美国富豪家庭中,女儿伊斯特所谓的失踪是假,真相是是被她的亲哥哥误杀,而母亲为了袒护儿子,处理了女儿的尸体并谎称失踪。没想到时隔多年,一个声称是伊斯特的女孩被找到,并进入了他家。
其实母亲从一开始就知道伊斯特是冒名顶替的,但为了丈夫能重拾生活希望,只好将计就计,却没料到遇上了跟自己一样的狠角色。
母亲帮伊斯特干掉警探后,与其达成协议,只要安安稳稳把这出母女大戏演下去,大家各自相安无事。然而这对各自心怀鬼胎的“塑料母女”怎能和谐共处?
因为伊斯特本身就是一名30多岁,且心理扭曲的成年女性,对于“父亲”的占有欲,对于母亲的妒忌,让伊斯特与母亲的矛盾开始从暗斗到明争。
其实,故事中段的这个转折的确很出人意料,接下来的母女大战也十分令人十分期待,但主创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剧情的走向。
首先,所有角色的行为普遍缺乏说服力,母亲在得知伊斯特是个狠角色后还将其留在身边,只是为了讨丈夫欢心的动机太过牵强。
其次,哥哥也是一个失败的角色,前边交代了他傲慢又有暴力倾向,所以失守误杀妹妹,还有击剑的技能,结果后面编剧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角色,直接让他被伊斯特秒杀。
最后,更为搞笑的是,为了让伊斯特全身而退,活到第一部被另一个家庭领养。主创让母亲和父亲直接惨遭“剧情杀”,双双从屋顶跌落致死。
明明父亲赶到时,妻子和女儿都扒在屋顶等他去救,完全可以来一个两人说瞎话的大比拼,看爸爸相信谁?在折磨父亲这个角色的同时,也给观众一个巨大的观看悬念,父亲最后到底选择救谁?结果,父亲还没做选择妻子就抓不住自动掉下去了。
还有,当最爱女儿的父亲得知伊斯特是成年女人,并非自己的女儿这场戏其实也是非常值得着重塑造的,但编剧却也莫名其妙的让父亲掉下去直接领盒饭了。
咱就是说,这编剧的活也太好干了吧?
总之,在《孤儿怨:首杀》中,所有人物都没能好好地刻画和塑造,包括伊斯特在内,完全没有像上一部那样,着重刻画她对父亲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一些心理上的玩弄,似乎是默认观众已经看过第一部了。
在我看来,伊斯特/莱娜,这个角色在前传可大书特书的东西有很多,虽然在修女和心理医生的口中她是在扮演可怜的小女孩儿以获取被领养的机会。但实则生活留给她选择并不多,或者说她的一生都注定是孤儿。
她的荷尔蒙失调症让她的原生家庭抛弃了她,被当成试验品或怪物在爱沙尼亚研究所中被研究,逃脱后,已经成年的她对爱情的渴望和生理上需求都是一个正常人的范畴,却因为小孩的外表得不到回应。
正如在第一部中,最后她对继父饿怒吼:别把我当孩子看待!作为孤儿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生活给她唯一的答案。所以她才有怨恨。
所以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孤儿怨》,而到了续集《孤儿怨:首杀》,重点都放在了“首杀”而放弃了第一部中最棒,最值得探讨的主题“怨”!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这一家子人的行为动机,让故事中段唯一的惊喜转折变得不值一提,实在是可惜。
最后引用一段扮演伊斯特的演员伊莎贝拉·弗尔曼,一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儿的采访做为本文的结束。
我爱伊斯特,我不觉得她可恨。一个家庭,为了弥补一个未出生婴儿的遗憾(指第一部),就把伊斯特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难道就是对的吗?说到底,伊斯特想要的只是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