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庆阳名俗文化「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

时间:2023-01-07 16:05:20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大家好,庆阳名俗文化「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报记者薛巍敏 张文智

十月中旬,以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的2015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庆阳天富亿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体验园拉开帷幕。悠久的周祖农耕历史孕育了庆阳独特的民俗风情,香包、陇绣、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如何发扬传承农耕文化,成为考验庆阳人民的一道必答题。

特色文化熠熠发光

“绣一块四尺见方的陇绣,大概需要11个月时间,一定要注意针线的密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在2015庆阳农耕文化节上,记者见到了正在细心打磨新作品的陇绣大师计淸,在她的手下,一针针彩色的棉线编织成一幅幅幽美的画卷。

计淸的母亲贺梅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的代表性传承人。“母亲的作品针法细腻多变、色彩艳丽,造型独特,既秉承了陇绣传统绣制工艺,又充分吸收各大刺绣流派的精髓、汲取现代工艺美学的养分,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计淸告诉记者,从十岁起,她就跟随母亲学习陇绣技艺,现在年过四十仍觉得在陇绣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学习。

如今,计淸传承母亲的衣钵,将陇绣艺术继续发扬提升。2006年她成立了自己的陇绣艺术品公司,决心将作品带到更广阔的空间。经过近十年发展,目前她公司的作品已远销全国各地。

提到庆阳,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庆阳香包制品。近几年,庆阳人也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香包产业推向新的高度,庆香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陨媛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的香包做工精致、质量上乘,但长期仅限于小规模、小范围生产销售。”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陨媛和朋友一起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方式,让庆阳香包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她表示,香包虽小,但其中蕴含的能量可不小。在本地销量有限的情况下,她开始走淘宝网店的形式,端午节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元。

在让庆阳传统农耕文化发光发热的同时,当地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群,也在把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形式。

杨校宁的本职工作是外科医生,从小爱好剪纸皮影的他,三年前受到雕刻葫芦的启发,尝试在鸡蛋壳上刻画,并称之为“蛋雕”。在脆弱的鸡蛋壳上刻出一幅完整的画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倔强的杨校宁就是在无数次失败后使这一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多一种载体,多一种传承。”看着自己手中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蛋雕”作品,杨校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传统文化正面临挑战

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享受“流行快餐文化”给视听带来的快感,已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如何保护好庆阳传统文化不被“流行文化”吞噬,成为每个庆阳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做陇绣需要心静,心静不下来手就不会稳,绣出来的刺绣就会没有灵气。”在计淸看来,现在招收的学徒都比较浮躁,与当初他们入门学习时截然不同。回想自己练基本功时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而现在的学徒两三个小时能坚持下来就算是好的。

与这个相比,“招徒难”更是让计淸犯难,“如今想要招个学生越来越难,即便管吃管住发补贴,也很少有人愿意来学刺绣。目前公司里的主要技工都是年龄较大的人员,我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由于人手短缺,加之刺绣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每年产量有限,走大规模销售的路线基本不可能,“我们也想开网店,可根本没那么多精力制作大量的手工刺绣产品。”

工艺稍显简单的香包制品也同样遇到了困惑:“由于庆阳香包现在没有一个制作标准,每个地方的制作工艺都有差别,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陨媛认为,虽然许多人知道庆阳香包著名,可实际上“庆阳香包”并没有统一的注册商标,不利于香包产业的保护发扬。

此外,庆阳泥塑、陇剧等文化资源亟待开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已开发的民间民俗文化产业仍存在着规模小、品牌少、竞争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政府发力文化发展

为了保护传承庆阳特有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庆阳市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认真落实“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发挥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丰富的香包民俗文化、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独特的岐黄养生文化“四大优势”,着力打造红色南梁、民俗庆阳、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1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

庆阳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7000万元,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区也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推动园区经济集聚发展,让优秀文化产业不会因为“缺钱”而消失。

同时,为了增强庆阳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庆阳市连续五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每年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余件,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大赛,评出庆阳香包创意设计奖52个。

并成立了庆阳民俗艺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开拓文化产业销售渠道上,庆阳市每年都要组织各类特色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节会。据统计,近年全市平均每年有60多家公司赴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参加展销,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庆阳市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近年先后举办了3届农耕文化节,3届皮影艺术节,13届香包民俗文化节。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共在市外设立民俗文化产品营销窗口48个,在迪拜、白俄罗斯设立营销窗口2个。

此外,加大对文化特色产业人才的培养,“十二五”以来,全市每年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人员、企业厂长经理、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技术能手6万人次,累计培训18万人次,经申报命名的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1061名,非遗传承人151名。并通过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庆阳举办文化产业培训班,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香包生产设计等进行讲座、培训,让庆阳文化发展“不断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