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年度艺术人物「一周人物新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临近,对于展览的话题持续发酵。一方面策展人罗夫·罗奥夫极力缩减参展艺术家人物并力图呈现广泛视角,另一方面业内人士似乎预见到这场展览终将是“毁誉参半的”。此前,已被伦敦国家肖像馆、泰特美术馆叫停的赛克勒家族,继续受到艺术家希托·史特耶尔的发难,她敦促伦敦蛇形赛克勒画廊与赛克勒家族切断关系。在上海、北京,过去的一周,一些艺术家呈现了最新画作并对个人历史做出回顾。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威尼斯 | 策展人罗夫·罗奥夫
缩减威尼斯双年展规模,被预言“注定赢不了”
罗夫·罗奥夫
据artnet报道,近日,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罗夫·罗奥夫(Ralph Rugoff)发表了自己对于本届双年展的展望。“越大未必就越好”,针对双年展的规模,他指出,“你会想要看时长20小时的电影吗?相比一般的展览,双年展大多就像一部过长的电影。”那就是他缩减参展艺术家名单长度的原因,在罗奥夫的计划之下,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将只有79位。此外,罗奥夫还对围绕展览的名人效应和商业炒作不屑一顾,“不管双年展展场外停的是10艘还是20艘游艇,都影响不了我的策展。”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场之一
作为策展人,罗奥夫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被问及如何让本届双年展呈现出更为广泛的视角,对此,他回应道,“我们都有各自的局限。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对于众人都抱以平等和开放的态度,”罗奥夫举例表示,“对我而言,像南非摄影师扎内莱·穆荷利(Zanele Muholi)或是日本艺术家片山真理(Mari Katayama)那样的艺术家作品挑战了我们的习俗、模式以及表达自我的方式,他们的作品有许多层次。他们让人意识到,身份问题更像是一场表演,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角色。这与我对艺术作品的想法类似——它应该是开放式的。”
与此同时,前泰特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赛罗塔(Nicholas Serota)表示,无论罗奥夫怎么做,他的双年展终将是“毁誉参半的”,“他注定赢不了”。另据美术史学家、策展人蒂埃里·拉斯帕尔(Thierry Raspail)的观点,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双年展的策展人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1990年以前,因为缺乏全球信息流通,威尼斯双年展拥有那种‘光韵’,人们对此有美好的期许,”他说道,“而在今天,信息过于饱和,这让表达新事物变得无比困难。”(文/钱雪儿)
伦敦 | 艺术家希托·史特耶尔
敦促伦敦蛇形赛克勒画廊与赛克勒家族切断关系
希托·史特耶尔
美国赛克勒家族生产的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由于其对人体的严重侵害被不断曝光,导致艺术家与机构对赛克勒家族捐赠的抗拒声浪仍在持续。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艺术家希托·史特耶尔(Hito Steyerl)近日也加入了数量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文化从业者以及机构的行列,共同谴责赛克勒家族的艺术资助事业。她提到了她周三在伦敦的蛇形赛克勒画廊的展览预展。该美术馆2013年开馆,由莫蒂默尔和特蕾莎·赛克勒基金会所支持。在此之前,伦敦国家肖像馆、泰特美术馆已经先后叫停赛克勒家族捐赠。
“我想谈谈房间里的大象,”史特耶尔在上周的一个演讲上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情况,影响了艺术界的很多人……受影响的机构和艺术家需要开始聚集在一起寻找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现在大家通常只是通过机构内部现有的制度对其进行监管……想象一下,你嫁给了一个连环杀手并希望离婚,离婚肯定不是问题。”
史特耶尔说,她就如何抗议这个家族资金向摄影师和活动家南·戈丁(Nan Goldin)寻求建议。南·戈丁近两年一直致力于敦促赛克勒家族对他们在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负责,该危机夺去了20多万人的生命。戈丁建议史特耶尔强调两个主要的诉求:第一,机构将赛克勒名称从其建筑物上移除;其次,他们需公开声明他们对未来赛克勒家庭资金的立场。(整理/畹町)
上海 | 艺术家王劼音&帕维尔
一场本是水火不容却又志趣相投的艺术对话
王劼音(右)、帕维尔
4月10日,来自捷克的艺术家帕维尔和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王劼音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以两辆汽车外壳为画布,如孩子一般肆意创作。此外,两位艺术家还各自用十几幅最新的油画作品,呈现了一场名为“复调”的展览。
帕维尔作品
王劼音作品
这场展览源于策展人傅军将一本帕维尔的画册带给王劼音,翻了几下,王劼音说:“他是我们自己人。” 帕维尔之所以被认作“自己人”,是因为他俩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年龄相仿(同为“40后”)、从艺经历也相仿、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画画的狂热分子,极端热爱画画。当然也有不同之处。“简单来说帕维尔热情如火,而我则是平静如水。本是水火不容,却未曾想能在此相互融合。” 王劼音说。
表面上看,尽管画风不同,他们俩的画作似乎都较为抽象。实际上,他们在思想观念、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都很不一样,而这种艺术上的差异深深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王劼音此次推出的这批新作收敛起书写性描绘,而是凸显出一种强烈的几何构成,画面中具有强烈工艺感的机械线条。
来自捷克的帕维尔的画风率性、大胆、粗狂,更接近于新表现主义。
据悉,“复调——帕维尔&王劼音” 展览由上海左右美术馆主办,展览将持续到4月25日。(文/黄松)
上海 | 艺术家应小杰
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浦江,油画中的青藏、福建、上海二十余载
应小杰
4月13日,在上海苏州河边百年老建筑、民国大亨杜月笙的粮仓“八号桥艺术空间”内,“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浦江 从苏州河到恒河——应小杰油画与摄影作品展”拉开帷幕(展期至5月7日)。
应小杰传闻在海上画坛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启蒙师从美籍画家吴健。他1983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专修班学习绘画,后陪同陈逸飞赴青藏采风和摄影,高原平川的坚实基础和经验,形成他日后创作的理由和出发点。
应小杰《出海捕鱼归来》布面油画 2005年
展览全面呈现了应小杰各个阶段的艺术面貌,从早期的西藏专辑、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的福建惠安海景与人物系列,到表现石库门里弄生活的上海系列、都市少女系列,再到近年来以外滩为表现对象的系列油画,“水”的元素始终没有离开画布。2018年,应小杰拍摄了一组“恒河”的影像作品,也一同被展出。
应小杰说,这60多幅油画与摄影作品是20多年来对青藏、福建、上海三地的刻画,是对自己熟悉和热爱的人与事物的看法和表达,是人生旅历中的珍贵片段和感知。
应小杰《邻里之间2》布面油画 2014年
艺术家夏葆元以“情归于水”点出了应小杰的艺术脉络:“终究他的艺术发源于市井,隶属于上海周遭的生活;小杰的祖辈来自浙江沿海,而他养成于这城市的‘人寿里’,素有‘七十二家房客’之称的石库门里弄;那种每户一水龙头,一家一水表的风情早已鲜为人知了!小杰命定被它所吸引,以他终生磨砺成就的高超的写实技巧,不厌其烦地予以深情地描绘。在他居住的‘人寿里、上水公房’的不远处,有捷足先登的英商于百年前开设的‘杨树浦自来水厂’,它汲取了浦江水,通过蛛罗密布的管道输入千家万户,也输入小杰的家。”在应小杰看来,“这是生命的输液,它是我从小成长的生命龙头”。(文/陆斯嘉)
北京 | 艺术家王功新
个展回望个人历史与“大历史”,对展览空间的历史进行追索与丈量
王功新在展览现场
据《艺术新闻》等报道,4月12日,艺术家王功新个展“潜影—与BIAO有关”在北京掩体空间正式开幕。王功新是中国最早从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此次展览中,他以一组特定场域装置作品对展览空间的历史进行追索与丈量——话筒划过崎岖地面所产生的响动在另一端转化为可见的烟尘明灭;作为地下空间唯一光源的多组红灯引发着有关冲印暗室和警戒的联想;不时浸入液体中的灯泡传递着危险与不安的信号;唯一坚固的是一组整齐排列的混凝土雕塑,依旧闪动的红色被半埋入厚重之中。
另一组时间坐标也在此次展览标题中有迹可循:1995年,王功新在曾与二战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德国斯图加特市路德维斯堡10号艺术中心创作了名为《BIAO》的大型空间装置,这件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与手段与今天的“潜影”有着多重关联。因此,王功新对时间的回望不仅体现为作品与“大历史”的对话,也意味着艺术家对其过往创作历程的再次发问。
重新检视自己上世纪90年代某一特定阶段的创作是王功新近年来的兴趣点所在。《布鲁克林的天空》(1995)被视为王功新录像创作的起点,这件作品举重若轻地将个人经验与时代议题进行了巧妙编织,而后,在《吹》(1997)、《欧尾狮欢迎您》(2003)、《五色》(2010)等不同时期的创作中,均可看到王功新对集体主义、日常生活和个人精神体悟的关注和对录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驾轻就熟。也正因如此,《BIAO》等1995年之前的装置作品并不广为人知,然而这些创作对艺术家而言却意味着传统美术创作方式和录像创作之间关键性的过渡。此外,在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对材料的敏感,物理特性在美学及心理层面所产生的微妙效应亦与当下有着诸多关联。(整理/钱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