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语文学科思维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体现「高考语文学科分析」

时间:2023-01-09 13:26:01 来源:齐居士

大家好,语文学科思维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体现「高考语文学科分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学科思维考查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体现

——2018全国1卷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评析

卜新尧

语文学科思维考查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的体现摘要:高考将使用全国统一卷大势所趋。语文高考命题方式也进行改革,特别是加大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公布之后的第一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考,考哪些,如何体现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很值得关注。因此研究2018全国高考语文卷阅读题命题的原则和指向,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随着名著的整本阅读正成为一个热点,如何借助于测评与考试科学助推阅读工程,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值得研究和关注。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 命题指向 学科思维 阅读能力

测试与考试是课程标准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继沪、浙改革试点后,京、津、鲁、琼4地也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高考将使用全国统一卷大势所趋。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语文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大阅读考查。同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正式公布,在此背景下研究2017和2018全国高考语文卷阅读题命题的原则和指向,以及与新课标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江苏卷即将成为历史,全国卷的命题方式和指向,应该成为近一个阶段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同时整本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新课标的最热话题之一,扬州市在全学段推行包括一百部经典文学作品在内“五个一百”阅读过程,全力推进阅读进校园。虽不能说搞阅读是为了考试,考试与测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推动阅读课程的开展如何借助于测评与考试科学助推阅读工程。本文将以2018全国I卷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为研究对象,略探一二。

一、2018全国I卷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基本情况

2018年全国I卷现代文阅读,9道题共设置了8个考查任务(详见下表),即8个知识命题指向,考查知识点广。在思维考查能力上,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围绕量子通信这一话题,节选了《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三篇新闻报道,要求学生分析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且回答为什么有这些不同。此题延续了2017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的命题思路,即考查学生阅读非连续性(组合、混合)文本的能力,材料构成复杂,涉及面广,甚至是图片、数据与文字的配合解读、转化,能力要求高。要求能比较几个文本和材料,能在各部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这为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留足了空间。为了直观体现2018全国I卷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状况,特列表格如下,并且与江苏卷对比以,便下文论述使用。

全国卷

江苏卷

备注

总分值

36分

38分

文本类型及题量、分值分布

(一)论述类文本9分

3道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15分

1道选择、2道简答

(三)实用类文本12分

2道选择、1道简答

(一)文学类文本20分

4道简答

(二)论述类文本18分

3道简答

全国卷共9道题

江苏卷共7道题

具体题型及考点

(一)

1筛选、比对文本信息

2理解运用论证方法

3归纳作者态度观点

(二)

1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2人物形象分析

3作品叙述方式分析

(三)

1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3文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一)

1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2艺术(写景)特色赏析

3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4文本情感探究

(二)

1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2分析句子内涵

3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全国卷涉及8各考点,江苏卷涉及4个考点(不含重复的)

阅读量

5544字(全卷9064字)

2989字(全卷5517)

统计含题干阅读量

二、2018全国I卷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一)命题指向明确,体现新课标的测试原则

语文新课标的命题思路和框架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任务。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根据这一段表述,现代文的阅读必将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语文)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能力。

从学科思维规律上说,语文的阅读不仅仅是认识语言的形式和提取概括信息,更是通过对语言形式把握准确认识语文学科独有的思维特点。语文阅读试题要通过对材料的处理,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思维特点的认知。

直观角度来看,2018全国I卷的现代文阅读命题不仅涉及文本的具体内容,而且文本特征也大量出现在考查重点之列,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二、第三题涉及议论文的观点、论证方式等知识点的考查。相比,江苏卷的题型则显得单一,更多关注文本内容,而忽视文体特征,比如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简答题的命制都以筛选信息为主,没有体现“论述类”的考查要求。2018全国I卷的论述类文本,命题者选择文化类论述文,关注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共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其中第二道、第三道不只是简单的筛选文本信息,而是在此基础上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筛选出论点和论据,然后再分析文章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进而完成这两道题选择项的判断。这两道题与第一道题只需要简单的将信息摘取、转述相比,多了建立思维联系的解题过程,即在整体把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前提下,将筛选的信息进行“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匹配,考题设置综合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所有基本要素,综合考查了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这一特定文体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新一轮课标引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突出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种类型文本,单篇阅读还是整体阅读,文体特征是最基础的阅读抓手,这一点2018全国卷所表现出的阅读命题指向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立足文体读文本”,用文体知识破解文本理解,这就是学科(语文)思维的考查。比如说新闻题材的文本阅读,要紧扣“新闻”这一文体的特征考查阅读能力;传纪文学类的文本阅读,要结合“传记”这一文体特制来考查。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不是大众阅读、普通阅读(仅限于文本信息的提取和录入),而是语文学背景科中的阅读活动。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外在地集中体现在试题所选文本的文体特征上。相比之下,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建筑的希望》,共设置了三道简答题,其中第一道、第三道明确属于信息筛选、提取能力的考查,根据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也都基本来源于文本,只是稍加概括和转化。第二道题,看似是要学生概括“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实际上答案的采集也是来源于文本信息的筛选。三道题的命题指向单一,清一色的信息筛选提取,与全国卷相比,高下立见。

在2018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指向上,除了第二道题考查筛选概括人物形象之外,其余两道题的命题也是充分结合了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命题。在第一道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上,涉及小说标题的作用、重要句子含义、作品的整体概括和主旨三个考查点。第三道题要求学生解答“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考查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命题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主旨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文学类文本命题质量也高于江苏卷。江苏卷选择了凌叔华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哥儿俩》,文本清晰简单,命题单一重复(第二、第三道分布要求概括家庭环境、人物天真可爱的形象体现),完全不符合新课标加大语文阅读难度要求,也无法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这一要求,文本的作用也就基本被架空。

此外,新课标在命题原则中,指出测评与考试应该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测试题目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2018全国卷I题型设置多元,兼顾选择和简答题,灵活搭配,让学生在完成测评时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梯度感。选择题在全国卷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也被很多人诟病,认为是降低难度。个人以为,选择题可以有4个选项的设置,在选项设置对错的辨别中,可以帮助考生以考题为抓手、多方位整体感知阅读文本,这不是降低难度,而是真正考查阅读理解题的知识维度。试问,一篇大部分考生都没有真正读懂、或者无法读懂的阅读文本,还谈何理解呢?平时各地模考中经常出现一些改编自自西方现代文学中意识流派、荒诞派、黑色幽默派的文本,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读懂还是有很大困难的。所以在这一类文本的题型、题干设置上,最好以选择题的形式,贴合文本,增加一些相关文体知识的介绍,辅助学生读懂文体、读懂文本。否则只是一味地以简单题的形式命题,学生无法读懂这一类文体,自然命题者的意图和指向就会大大落空,也就只能考查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能力,即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从而失去语文学科的测评价值。

(二)命题材料丰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017新课标编订专家温儒敏教授一直在不同场合发声:高考语文要加大阅读考查。一是阅读速度的考验。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二是阅读题量的增加,不仅是题目的数量,而且包括试题的体量会持续增加。高考阅读面也会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从阅读量来看,2018全国卷I的全部阅读量为9064字,其中现代文阅读部分5544字,这一数字已经相当于2018江苏卷全卷的阅读量。看来,加大阅读量这一信息已经在全国卷中得到落实。有传闻说高考语文可能有15%的同学连试卷都读不完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培养学生的快速、精准阅读,况必须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方式积极应对。

从阅读面来看,2018年全国卷三个文本类型的阅读材料分别为:《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赵一曼女士》、“”量子通信”的新闻材料。所选用的语言材料有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既有传统文化在新时达的传承思考,又有当下科技前沿的关注,还有家国情怀的浸润洗礼,以此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民族崛起的思考。

从文本类型来看,全国卷涉及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类文本类型,涵盖了考试大纲(说明)所规定的全部范围,有纲必考。相比之下,江苏卷“重论述轻实用”的现象由来已久,近10没有涉及实用类文本。同时从考查的分值来看,全国卷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分值也大于论述类文本。

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和实用性”。实用类文本形式更丰富,内容也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与生活息息相关。《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范围给出了规定,涉及的文体有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看,实用类文本能够提供给高考命题用作命题的材料,范围很广,角度很多。其次,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实用类文本中的调查报告、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公文写作等文体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个人以为实用类文本不该缺失。实用类文本近年来频频缺席各地方版的高考试卷,主要原因是部分命题专家认为实用类文本知识点考查形式单一,文本的深度不够,不如论述类文那样能够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移能力。然而全国卷这两年在实用类文本考查上从阅读材料的选择、编排,到命题形式的创新设置,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不得不说打破了这一说法。具体下文会专门论述。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考查形式地位进一步明确

2004年起,非连续性文本在中考、高考各个题型中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而非连续性文本正式进入现代文阅读行列是从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开始。

2017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出现了全新题型——非连续混合性文本(即文字与图表、图画等混合编排)。材料丰富、设题新颖,特别是考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方法迁移、材料比较、思维拓展能力,试题一经出现,引得一片叫好之声。此次2018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再次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出现,是这一创新性命题形式的延续和进一步确立。

在信息时代,非连续性文本已经被广泛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筛选、整合、获取必要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科的写作部分,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再加之多年来热门的“PISA”测试的推动,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高效的、必不可少的载体。此番非连续性文本持续进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序列,其测试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考查学生分析、评判非连续性文本与相关图表、数据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基于非连续文本中的各类信息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境和意义”。

非连续文本看似形式新,但从命题指向来看,基础层面依旧是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准确筛选信息能力、信息收集提取能力、围绕主题结论概括表达的能力。从提升层面来看,考查对客观材料的整体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比如2018年全国III卷涉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的变化、2017年全国卷II关注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探讨,结合图标、大数据,综合分析和评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学会创新解决问题,从语文学科命题的角度体现新课标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当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全新的阅读考查形式尚属新生事物,以后肯定还会进一步发展变化。2017、2018全国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均是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将来在论述类文本,甚至是文学类文本中出现,也未尝不可。比如,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出现一组社科类的论文材料,要求考生理清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非连续文本表达写作是现代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至尚未出现。上文提到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就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写作综合能力的考查。

三、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整本阅读已经写进了新课程标准,也越来越成为语文届的共识。在统一的部编教材没有问世前,全国各地都在应对新课标、新高考推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工程。不能说搞阅读是为了考试,考试与测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推动阅读课程的开展。基于本文对于阅读命题指向的分析,且囿于篇幅和文章主题的限制,对于阅读工程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阅读工程需要一定的测评作为抓手。经典名著,因其具有语言、文学的双重教育价值,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成为考试测评的重点。在中小学阶段推进的阅读工程,由于学生自身的阅读主动性不强、阅读时间被挤占,以及阅读思维的不足,在推动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科学、有效的测评机制的引进,客观上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没有测评和检查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舒适阅读、无目的阅读的困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浅阅读。测评作为一种目标价值引导,在名著阅读工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二、阅读能力的核心不是提取能力,而是思维能力。阅读的测评不能简单以信息提取、文本内容还原为主。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方面要以本文论述的阅读命题指向为原则,充分考虑文体特征的差别、文本阅读量的差别,设计科学有效的考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分析、反思的能力。同时要提供给学生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比如纪实作品阅读、外国小说阅读、诗歌阅读,都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和阅读方法。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把语文知识融进教学过程”,语文知识也要融进阅读的教学过程。比如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阅读技能知识等等。在阅读教学或测评中,不仅要对语文知识进行提取,更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运用,从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内化。

经典名著阅读不等同于普通的课外阅读,它带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烙印,其教学、测评目的都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阅读名著最大的价值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情节,或是对某一人物感兴趣,而是通过作品,让学生在认识社会、感悟人性,以及在获得人生启迪时能有更全面的思考。

比如在《活着》阅读教学设计中,围绕主人公富贵的坎坷人生,分析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主人公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讨论为什么富贵会有如此遭遇。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放战争、土改运动)、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地主家少爷出身,想为儿子报仇却发现县长是战友时的碍于情面)、情节变化等小说鉴赏的角度,综合分析人物命运的形成。完成此题除了要阅读,要提取基本信息外,更要用到文体知识、文化知识(时代背景)。也可以从余华写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角度,探析为什么那么多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一波接一波的苦难会落到富贵身上。这些都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的。

三、高考在悄悄地改革,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所以阅读速度要训练,有的要读慢一点,有的要尽量读的快一点。2018全国卷I的全部阅读量为9064字,其中现代文阅读部分5544字,这个数字的阅读量是有较高的要求的。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快读、跳读、浏览、猜读、批注、圈划都是要训练的阅读必备技能。

综上所述,在语文高考改革加大阅读能力考查的背景下,2018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很精准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中对于考试“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空间”,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整体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学科思维,值得我们关注。

在新课改背景下,引导学生爱上读名著、学会读名著,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希望大家整体研究2017、2018年全国卷I、全国II和全国卷III,努力找到阅读教学和测评的着力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