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高考诗歌题材分类「高考诗歌题材分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题材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类诗歌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占有一定考查比重,往往是咏史和抒怀相结合,咏史是手段,抒怀是目的,将史实和社会现实、个人遭遇联系在一起。具体内容有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哀叹国运衰微,寄托伤感;总结经验,以古谏今,以及评判历史等。咏史怀古类诗歌侧重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把握,对一些重要的典故和用典方式的分析,以及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表现手法的鉴赏等,其中,借用典故、借古讽今等手法是考查重点。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5)虚实结合。
(6)借古讽今。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越中览古》(李白)、《赤壁》(杜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蜀相》(杜甫)、《题乌江亭》(杜牧)、《石头城》(刘禹锡)
标志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②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
③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咏怀”。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古讽今,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昔盛今衰,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1.(2020·惠来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②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③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解析D项,“想象之景”错误,“绿树烟”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答案D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因此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每一联分析。如首联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表达了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答案①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②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③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在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材二咏物言志诗——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写景咏物类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选材的一个热点。从考查题型上看,分析评价思想情感,鉴赏意象意境,鉴赏表达技巧,鉴赏关键字词等题型经常涉及。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梅、兰、竹、菊、山泉、凤凰、瀑布、马、荷花、归雁、梧桐、松柏
内容
①单纯咏物、②托物言志(寓意)、③托物喻理、④托物讽世、⑤托物抒怀。
典型风格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竹石》(郑板桥)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2.(2020·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错误,诗人认为苦笋长成后就具备了如魏征一样的美好品质,应该静待其成长,告诫孩子们不要在苦笋娇嫩时就过多拔出来。
答案C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题干要求找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要求对其形象进行具体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颜直谏”著称,放在藜藿盘中的苦笋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难以接受的言行犹如苦笋并不适口的滋味。从“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来看,苦笋具有“耿介”“苦节”的特点,这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相似,应该得到众人的认可。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题材三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写景方法时,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视角变化。且要分析和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等。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典型风格:清新明丽或纯朴恬淡。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③直接抒情。
《饮酒》(陶渊明)、《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3.(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中的“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答案B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答:
解析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这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砧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对比探究“数声”和“一声”哪一个更好及营造意境的不同作用。“数声”直言笛声多,牧童的笛声,伴着晚归的农人,多而热闹,和颈联中的“酿酒迎新社”的热闹、喜悦形成呼应,也和首联绿植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的宁静优美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一声”极言笛声少,傍晚牧童归来,一声笛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清幽,更有利于营造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题材四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思乡诗,近年高考中多次涉及,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涉及思念亲人、文人失意、漂泊哀伤、生活颠沛流离。从考查表现手法看,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是常考点。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典型风格:
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旷达或凄婉含蓄。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枫桥夜泊》(张继)、《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旅夜书怀》(杜甫)、《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商山早行》(温庭筠)
标志
(1)诗题及诗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中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还有如寒山、青烟、暝色、宿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D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答案D
(2)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答:
解析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答案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
题材五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贬谪类诗歌内容丰富,主要涉及离愁别绪、抒发人生感慨,倾诉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内心的苦闷、壮志难酬的忧伤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表现手法多样,主要考查烘托、反衬、情景交融。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典型风格:或洒脱达观、或哀婉缠绵、或依依深情、或坦陈心志。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2)常用柳、酒、月、水四大意象。①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以“柳”寓“留”,以柳叶之“青”托“情”,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零。②酒: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③月: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④水: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另外,还有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5.(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专题训练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突出表现的情感,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关键意象和词句分析概括。《秋江送别》前两句写“归舟归骑”仿佛列成队,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遥遥相望;后两句写谁能说波涛汹涌的大江仅是一条水流,早觉得两岸已是两乡。从“归舟”“归骑”“互相望”“谁谓”“是两乡”可读出其中充满感伤情绪。《送柴侍御》前两句点出两地相近,“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后两句写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两地竟成“一乡”,从中可读出诗人达观的情怀。且第二处提示“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联系其中表达的旷达乐观情怀,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感伤达观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比较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翻新脱妙”这一写法的妙处。先看《秋江送别》的后两句,意象并不明确,是隐藏在句子中的。而由于离别,诗人认为江水也不再是一个小区域,成了故乡和异乡的分界线,这是化近为远,突出离别之后心理距离会随着分离而趋于遥远。在抒情方式上,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离别的感伤之情。再看《送柴侍御》后两句,将“青山”“明月”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置于最前面,青山象征思念,明月则暗示友情。在空间上,风雨相同,两地竟成“一乡”,是化远为近,表达了离别也无法让彼此的心理距离更遥远,相比于传统写法,这是一种更为新颖的表达。且两句一肯定一反诘,反复致意,更有余韵。综合上述分析,可从意象、抒情方式和空间三个方面,分条比较作答。
答案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题材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诗在高考中涉及较少,主要描写塞外风光;展现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而表达诗人愁怨、或讽刺将军贪功无为或宣泄对统治者的不满。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风格: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悲壮雄壮的境界。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出塞》(王昌龄)、《燕歌行》(高适)、《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关山月》(李白)、《雁门太守行》(李贺)、《前出塞》(杜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戈矛剑戟、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⑥乐器类(羌笛、胡琴、琵琶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解析“战士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
答案B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②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愤慨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
题材七题画写意诗——画意诗情相映趣,借题发挥言心志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辉映、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内容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
虚实结合、想象、动静结合、借题发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墨葡萄》(徐渭)、《画竹》(郑板桥)
标志
(1)标题往往有“题……画”或者是以画作的名字当题目。
(2)关注注释提示信息。
情感
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1)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
(2)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
(3)宣泄内心的不满。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②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③野次:野外。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
答案B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评价诗歌语言风格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能体现诗歌语言风格的词语体会诗歌语言风格,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态度,然后做出评价。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的态度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牛砺角”和“牛斗”痛惜“残竹”,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其他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题材八即事(景)抒怀诗——家事国事天下事,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知识储备]——备考锦囊,厚积薄发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代表作品
内涵
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内容
内容包括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分为三个类型:①悲世情怀;②超世情调;③游世情趣。
典型风格:风格浑朴、洒脱或含蓄。
主要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兴。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登岳阳楼》(杜甫)、《咏怀》(阮籍)
标志
①标题中常带有“咏怀”“感遇”。
②即事,缘事而发感慨。
情感
①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②通过描写景物,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③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反映离乱的痛苦;⑥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远大抱负;⑦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随学即练]
实战演练,练怎么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专题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和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颔联紧承首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的乐趣。
C.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D.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解析D项,“全诗通篇写景”的说法有误,首联中的“好”为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答案D
(2)颈联中的“猿”“雁”二字,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颈联,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夜深猿啼,春近雁飞,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特色风物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
答案(示例一)读出愁。①诗人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启人愁思的景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诗人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达出来的想象画面激起人的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具体理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