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工人日报e网评」国粹传承:路走宽了 才有更多人同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龚先生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由上海戏剧学院5位“00后”女生组成的“416女团”,经历了爆红、争议、翻红,这一切都是她们未曾想到的。
(“416女团”演唱《探窗》 视频源自B站)
近日,“上戏416女团”在跨年夜再度演绎《探窗》,引发网友刷屏点赞,再次喜提热搜。此前,该团体曾被一些网友贴上“篡改京剧”“不务正业,去做网红,还打着京剧的旗号”“这是在糟蹋京剧”等负面标签。
而她们坚持着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做了下去——“我们并没有对京剧本身做任何改编,只是在用戏曲的发音唱戏腔,加入京剧‘四功五法’里的‘唱’‘念’,用上手和眼,仅此而已”。
(“416女团”成员之一对“戏腔”做出解释 截图自微博)
说得没有唱的好听。随着她们合作录制的《赤伶》《牵丝戏》《知否知否》《万象长安》等多首戏腔古风歌曲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作为专业戏曲演员的她们“开口脆”,让“黑”过她们的网友也直呼“上头”,于是“黑转粉”。
她们以及一群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且大胆拥抱当代新表达方式的传承者,成功地把京剧这门国粹“拉下神坛”,让传统国粹成为“国潮之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不要融合创新?一直众说纷纭。
龚先生想从京剧的发展历史,为大家提供几点参考。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八年,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在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形成了京剧。
由此可见,京剧本身就是传统戏曲与当时的潮流艺术结合的产物。
如今,用戏腔唱京剧作品、流行歌曲,何尝不是又一次的融合呢?
艺术的传承离不开融合、创新,只要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喜欢、传播,就是“改得其所”。如果固步自封,则无异于作茧自缚。要知道,一门艺术如果没有了观众基础,就成了没人接盘的遗产,很容易被历史湮没。
得益于新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入网友的视野,一改以往高高在上、被束之高阁的境地,是为艺术之幸;得益于老一辈的坚守和传承,国粹得以保留“精粹”留给今天的年轻一代,是为观众之幸;新一代年轻人以新的方式传承国粹,守正创新,将“老物件”玩出新花样,是为民族之幸。
京剧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亦如是。适应时代需要、观众需要,走通俗化之路,而非庸俗、低俗、媚俗,艺术才可以抵达更多受众,在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中,长出新的枝脉。
事实上,从事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工作,充满着孤独、失落——学艺苦、收入少、出头难,这是不容忽视的大多数业内人的命运。今天,除了德云社等少数戏曲“厂牌”外,能够被市场接受的传统艺术民间院团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是维持生计。
(“民间剧团”齐学文一家在短视频平台传承地方戏曲)
同样是近期爆红网络的河南郏县齐村一家8口,年近九旬的爷爷齐学文带着“00后”孙女等家人,组成民间剧团,在直播间唱戏,受到网友追捧。而他们线下的艺术轨迹只是在田间地头。他们可能才是“网红传承人”的更真实的生活状态。
艺术传承,火的需要守住初心,不火的更需要守住初心。
唤醒国人基因里的文化记忆、文化认同,远不是新媒体上红了几个人、爆了几款综艺,就能完成的。所谓传承,必须经受岁月考验,肯下水滴石穿的功夫。
要让国潮热、国粹热持续保持足够的热度,需要有人带着老手艺快步走在潮流的前头。只要方向不跑偏,步子大点儿、快点儿,无妨。只有路走宽了,才有更多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