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电影空间在认识上的深化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电影思维空间」

时间:2023-01-05 10:13:22 来源:鱼娱道记

大家好,电影空间在认识上的深化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电影思维空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自1895年诞生之日起,就天然的具有空间的属性,可以说空间是构成电影本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经典电影理论中,空间问题一直被沉寂于“地下”不被发现,仅仅被看成是附属于电影时间的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

20世纪末哲学和文化领域的“空间转向”社会思潮,促使学者们开始注意空间的特性,“把以前给予时间、社会、历史的倾向和精力,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此次的空间思潮也影响了电影理论界由时间向空间转向的研究,打破了学术界之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研究状况。

电影空间的问题虽然从经典到现代电影理论是一个极易被关注的话题,但却又是一个很少被系统专门论述的问题。电影空间究竟是什么?这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也是起点,它决定了电影空间形态层次建构的整体框架和逻辑脉络。

对经典电影理论中有关电影空间认知的梳理,有助于给我们重新认识电影空间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电影空间认知

什么是电影空间?一部专门关于电影的词典曾这样界定:“电影空间是一种幻觉空间,是通过电影的色彩、透视、声音、影像运动等技术创造出的一种思维空间幻觉,它不是现实空间本身,而是对现实空间的再现”。

他从技术层面对电影空间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被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加以补充概括。

电影空间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具有不同的含义。总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空间性”的角度来论述电影的空间,一般是在论述电影的时空综合性特征时,才谈到空间的属性,且常常与时间作为二元对立来研究。

二是从整体结构层面,电影在二维平面上通过透视原理形成的三维空间世界就是电影空间,即银幕上呈现出的世界,有人将其称为银幕空间或画面空间。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以修正,认为电影空间是由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共同构成。

三是从空间思维层面论述电影空间,即我们常说的空间造型,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电影的艺术空间、美学空间。

“空间性”层面的电影空间

“空间性”即具有空间的属性和性质。电影作为一门时空艺术,空间天然的就构成了它的本质属性,因此,该层面的电影空间被看成是不证自明、无需解释的概念。

正如莫里斯•席勒在《电影,空间的艺术》一文中认为:“只要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似乎就成了它总的感染形式”。

在早期的电影理论中,时间和空间常常作为一种二元对立的美学范畴被确立,对于电影空间的讨论常常依附于对时间的讨论,认为“时间是第一位的,空间的再现永远是次要的,相反的情况显然是不对的”。

随着电影作品中对空间运用得不断成熟,逐渐消隐的空间又浮出水面,摆脱了电影空间依附于电影时间的观念,形成了一个与时间同等重要的话语。

很多理论家曾提出空间是优于时间的最重要的元素。美国的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中就特别强调:“在电影中,空间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乔治·布鲁斯东也这样认为:“空间在电影中才是首要的,因为电影是以空间为结构原则”。总之,这一维度的电影空间常常与时间作为二元对立来讨论,凸出了电影空间性的特征,证明了空间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总结说,该维度对电影空间的概述不如说是对电影空间性的概述。虽然该层面没有涉及到对电影空间整体的概念研究,但却打破了以往学术界重时间、轻空间的研究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参考价值。

整体结构层面的电影空间

由于电影自身的技术特性,有学者首先从物理技术层面分析电影空间的构成。胡安仁在他的著作《电影美学》中,提出电影空间就是通过透视感、摄影机的运动、音响等技术在二维的银幕中所体现的三维立体空间世界。

此外,还有学者将底板上的微小画面视为电影空间,“一种借助于摄影机的运动和光的照明,在感光物质材料上的光学聚焦”。二者都是从电影的二维银幕平面和放映技术层面探讨电影空间的形成,将光线投射在电影银幕上所形成的银幕空间幻觉简单的看作是完整的电影空间。

这是狭义上的电影空间概念,即电影空间又叫银幕空间或画面空间。还有学者主要从电影自身特有的视听语言层面来阐述电影空间的形成结构。

以早期的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为代表,他在其著作《电影语言》中将电影空间分成再现空间和构成空间两类。

其中再现空间是摄影机的客观拍摄;构成空间是蒙太奇的剪辑合成。另外,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空间种种》一文中,从技术上的“透视理论”层面将电影空间分为镜头空间和声音空间,从心理学的层面将电影空间分成剪辑空间和画外空间。

此外,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空间概念是将电影空间分为画外空间和画内空间的协调统一。换言之,是“被呈现的空间”和“被指涉的空间”的统一。

“电影空间不仅仅是我们在画格之内所看到的空间,它还包括根据我们对所见空间的理解而假定存在于画格之外的复杂的空间”。

其中,有学者认为画外空间还具体分为6个区域:以银幕为参考物,它上下左右的四个方向形成四个区域;以摄影机为参考物,它分为后面没有被拍摄的空间和前面被其他拍摄物体挡住的空间两个区域。画外空间中的6个区域以及银幕内的画内空间,使得电影空间具有了双重性质。

空间思维层面的电影空间

电影主要是依靠观众的视觉来传达信息,而这种视觉上的信息是以空间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以空间来构架、思维影片结构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空间思维指电影创作者以空间的形式、空间的设计来结构影片时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突出了电影思维的空间性,挖掘电影空间上的潜能和表现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造型意义上的电影空间,这在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陈凯歌的《黄土地》中,大片大片的黄土地的造型,不规则的构图造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我的父亲母亲》中颜色造型的运用等。

“银幕世界里的画内空间思维既具有具体的空间形象来传达,也有抽象的空间形象”。因此,可以说,电影中承载人物行动和故事发展的地理空间、道具摆放的物质场景空间、具有空间性的视听语言空间、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空间、封闭空间、超现实空间、戏剧空间、空间的叙事功能等等都可以将其视为空间思维层面的电影空间。

因为这些空间问题都与造型性有密切的相关性。甚至,有的学者在论述电影的美学空间和艺术空间时,就是以空间的造型、空间的创作思维为切入点。可见,在空间造型层面的电影空间又叫电影的美学空间。

通过梳理学界对电影空间概念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研究的共同点都是首先假定了电影空间是一个客观化的空间,然后再从电影自身所呈现出的空间出发,将电影空间看作一个孤立的、静态的存在客体。

这忽视了电影空间的主观性,即影片的放映空间——电影院,以及主体在观赏时与电影发生的意向性空间,给电影空间的艺术性带来的可能性。

实际上,“电影空间并非仅仅指二维平面银幕上的声画空间,而且还涉及观众心理层面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感受”。另一方面,上述对电影空间的概述总的来看是将银幕上的影像空间当作是再现现实的空间。

那么在数字技术、虚拟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影中已经呈现出了一些超越现实空间的“超空间”现象。然而,传统的电影空间认知已经无法概括现在数字技术产出的“超空间”类型。因此,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和局限性,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电影空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