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中国书法与中医的相通与相怜的关系「书画本相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题记:
不会写一手好字的中医不是一个好书法家!
这是前两年流行于网络的错乱逻辑逗笑句式。实则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众多书法作品中,很多便是记叙病情、药方、药名的法帖,从书圣王羲之到王献之到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再到近当代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马一浮等都有。有图,有文,有真相!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这场大疫让中西医之争又风起云涌。当然这不是第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套用一句佛系的话来一言以概之:
中医之于中国,
他就在这里,
不生不灭!
我之感慨于中医与中药,一如感慨于中国的文字与书法!均是国粹,是相通却也是同病相怜。两者被非议的时间也都是在清末民初之际,西风东渐,一切带有中国字样的东西都是要被怀疑和打到之列。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医中药与中国的文字与书法。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竟是鲁迅!他对废除中医与中国文字的言论被广为流传: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呐喊·自序》
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关于新文字》
梁启超也是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最终为此而将生命奉献也在所不惜,但是梁启超不主张废除汉字,而且为书法进入到艺术之门还有临门一脚的功劳的,在其担任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导师的时候,曾应邀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作过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说道:“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又说,中国人的写字有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并藉此四美而将“写字”列为“美术”,于是乎“书法”从此名正言顺的归类到“艺术”中来。
书法之于中医自来是渊源相连,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把脉,四季衣裳"。这其中的第一句话之于我个人是感同身受的体会,我之今日是吃了写字的饭,实是归了小时身为中医的父亲对我的庭训之功!父亲写的一手的好毛笔字,对我们兄弟写好字很是在意,家里当时还能见他年轻时学书法的功课作业,那是一本装订精美,以蝉衣纸双沟填墨的《曹全碑》摹本,那是我小时对中国书法之美的惊艳之始。
“不会写一手好字的中医不是一个好书法家”!这是前两年流行于网络的错乱逻辑逗笑句式。实则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众多书法作品中,很多便是记叙病情、药方、药名的法帖,从书圣王羲之到王献之到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再到近当代的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马一浮等都有。有图,有文,有真相!
先来看书圣王羲之涉及病情、药名的法帖,在其有着“煊赫著名帖”之谓的《十七帖》中便有《天鼠膏帖》、《药草帖》、《旃罽胡桃帖》等,在这几帖种均提及药物名及药效。这其中有些药是与王羲之服食有关,因为他在服食五石散这种丹药的同时,需要服用各类药草来以抵止副作用的产生。图并释文如下:
《天鼠膏帖》(丛帖第9通尺牍)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旃罽胡桃帖》(丛帖第24通尺牍)
释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药草帖》(丛帖第25通尺牍)
释文:彼所此药草,可示,当致。
有其父必有其子,二王中的小王——王献之也有数件言及病情及药名药效的法帖传世,也一并列图并释文如下:
《地黄汤帖》局部一
《地黄汤帖》局部二
《地黄汤帖》局部三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6行,计44个字,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帖中所言的“地黄汤”是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一个汤剂,这个汤剂里面主要的药物是地黄,《神农本草经》列为药物上品,久服轻身不老。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鸭头丸帖》展出图
《鸭头丸帖》,草书,唐摹本,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草纲目》记载:“鸭头丸,治阳水暴肿,面赤,烦燥喘息,小便涩,其效如神”。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承服帖》也叫《肾气丸帖》,王献之书,拓本,3行,28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据考证王献之帖中所言的“肾气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约150-219)《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方派最有名的方子之一,今日常见的“六味地黄丸”便是从这个“肾气丸”衍生而来。
释文:承服肾气丸,故以为佳。献之比服黄耆甚勤,平平耳。亦欲至十齐,当可知。
苏东坡《覆盆子帖》
到宋代,书家知医者最有名的便是苏东坡了,据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私集资合办医院“安乐坊”,他贬谪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疫情重镇黄冈的时候,正好也碰到了大瘟疫。结果他以一剂“圣散子方”予以治疗,所全活者不可胜数(《东坡全集》卷34《圣散子叙》)。不过可惜的是东坡的这件药方没有墨迹流传。但是作为他的最好的朋友,有着“苏黄”合称的黄庭坚却有一件《药方帖》留传至今!
黄庭坚《药方帖》
《药方帖》行草书,北宋黄庭坚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香药方一则,记载调配婴香香方之药名与和合之法,或称《制婴香方》。收入《宋贤书翰册》第三幅,纸本,纵28.7厘米,横37.7厘米。凡9行,每行字数不一,共81字。无书写时间,从笔法、书风判断,应是黄庭坚早年所书,时间大约在1086—1093元祐年间。钤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等印记。《装余偶记》、《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首行仅“婴香”二字,说明香方之名。后接三行,为香药五种,以行书为主,中锋用笔,亦见侧锋。中三行写香方和合之法,书体从行书转为行草,至第七行“作鸡头大”已是小草书法,药方书写至此结束。空一行,接末二行字留空矮于前文,这是为香方所做的补充说明:“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已转为草体,书写速度转快,至末行五字渴墨枯笔一气呵成,已成连绵大草。通篇药方以书简形式呈现,书势由缓行转而疾草,行文中涂改画圈补字,更添书卷之气,墨色变化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
傅山所开药方墨迹稿本图
明末清初的傅山傅青主是集书法与中医之大成者,傅山的书法成就与地位不必多言,殊为人知的是傅山在杏坛的地位较之其在书坛地位是只高不低,尤其是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均堪为 “大师”级别。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辞海·医药卫生分册》在“医学人物”栏目中,收入上自传说中的岐伯、黄帝,下至当代约5000多年的中国中医药史上重要人物共计71人,其中山西仅有一人,即是傅山。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仍是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傅山现留存在世的还有很多的药方及医书的墨迹手稿,这些无论是作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研究还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到了近当代,一些积学即深的书家学者中,如:陆维钊、诸乐三、张宗祥,以及国学大师马一浮等也都旁通医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开方子的墨迹,这些药方墨迹作为书法艺术作品及中医药方研究也均有很大的价值。
诸乐三药方单
马一浮药方单
中医与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之国粹,实则在精神的根源上是一脉相承,比如中医至今留传有无数的单方与药品。但是诊断与医治却仍有在症状之外还注重节气的阴晴燥湿,人事的悲欢离合,中医以为人的疾病不像动物的只是生理的,而亦是人生的。这就好比书法自古到今,留下法帖和字体繁多,但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上更有功夫在书外,还有五乖五合之谓,人书俱老,书如其人等等。又如处方重在和合增减。同一症状,高手与低手的医法出入甚大,而这正如同一篇文章、诗词,书法高手与低手书写出来的感觉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其实中国的无论何种学问皆留有余地让人可以无穷的加工与创造。注重的是人来用物,而非完全的唯物是用!现在来贬中医者,多是因庸医过多所致,实是与中医无关,这也便是现如今江湖书家满世界跑的如江湖郎中一般,这叫世人如何看得起,尊敬的了?“医者意也”这句话亦是可以和“书者如也”来对上,其实中医之开药方诊治亦是像书法作品及文章的创作一般的妙手偶得之。又比如中医开方子讲究“上病下取、阴中求阳、提壶揭盖、逆流挽舟、甘温除热、引火归原”。书法的书写笔法上也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快先慢、欲扬先抑、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带燥方润、虚实相生等等……
书法与中医之类比还可以举出更多,甚或成为一专门的论文,然,以唐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里一句词也是可以概之的: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