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阐述艺术设计原创的意义「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当中,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理由的。比如一周7天和周末休息、比如拿起手机,我就能跟朋友发送消息、比如想要吃饭,饿了么能够很好的解决我的需求。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理所当然。也有一代人活在变革之中,比如我们80后从小物质匮乏,什么都没有,电脑是从小学到初中开始普及,网络是从初中到高中开始普及,手机是大学还是普及,3G 4G是从大学之后才开始逐渐普及。
于是我们80后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似乎天然的比90后00后们更加敏感,也比70后60后更能够在人生观建立之时领略世界的巨变。那么今天我这个80后来跟大家聊一聊艺术和设计。
Credit:https://www.artsy.net/article/artsy-editorial-duchamps-urinal-changed-art-forever
80后从小就已经有了星期的概念,也有了周一到周五上学,周六到周日休息,但直到上大学毕业以后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要一周7天,而不是一周6天或5天,当然查阅资料我们会发现一些科学的解释或者文化的解释,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这就是一种习惯。你可曾想到。公元纪年和7日记周,亦或是秒的时常与天的概念,都仅是历史上的偶然或意外,但它决定了你我现在的生活方式。也许多年之后人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变成两天工作五天休息,或最基本的时间变成了更加精确的其他单位,而这种对固有观念的变化其实就是艺术的领域。
比如著名的达达主义大佬杜尚,用小便池挑战了100年前人类的艺术观念,用自己反对自己这样的思维悖论旗帜鲜明的告诉你艺术的边界和方向,现在北京宋庄那些所谓艺术家们大部分其实秉承的就是达达主义的衣钵。
如同几百年前封建世界的开疆拓土,经天纬地的英雄们用自己的冷兵器扩展了国家的疆域。现在艺术家们的职责就是在不断拓展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边界。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展的时候时候能感受到一种“我X这什么玩意儿”,然而又能产生一些隐隐的对于自己固有世界观的敲击,那么这就是艺术的影响。
文艺复兴敲击了人与神的隔膜。当代艺术在敲击主体思想与个体思想。而无论任何时候的艺术,都与艺术家密不可分,都存在一个明确的灯塔一般的“人”,这个“人”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形式表现与传达,形成了对于大众的影响,那么他就是艺术家。
而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年代特征不会很强,几十年前的艺术和现代的艺术精神内核差异不大。文艺复兴时的油画放在现在,依然能够引起我们人类哲学层面的共鸣。
设计与顺应Credit:https://uk.phaidon.com/agenda/design/articles/2014/july/15/as-little-design-as-possible-is-no
换一个方向来看何谓设计。经典的设计,永远看不到这一个“人”的存在。
比如我们看到设计师经典可口可乐的瓶子,它就是一个美的存在,是一个快乐的存在,我们看不到罗维。比如我们看到MacBook,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台电脑,我们看不到乔纳森的存在。
从可乐到汽车到火车到飞机,我们看不到罗维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是解决问题的产品。同样从MacBook到 Mac Pro(早期) 到iPhone(早期),我们看不到乔纳森的存在,我们看到的同样是解决问题的产品。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和设计本质的区别,艺术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敲打,而设计是设计师以客观的视角对于世界进行修补。
而由于设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修补,它极度依赖现实世界的发展语境,如科学技术、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等。10年前的手机放在现在看起来已是古董一般的存在。
中间地带Credit:https://gfycat.com/paltrycookedcorydorascatfish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并非所有的设计都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修补,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菲利普斯达克之类的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就是震慑人心的美。比如马克纽森之类的设计师,就是在不断推广形式感对产品的影响和对人的影响。
而这时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机真的是用来榨汁的吗?马克纽森的猎枪真的是用来打猎的吗?
Credit:http://marc-newson.com/486-marc-newson/
如果我们站在达达主义的视角思考,飞利浦斯塔克作为设计师提出的榨汁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榨汁机的反叛和离经叛道,这本身就是一种达达主义。如果我们站在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理解马克的椅子,那这把椅子从功能层面几乎不及格。
这并非我们对于设计的范围定义有误,而是这个类型的设计师实际上是站在设计和艺术的边缘,提出了一种介于设计和艺术之间的产出。无论从纯艺术还是纯设计的角度,都很难很好的解释这样的现象,而如果我们把艺术的哲学放在了设计的方法之上,就能看懂他们了。
借用服务和系统设计来说,产品的形态只是他们的触点,艺术的思辨才是他们的内核。
设计和艺术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心法Credit:https://zh.moegirl.org/zh-hant/大人,时代变�%8
世界本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承认。当我们年幼时出现了新东西,我们会认为这是世界巨大的进步,而当我们过了25岁/30岁以后新出现的事物,我们会带着一种天然的排斥,并固步自封于年少时认识的世界当中。
设计师是一个很矛盾的职业,他既需要要不断的巩固明确自己的设计方法与哲学,又需要像艺术家一样不断的吸收接纳一遍新的思潮,以保证自己能够紧跟用户和时代。这种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理解了牛顿三大定律之中的经典物理世界,突然爱因斯坦过来告诉你说牛大爷的绝对世界是有失偏颇的,来看看我的相对论吧。一方面要承认自己秉承多年的思维没有破绽,另一方面你又要尝试用新的思维来敲打自己原有的思维,告诉自己要谨慎对待自己已经固化的思维结构。
当你能如此这般的不断用新世界敲打自己的旧世界的时候,你就产生一些奇妙的反思,这种反思就像about face 4当中的 Scenario,就像ViP设计法则讲的 Vision,他们尝试立足现有状况依靠反思构建一种未来的形态,构建一种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提出对于产品的思考。
用设计的理性和方法论指导自己,有艺术的反叛和反思鞭策自己,才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心法。
文章作者:Natt
教学总监
拉夫堡大学硕士
辅导学生多次录取伦艺/罗德岛/帕森斯/爱丁堡/米理等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