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艺术中的优美「至拙至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经常在读到或听到专家在评价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会用到“古拙”这个词。“古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拙”又美在哪里呢?
"古“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很久以前。在这里,我们要把它延伸,有朴素、原始,向过去追求的意思。”拙“的字面意思是笨拙,延伸的意思是缺乏技巧的,不精美的。这两个字始终捆绑在一起,其实他们的意思是相通的。这样说还是不能明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我来举几个例子。
《内巴蒙花园壁画》古埃及(约公元前1400年)
这是一幅距今约3500年前的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一个四周有树木环绕的池塘,池塘中有水草、鱼、鸭等。如果让你来画一个这样的主题,你会怎么画?我想几乎所有人都首先想到的是从一个合适的距离和角度用眼睛来拍张照片,然后把它画下来。在画的时候要考虑光线、阴影、透视等等。但无论你怎样去画,都无法画出画面上每个事物的全貌,因为很多事物都会被其他事物遮挡。我们无法考证在当时这幅画有什么具体的用途,画这幅画的人,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不管自己能不能看得到,反正是把所有的东西在平面上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的视角都呈现出来,然后拼凑到一起。就像是一个小孩在画画一样。古埃及人显然是不懂得透视的,也没有高超的光影表现的技巧。但是,你看这幅画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很不一样的体验。你先是在树林的外围走了一圈,仔细地欣赏了每一棵树;然后升到空中,从上往下看到了池塘的全貌;下来之后,你穿过树林,来到池塘边上,绕着池塘走了一圈,欣赏着池塘四周的装饰花纹;接着你看向了池塘里面,那里有水草和各种动物。你静静地看着水草在水中轻盈摆动,目光跟随着鱼儿和鸭子忽左忽右地游来游去。只有这样,才能以如此的角度来画这幅画。
我们再把视线回到古代中国。
汉画像石拓片(汉代)
汉画像石拓片(汉代)
这是距今约2000年的汉代的常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先来看一下构图。汉画像石普遍的构图原则就是把能放进去的东西都放进去,塞得满满当当的,根本不管什么”以虚当实“、”计白当黑“的方法。但和后世的空灵的意境相比,它更让人觉得饱满、实在、自由,不受约束地仿佛可以容得下整个世界。我们再来看一下细节。根本就没有细节。夸张的形体姿态,完全不成比例的肢体,大量的直线和棱角,缺乏柔和。然而就是这种粗犷的线条和夸张姿态让整体充满力量和速度,流露出热情和气势。
如果再往前追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那个时候的艺术品都是有明确的图腾崇拜的用途。在我们现代人眼里,这些作品是古朴的、简单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回到了那个时代,和部落的其他人一起,虔诚匍匐在这些艺术品的面前,向我们的神诉说着,祈求着,无知心中充满了虔诚、惶恐和敬畏。这些艺术品就代表了神,它威严、庄重,给我们强烈的压迫感,让我们都不敢抬起眼睛去看它一眼。
《面纹铜钺》(商代)
当然,”古拙“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很久以前的。毕加索在正式确立自己的”立体主义“风格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很苦恼的。因为他虽然在巴黎的画圈里面已经有点名气了,但是最近他碰到了创作上的瓶颈,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画。在一次的私人聚会上,他的好友,同时又是艺术上的竞争对手——马蒂斯,给大家展示了白天在纪念品商店买的一个非洲部落土著制作的面具。毕加索看到面具的那一刻呆住了。虽然在时间上,非洲土著和巴黎的画家是同一个时代,但因为文明进程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他们艺术上的创作差异。非洲面具的那种简单、粗犷的线条,夸张的比例和不加修饰的细节深深震撼了他。
非洲土著面具
毕加索后来创作了著名的《亚威农少女》。据说马蒂斯在看到这幅作品之后,懊恼不已,因为是他先给大家看的非洲面具,所以他大骂毕加索是小偷。毕加索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这一生一直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
《亚威农少女》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907年)
我们聊了绘画和雕塑,再看看中国的书法。在中国众多的书体中,”古拙“的典型代表就是魏碑。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晋政权的灭亡,当时的文人士族群体,跟着东晋政权一起南迁。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期,士族门阀不仅掌控着政权,更是牢牢掌控了文化。南迁带来的结果就是北方的北魏政权几乎没有文化精英群体,并且因为政权对立,文化交流几乎没有。所以这一时期的北魏书法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粗粝、俗陋的风貌,甚至有些碑文上还有错别字。 而这个时候的南方东晋书法则结体优美,结构完美,法度自然。
《张猛龙碑》(北魏)
恰恰是这种北方粗犷豪迈的书体,给了熟悉南方秀美婉转书风的人强烈的”古拙“之美。隋唐时期的欧阳询、虞世南都曾着迷于魏碑。直至今日,很多书法大家和书法爱好者都把临习魏碑作为必修课。
举了这些例子来说明”古拙“之美,那么追求”古拙“之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任何的艺术形式都要经历从诞生之初的原始和简单向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最终在技法上会达到精美绝伦和无可挑剔的细节。之后的艺术家该往哪里走呢,向着内心?向着遥远的过去?当人们发现,细节和技法的缺失更容易让人将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整体上来,去体会和感受作品想要表达的野性、速度、力量、热情等等。而这些最能打动人的情感恰恰是在不断追求精美的细节和完善的技巧的过程中逐渐丧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