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ai比人类更优秀吗「ai对人类的影响」

时间:2023-01-10 09:01:32 来源:观察者网

大家好,ai比人类更优秀吗「ai对人类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观察者网 李焕宇】让机器帮助人类完成绝大部分工作曾是不少人对未来的畅想,可如果有一天机器连工作岗位都给拿走了,那又会怎样?

1811年,被机器排斥的英国工人们将其视为贫困的根源,他们用捣毁机器的方式反对工厂主,力争改善劳动条件,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卢德运动”。

200多年过去,大机器生产早已在现代社会普及,但类似“卢德运动”那样对先进生产工具的焦虑甚至恐惧却从未就此断绝。

最近的一个例子便是在绘画领域。

2022年,凭借着打通了“文字输入——图像生成”的分类模型——CLIP模型和高效合成视觉数据的扩散模型(Diffusion),人工智能(AI)绘画已不再是一小部分技术爱好者的专利。Disco Diffusion、Midjourey、Stable Diffusion......功能强大的AI绘画工具接连推出,一个普通人只需输入一些提示词,就能让AI在几秒之内帮你完成一副专业级画作。

推特用户@HoDaRaKe的AI绘画作品《失落的黄金城》

中国公司也在紧追潮流。国内搜索巨头百度依托飞桨、文心大模型推出了自己的AI 作画工具——文心·一格。相比于国外的工具,百度在数据采集、输入理解、风格设计等多个层面持续优化对中文关键词,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因文化差异产生歧义的关键词(比如“龙”)的处理,以更好地服务中文环境用户。

文心·一格的作品

不过,如果说此时人们还能以好奇或是欣赏的心态看待AI绘画的话,接下来的事情已经让一些人感到不妙了。

今年8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场美术比赛中,一副叫《太空歌剧院》的作品拿下了大赛的“数字艺术”大奖。然而,这幅图并非出自人类之手,而是由一名39岁的游戏公司老板艾伦(Jason Allen)利用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创作的。

艾伦并不是一名艺术工作者,此前也从未参加过艺术比赛,他是用Midjourney生成了100多张图,然后花几周的时间去调整关键词,最后从中选出三张,将其微调、放大,最后寄给了赛事方。

这样的作品拿了大奖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人们质疑由AI批量生产出来的作品能不能称之为艺术。

可还没等人们就AI作品的“艺术属性”争出个所以然来,更直接的威胁出现了。

今年9月,用AI写小说的网站“NovelAI”向公众开放了其基于Stable Diffusion,用于给小说配图的AI绘图工具——NovelAI Diffusion。

相比于其他工具,经NovelAI调整的工具非常擅长画“二次元”风格的图像:

贴吧网友“AmberK”用NovelAI Diffusion创作的图片

眼看着AI的画画水平越来越高,一些画师们不禁担心,再这样下去,自己会不会丢掉饭碗。

对此,尝试了Midjourey的日本知名自由插画师斋藤直葵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有的画师可能会因此丢掉工作,但AI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工具,而且还会创造更多的创意类岗位。

首先,AI画出来的画虽然精美,但信息要素过于杂乱,达不到进行商业消费的需求,需要进行再加工,而与其为了满足需求进行再加工往往还不如让人重新去画一幅。

其次,虽然AI作品直接投入商业化有些困难,但这些作品可以很好地激发人类画师的灵感,从而提升人类画师的水平,AI的作品也可以以素材的形势帮助人类画师更快、更好地出图。

最后,由于AI绘画大大拉低了进入这一行的门槛,会有更多人有能力并且愿意投入创意类工作,为行业带来更多活力。

他还以电脑为例称,当初电脑绘画崛起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担心绘画要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电脑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正如斋藤直葵所言,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画师已经开始积极利用AI绘画来提升自己的效率

百度文心·一格的开发人员也向观察者网表示:

在艺术史上,上一次“焦虑”的原因是摄影技术的发明,后来的情况我们也都看到了:摄影技术并没有“杀死”艺术,一方面促使艺术像更加“非写实”的方向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摄影艺术本身就变成了艺术的一个专门分支。

因此他们在定位产品时并不是想完全替代人工,而是面向有设计需求和创意的人群,辅助创意设计,打破创意瓶颈。在他们看来,AI绘画既能启发画师、设计师、艺术家等专业视觉内容创作者的灵感,辅助其进行艺术创作;也是为大众提供一个零门槛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展现个性化格调,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对于未来,文心·一格团队认为,AI绘画技术会带来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将使艺术创作过程进行AI协同进化,例如AI生成初稿后人工修改的新创作方式;第二,AI绘画本身,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流派。为此,他们将持续提升产品易用性、可控性、精美度、中国特色等;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成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总的来说,作为AI绘画工具的制作者,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产品会“夺走”人类画师的工作,反而会形成新的机会。

但是,对内容创作者而言,AI绘画引发的生存焦虑并不只是“没班上”这样简单粗暴。

很多人担心,AI绘画其实是对人类作品的缝合、拼贴,因此这不但会侵犯原作者的版权,也会让自己的AI作品面临版权风险。

有画师因此调侃道,在未来,或许“纯手画”都可以成为一种卖点:

那么,AI绘画算不算是“缝合怪”呢?

对此,百度文心·一格开发组向观察者网简要介绍了其中的技术原理:

首先,AI从海量图文对应的数据中学习“语言描述”与“艺术画面”的关联,这种关联是丰富且复杂的:例如“山峰”可以是中国画中的壁立千仞,也可以是油画中的威严庄重,也可能在科幻设定图中已经被机械掏空,建立了霓虹闪烁的未来都市。

在经过“语言描述”和“艺术画面”关联学习的基础上,当我们输入一段语言描述,希望创作一幅新的画作时,AI将调动以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以随机化的起点开始进行初步创作,数百轮不断修正画作,每一轮都会仔细检查草稿与语言描述的一致性,以期让作品与输入的语言描述具有正确的关联。在这个修正的过程中,整体的构图不断明晰,模糊和噪声不断被精确的配色和轮廓代替,最终形成在审美上与人类经验与知识高度一致的成品。

因此从原理上讲,最新的AI技术生成的图片不是既有图片的拼凑,而是类似人类经过长期绘画训练后的“再创作”,既有继承,也有自己的特色。

还有网友用AI再创作的《华强买瓜》演示了“借鉴”跟“抄袭”的区别。

尽管如此,AI绘画依旧面临着版权上的争议。

毕竟,AI无法凭空创造图像,想要让它学会画画,必须用大量的已有图像来“训练”画画能力,而这一过程有可能会侵犯到原作者的版权。

以当前最受欢迎的NovelAI为例,其训练用的图库网站是“danbooru”,上面的很多图并没有得到画师的授权,已经有一些画师注意到了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正在被AI“白嫖”。

而且,包括NovelAI在内,不少AI绘画工具都开通了付费使用功能,但那些作品被拿去训练AI的画师往往无法在这一过程中受益。

此前曾向网友推荐过NovelAI的博主@Simon_阿文 就取消了之前的推荐,并明确表示该工具的作品会引发抄袭和侵权风险。

实际上,性质恶劣的案例已经出现。韩国一位画师在直播作画的时候其过程图被网民直接扔进NovelAI进行“完善”,然后这个人抢在画师之前把图片发了出来,并标注为自己的作品。

韩国画师的原图(右),在创作过程中被AI拿去“完善”的图(左)

对于这些从源头产生的版权争议,国内AI绘画工具开发商“6pen”指出: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诸如Stable Diffusion或别的一些开源模型来使用许多当代艺术家的风格,而这并没有得到这些艺术家的授权。遵守道德和规则的用户或产品,可能不会申明图片的版权,但每天都在冒出的新的工具,其中大部分不会做任何措施阻止,或甚至哪怕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但不管怎么样,曾经被用于模型训练的许多原创艺术家,他们都没有从中获得收益,他们也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针对这种情况,图形起源CEO史海天在发表于36氪的文章中谈到,如果能够把艺术家在“创意”交易中的贡献进行定价,那么理论上就可以为艺术家带来一种适应AI创作的新型收益模式。他提出一种想法,即可以考虑在生成图像的过程中引入一种“注意力机制”,准确定位词语对画面的影响,从而量化艺术家关键词对生成图像的贡献,从而在原理上为艺术家的创意价值定价。

不过在现阶段,最实用的还是让AI绘画工具的开发方能够迅速处理由画师反应的争议。文心·一格方面就表示,百度对图片版权非常重视,如果平台未来开放出来的生成图片侵犯到原作者权益,我们会提供投诉反馈通道,为相关权利人提供权利救济渠道,迅速处理。

至于AI绘画作品本身的版权,目前还没有完全对应的法律法规。文心·一格团队坦言,他们已经收到了很多图片商用的需求,用户希望把文心·一格生成的图片用到商用场景里,但AI文生图的版权问题是国内外法律都在持续探讨的方向,百度方面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推出相应举措,将国内外法律法规的最新进展更新给大家。

那么,只要画师们能够利用AI去提升水平,而各方也能就AI的版权争议制定详细的法规,人工智能的冲击就到此为止了吗?

画师@__千九 认为,AI冲击的是业界生态,以后买方市场(即甲方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差一只会画画的手)会逐渐转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AI。

简单来讲,就是这个表情:

虽然讲究画师自我表达的卖方市场不会受到那么大冲击,但绝大部分画师都是靠买方市场养活的,单纯靠磨练画技并不足以从进入卖方市场。卖方市场的核心在于提供独创性的新鲜内容,实现起来非常非常的难,但它是避免被AI替代的唯一出路。

另一位画师@葵呆呆 则担心,考虑到文化行业的现状,AI应用于绘画很有可能会“揠苗致死”,以一个很高的门槛“卷死”那些潜在的未来行业精英,最终导致业界整体的创意枯竭。

但这些,显然已经不再是AI绘画本身的问题。

200多年前,对于英国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破坏机器的行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中评价道:“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

马克思反对将先进生产工具和工人对立起来,指出当时英国工人劳动条件恶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而非机器。

他说:“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虽然马克思的时代已无法跟现在相比,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国胜在2022年第4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智能机器人的“机器换人”在本质上也是“机器对工人的排斥”。在美国,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大生产同样带来了生产率快速上升与工人工资收入停滞不前,而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雇佣工人的人均产出与人均工资的发展轨迹非常相似。

他认为,社会主义中国需要高度重视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机器大生产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利冲击,构建一揽子综合性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确保“没有人因为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而付出不公平的代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