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插秧悟出的道理「栽秧歌」

时间:2022-12-29 13:49:29 来源:空青诗词日历

大家好,插秧悟出的道理「栽秧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顾无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种人?

仗着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多出门走了些地方,觉得自己懂得道理很多,然后在日常的交流中,无论你说点什么,他总能把话题拽回到自己身上。

然后就开始侃大山一样,分析得头头是道,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等聚完之后,回家认真想想他说的话,又是一些尽人皆知的道理,说了等于没说。

日常交流本来是一个互相表达情绪,促进关系的场景,这种特别强势又没什么观点的人出现在其中,实在是挺煞风景的。


【临其诗境】

上面那个例子只是一个引子,今天是想给大家介绍一类为人处世正好与他们相反的人,那就是僧人们。

僧人对应怎样的形象呢?

熟读经书三千卷,生活中往往沉默而虔诚,说话则是惜字如金却总能够一语中的。段子里经常提到大师一句话点醒一个人的桥段,我们今天用的成语中,“当头棒喝”、“醍醐灌顶”都是佛家语言,说的正是僧人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僧人说的话就感觉那么有道理呢?一个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在百姓的心中自然而然是佛祖的代言人,人们更愿意去相信他;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在常年累月的打坐思考中,对世界上一些宏大的命题真的有深刻的了悟,面对有时候一个人的难题,僧人能够跳出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维度上给他以人生建议。

人都有钻牛角尖的时候,曾经深陷进去的一个问题,等过去以后想想自己那时候真傻,这就是跳出来了,僧人正是能帮你做到这一点。


而且,僧人最早出现在中国还没有什么特别尊贵的身份,也不像后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一个个养尊处优引起了朝廷的封杀。佛教初兴起,那些信佛的人还是和普通人差不多的,他们也要自食其力,要去田里耕种,要去附近村子做红白喜事,他们是有着丰富的入世经验的。

而往往在这样接地气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平常没悟透的经文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一下子就顿悟了。其实这也暗合上文所说的跳出来,人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接触一些新鲜事物,那些在旧环境中想不通的事情,很可能一下子就明朗了。

今天要带大家欣赏的这首诗,就是五代时期一位僧人在自己插秧或者观看别人插秧时的顿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从插秧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吧。


【经典原文】

插秧歌

契此 〔五代〕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条分缕析】

这首诗里用到了“福田”“六根清净”这样的佛教意象,让人一读就知道是出自佛门弟子之手。而且从第一句来看,诗中讲到了插秧时非常具体的细节体验,也让我们相信这是僧人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分享自己在插秧过程中悟出来的道理。

这4句话看似简单,只是在讲述插秧中的一些现象,实际上却是处处藏着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第一句“手捏青苗种福田”,手里拿着稻秧来种田,这里将天地比喻成福田是有讲究的,契此是想要告诉我们,人生唯有积德行善才能获得福报,手中的一束束稻秧可以理解作平日里善事的积累,秋后的收获自然就是人生的报酬。

第二句“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比较简单,因为是水田,所以在低头时可以看到水面上倒映的天空,这样就形成了天与地的一个对比。你向下看去,看到的却是上方的景象,仔细想想好像人生中也经常会这样,经意的举动导致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无心之举让自己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

“六根清净方成稻”,这句就明显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才能学佛,正如秧苗要经过层层的处理和筛选。


最后一句“后退原来是向前”讲的是插秧的过程,你佝偻着身子插秧,一步一后退。表面来看你是在后退,但是从天空视角,从插秧进度,你都是在前进的。这一句也正好和上文“低头便见水中天”衔接,旨在揭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状态:二元对立。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讲过一大段世间二元对立的例子,阴阳太极更是我国文化的独创,中国人似乎很早就明白了对立的意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