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邹城文化遗产「有赞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邹城,我们生活的城市
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
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较为丰富
它们经过岁月的洗礼
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以不为常人所知的美
呼唤我们珍惜它爱护它
今天,让我们一起
去领略下邹城非遗文化的风采
火 虎
邹城市太平镇平阳寺村的火虎表演,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于2009年9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曾对《火虎》进行过专题报道。
火虎表演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老百姓通过这项表演来驱鬼避邪、祈求平安,活跃节日气氛。天黑后,观众手举红烛以待,锣鼓响起,十几人围着点燃顶虎人和打虎人身上的礼花筋。打虎人首先出场,手提火棒,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紧接着,火虎腾跃而出。在鞭炮齐鸣、锣鼓合奏中,人与虎争持搏斗,相照相映,火花闪烁,光影交织。
据老艺人周茂绪回忆,火虎是平阳寺村周家根据普通的舞狮表演改造创新而成的。火虎表演在普通的舞狮表演基础上使用火焰来装饰猛虎,令其更加威猛、炫目,其舞蹈动作亦文亦武,美观大方,刚劲有力,具有豪迈大气的艺术效果。
山头花鼓
山头花鼓源于大束镇东山头村。于2012年12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山头花鼓以打花鼓说唱的形式,演绎了在邹城民间流传的一些历史故事、表演风格诙谐幽默,表演形式可大可小,可简可繁,既可两人对唱,又可多人表演,通常是一人扮作多角,时时地进入角色,退出角色和转换角色,因此多作一般装扮。
山头花鼓戏的唱腔十分独特,有"九腔十八调"之称。曲牌虽少,但变化多端。最主要的曲牌有花鼓调、拧绳、小莲子等,一个戏中一般只用两个主要唱腔,分里角和外角。经过发掘整理,现存剧目有《北圆》、《过江》、《大赶脚》、《王定保借当》等70余个。
尚寨竹马
尚寨竹马源于明鲁荒王陵仪仗出现,是由邹城中心店镇上寨村村民,沿袭古代军事阵法改变创新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尚寨竹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竹马使用竹子为架,扎成马形,外罩绸布而成。表演时骑者左手举马头,右手执马鞭。马队表演时所跑的队型是古代军事作战的阵法,包括:撒马阵、探营阵、四角合围阵等。具有孔孟之乡浓厚的民风民俗,充分显示出孔孟之道的文化胎记。
打 铁 花
73岁的孔庆法老人是北葛村孔氏家族掌握打铁花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每年的元宵节他都会在村里表演打铁花。
明代起,北葛村就有很多靠炼铁铸造犁铧维持家计的工匠,而打铁花也被当作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也一代代传承下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能接铧补锅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目前邹城市范围内还能熟练掌握打铁花的只有三四户人家,其中技艺最高超最出名的就数孔庆法老人了。
打花人一手执盛有铁汁的花棒,迅速跑到花树旁,用另一根花棒猛击盛有铁汁的花棒,铁汁冲向花树,遇到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飞溅,流星如瀑,形成五彩斑斓的火花,令人眼花缭乱,场面蔚为壮观。
二 仙 斗
二仙斗是流传于邹城市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说二仙斗是由一位叫孙复玉的老人发明创造的,又名二人斗,表演时气氛热烈,妙趣横生,深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在节庆日或农闲时和舞龙、舞狮、高跷等一起表演,亦可单独表演。
二仙斗所用的道具是一个用木料制作的面对面、怒目而视的两个人,双方互相抓紧对方的胳膊,大有你死我活、互不相让的争斗之感。二人为半身状,从腰部以下位置用一个底座连在一起,颇象一个腰部连在一起的面对面的连体婴儿。表演时,随着表演者或倒地挣扎或抱摔,将二仙斗操作得如活的一般,令观众胆战心惊、叹为观止。
阴 阳 板
阴阳板是流传在山东省邹城市东部山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融合着民间音乐、传统舞蹈、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民族的神灵崇拜、祭祀文化以及当地人们特有的艺术审美,现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说"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是一位旷达豪爽、散财济贫的好神仙,他手中有两块神通广大的木板,一阴一阳,专门用来调节世间"阴阳",为民造福。后来人们为求消灾免祸,驱恶辟邪,讨得曹国舅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故成此舞,取名"阴阳板"舞。
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古拙朴实,豪放壮观,充分表现出古代邹城劳动人民朴素虔诚的信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
吹 糖 人
吹糖人是旧时流传于汉民族民间的一种手工技艺,在邹城区域内该项目主要流传于香城镇北齐村周边,现为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滚烫的糖浆里用手揪出一团,揉成圆球,食指沾少许淀粉,在圆球上压一个深坑。随后,收紧坑的外口,迅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手指猛地弹断连接处。趁着像细管的糖块还没冷却变硬,不停往里吹气,在鼓起的糖人身上捏出耳朵、脖子和脑袋,一只体态丰满的大老鼠呼之欲出。整个制作过程,不到1分钟,之后拿颜料一点,大老鼠就“活”了,这就是吹糖人手艺。
在邹城,也有一位吹糖人手艺人,他便是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吹糖人传承人齐振义。
剪 纸
剪纸是一种极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也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古往今来,诗人们写尽了剪纸的艺术魅力,“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剪纸也蕴含了人们添喜祈福的美好心愿,“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勾勒的是几千年的风雨变幻和历史变迁,呈现的是花样的人生,精美的画卷……
在邹城,有两位剪纸艺术家,分别是潘素琴、夏冬梅。
潘素琴,在传统的剪纸中自成一派,剪纸时不使用铅笔、蜡盘、刻刀等工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福字为题材,打好腹稿,胸有成竹,放剪而行,一气呵成。创作时会将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刻画,并采用远近景交替的手法,使得剪纸作品故事情节清晰,刻画传神,画面立体感强,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夏冬梅,济宁非遗发展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她自幼喜爱剪纸,凭借自己的绘画功底,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在剪纸艺术上取得很多殊荣。现在,每周她都要去邹城一些学校,把剪纸艺术传授给少年儿童。
古邾核艺
核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代达到顶峰。核雕属微雕,在方寸之间雕出大千世界,作品适合配戴、把玩、欣赏、收藏。
刘军,1976年出生于孔孟之乡山东省邹城市。山东省雕塑协会会员、工艺师。他先后多次赴潍坊、奔苏州、走廊坊拜访名师,探讨技艺,在掌握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而借鉴琢玉、刻石、竹木牙角根雕技法,南北兼蓄,博采众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传统的核雕艺术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其手工非常细致,创新而脱俗,在其作品上就能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邾国是古代的一个小诸候国,因而取名邾国刘军、邾国核艺,刘军现在都会在自己的核雕作品上刻下这个标识,对故里的深情和文化的传承之心溢然。
丝绢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丝绢烙画,是在丝绢上进行烙画,对温度和技艺的要求更加苛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包括火笔画、烫画、火烙画等,是我国古代及其珍贵的稀有画种,丝绢烙画是火烙画技艺的一种。
董树清老人的丝绢烙画作品,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作品内容包括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题材。
手绘葫芦
葫芦,谐音“福禄”, 一直以来被视为我们中国人的吉祥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众多的美好寓意,而起源于宋代的手绘葫芦,作为邹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焦超,兖矿集团鲍店煤矿职工,济宁市非遗发展协会会员。其手绘作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融入邹城本土文化,创作出诸子百家系列、孟子系列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创新,把动漫元素等加入到手绘葫芦创作,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上九泥人
严士利,人称“泥人严”,现为济宁市非物资文化遗产协会理事,现今常驻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风景区从事泥塑工作,并有个人工作室陶泥园,利用上九本地黄泥手工捏制泥人农耕系列、婚丧嫁娶系列、农村生活场景系列等。
作品曾在华东六省一市展销会获得一等奖、在济宁美术摄影协会获得二等奖等。曾先后制作新泰九鼎黄山塑乾隆塑像、平邑海罗寺院塑神像十大弟子罗汉像、招远龙门山风景区庙院塑神像四大天王弥勒佛十八罗汉等大型塑像作品。
孙氏面塑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在我国已传承了数千年,可是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老去,这种民间手工艺术也与我们社会渐行渐远。不过这两年邹城又刮起了一阵“面塑风”,有一位面塑达人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眼球,他就是孙艳斗。
在孙艳斗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各不相同的面塑作品,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练习,终于创作出了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像《桃园三结义》,《中国工农红军》,《神舟十一号》等等优秀作品。
孟氏姜糖
最后介绍的这位,吃货们有福了。孟子七十五代后人孟丹,根据孟府传统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孟府特色小吃。在制作过程,孟丹秉承纯手工制作,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香料,造就了孟府小吃纯正独到的口味。除姜糖外,还有八仙果、木锤酥、桂花糕、牛轧糖、流苏茶,都深受孟府游客的欢迎与喜爱。
截止到目前,邹城已经申报立项的1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少数项目生命力依旧旺盛外,大部分项目都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危机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历史,是以人为核心的记忆、经验、精神,是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文化形态,因此,它更容易消逝。
真心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能够多关注一下咱们邹城的“非遗”项目,让它们不仅仅是我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期待邹城非遗项目,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焦超 兖州煤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