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鉴赏杜甫诗作《登高》「登高唐杜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唐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五十六岁的诗圣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诗人挥笔成诗,于是,就有 了一首被后世仰望的千古第一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很悲凉的情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大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这一年的秋天,五十六岁的杜甫生活十分的困窘。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各方藩镇割据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吐蕃也频频骚扰中原,此时的社会及其动荡,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当时杜甫依托于严武幕府,可是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杜甫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夔州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重阳节这天,孤独的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诗人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动中有静,寓静于动,诗人开篇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清冷忧伤的画卷: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诗人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的情绪跃然纸上,接着看“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此时的杜甫因安史之乱后国家乱象而忧国忧民,感时伤世,诗中风急天高,虎啸猿啼,萧萧落叶,滚滚江流,表面看来都是写景,实际上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都是艰难苦恨的根源。“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难过,又加上一个“万里”更是让人觉得凄怆不已。紧接着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作者感叹啊: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把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的荒凉凄冷表达的出神入化。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要表达的是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杜甫因国破家亡造成的颠沛流离,以致长达十年的羁旅所形成的疾病缠身。年老多病的诗人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理解了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和诗词的意义与情感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格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一般的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因为通首对仗会让格律诗章法缺少变化,因此几乎没有诗人会把一首诗通篇对账,但是杜甫做到了,他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整首诗八句皆对,并且对账工整,又意境高远,古今无人做到,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一起读诗词」最美的年华读最美的诗——浪漫诗人李商隐诗作赏析
「一起读诗词」古诗词中隐藏的文化之美—小学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一起读诗词」记成语=背古诗,寻找藏在古诗词里的成语
「一起读诗词」“西出阳关无故人”致敬那些藏在诗词中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