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画的影响」

时间:2022-12-29 13:25:34 来源:极简美术史

大家好,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画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文人画是画内带有一种文雅脱俗之气,画外流露着文人的精神思想的绘画。它寄予了画家远离尘世喧嚣、忘情于自然山水的自由不羁的情感和人生愿望,有时传达出对政治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托物言志,寄情与山水。文人画相对于其他的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抒情性、哲学性、人文性的相互统一,它以自己所特有的“雅致”与宫廷画和工匠绘画相区分,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庄子认为大自然是真的,善的,还是美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万物同一生存,达到一种融洽混合的境界。“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成,其死也能物化。”(《天道》)庄子认为的“天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成将山水变为“以形媚道”的畅神抒怀之物“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的人生态度,留恋于山水,寄情于山水,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明代唐志契说过:“看真山真水极长学问。”这就要求画家要以自然为师‘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在关于画家的修养问题时说:“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大,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遂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哉。”要求一名画家要眼界开阔,经历丰富,选择精粹,“饱游跃看”。即要求画家置身于大自然与大自然同一,多游多看真山真水,使自己达到一种主观感情和客观自然的统一,这样才能产生好的作品。道家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可让画家能更好的“外师造化”可以更好的搜集素材,正所谓“搜尽千峰打草稿”不拘泥于临摹前辈的作品,而是由自然而创作,做到心物统一,孔新苗说过“道家主张把自我同化于自然整体,最高的艺术境界是同于自然的一片无我而又充实的虚灵,一种‘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

二 阴阳相生,虚实相生。

阴与阳,有与无是道家提出的关于宇宙的哲学命题,‘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是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反映在山水画中也就是黑与白,虚与实的关系,《老子》第十一章说明了车器室的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在中国山水画中有“计白为黑”,“知其白,守其黑”的论述。如清人笪重光《画笙》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活眼’多了棋就胜了,所谓的‘活眼’即画中之虚也。”中国的山水画中,山为实,水为虚,树为实,云为虚,通过对画面中的画与留白,虚实交替形成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之势。宗白华说过“中国画很重视留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角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虚实关系体现的尤为突出,近景之中的树石道路的虚实变化将景物层层推远,而当我们的视角从虚无飘渺烟雾朦胧的山脚向山顶转移时,山峰却变成由远向前逼近的庞然大物,当我们感到山麓的遥远时却感到主峰的高远,这就是虚实相生给人变幻莫测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宋李澄叟在《画山水决》中所说“填虚破实,酌量活法扶持”、“玄虚运实,斡重旋轻”。“山以云为体,云以山为用,山之有云犹如鱼得水也。”山中有了云气就显得山体秀气空灵。中国画的留白非纸素之白而是表现一种意境,如李成之画通过留白给人一种寒林平远的景象,“烟岚转动,如面坐千里,秀气可掬。”这是李成之画所表现出的意境。虚与画中景物相互生发,相辅相成,在空白处传出动荡透出幽深给人一种无限神秘力与蕴含极大的艺术虚境,达到一种“笔所未到而气以吞”的气息,画云不画山却让人感觉到群山所在。正如宗白华说:“空白在中国画里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融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 ”。


三 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云: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庄主张重内不重外。老子主张心存质朴,而不应追求虚名功利,对此文人雅士受其影响,超尘拔俗,清逸淡怡的精神品格深植于心,从而影响文人的艺术创作。唐王维曾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荆浩的《笔法记》中曰:“画者画也,应物象而取其直,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华是山水的外在形象,实是山水所表现出画家的内心情感,文人画是重情意趣的。“寄味于淡泊”,观画应观其韵,这就要求文人能通过自然山水景物的刻画描写,传达出自己的精神情感,表现出主体自我。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们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的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水草木,烟云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意境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山水画是君子善假于物的表现,北宋文人画构图恢宏如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风豪放阳刚,体现出国家一统的开阔心态。而南宋偏安文人画多描绘江南元代南方人士的郁闷心情通过绘画抒发出来,构图不对称墨色浅淡如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四段》等多将景物放在一侧,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其画风被人称为‘残山半水’。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由于当时元政府将人分为四个等级,汉人“学而优则仕”的大门被迫关闭,于是他过着清淡隐逸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中多是以渔隐的题材为多,其中在他的《洞庭渔隐图》中:一文人(吴镇)以渔父的形象驾一叶之扁舟,逍遥于湖光山色之中,给人一种远离人事尘俗的感觉,所书“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隐,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诗意清新,坦言其志,表现出作者的隐逸之情。正如在上世纪20年代陈师曾所说:“文人画不等于文人所作的画,强调文人画是‘画里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文人画在其创作中将自己的感情表现转移到艺术作品中,将自己变为描写的对象,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物言志,抒发感情,陶冶情操。通过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气节信仰。赵孟頫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画家在作画时已通过他的笔端,将自己的气节和所感所悟的内容压印复制到作品上,这使得文人画的内在含义和功能得到升华,“处其实,守其华”这也是文人画区别于宫廷院体绘画的关键所在。正如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四 天地与我并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二为一。”(《齐物论》)⑧。天地与我同一生存,而万物与我为一体。文人离不开自然山水,如果离开了自然山水,那文人就和失去知己一样。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他指出喜山林而厌尘嚣,这是君子所向往的“性本爱丘山”的表现,但是这与儒家的入世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之道相违背,这让文人在与‘亲君之心’和‘山林隐逸之乐’之中徘徊。为达到一种完美的中庸,即可以居庙之高又可以隐逸山林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南朝时宗炳提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论点,而北宋郭熙遥接衣钵,提出山水画要“可居,可游,可望”的论述,在其《山水训》中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水光山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山水画的出现正好让君子得到一种居庙堂之高而心怀山林隐逸之乐的飘渺的慰藉,这也是古代山水画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吧。让那些居庙堂之高的亲君之心的文人找到心灵的寄托,卧以游之‘山水’,得到善假于物的寄托。


五 涤除玄鉴。

也许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绘画的一个区别在于西方人的绘画滞着于功利而中国的文人受到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虚静’思想的影响,抛弃一切杂念,达到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胸怀,追求精神的纯净和心灵的空明。这是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如果作画时心不在焉受某种的条件的束缚和追求功名利禄,那文人就很难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道’,这也是与院体绘画的本质区别,如果放下功名利禄的束缚,随心所欲,心无挂碍,做到笔端能随自己的信仰而走,达到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有机统一。

“工倕旋而盖轨距,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达生》)⑨。这也就是不受任何限制,不可受到外物所役,制心一处,“专其神,守其一”,合造化之功,精神可以得到充分表达,感情可以真诚流露,达到物我和物象的统一,物我两忘,心神合一,以求其“真画”也。“《庄子》説画史解衣磅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需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文人是非功利性的。古代文人山水画都是文人自己把玩的,以追求自己的心灵的寄托。但是,近代许多画家已经与它背道而驰了,作品往往与金钱名利挂钩,已经和古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不同、发生扭曲。因此现代的画家要在道家寻源“涤除玄鉴”,在这一方面古人做的比当代的艺术家要做的完美,清人华翼伦在《画说》中论述了关于画与利的关系时说:“画既不求名又何以求利?每见吴人画非钱不行,且视钱之多少为好丑,其鄙已甚,宜其无画也。余谓天下糊口之事尽多,何必在画?……且画而求售,骇俗媚俗,在所不免,鲜有不日而下者……”

道家的思想往往在文人看透了官场险恶、勾心斗角和仕途无门而隐逸时,被他们看作心灵的寄托,精神的世外桃源,文人气质的影响者,而这种精神意识必然会影响他的物质世界的创作活动,那也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这就使得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的文人画给人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感觉,使得文人画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媒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