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中传艺考试题「中传艺考」

时间:2023-01-14 10:21:11 来源:猴子小姐自留地

大家好,中传艺考试题「中传艺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问:结合艺术现象,试分析艺术的“娱乐”属性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愉悦。《乐记》中提出:“乐者乐也”,认为艺术应当使人感到愉悦。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娱乐说”,认为艺术的娱乐可以分为“自娱”和“娱人”两方面,艺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翼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同时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功能。

在艺术传播中,娱乐性更是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戏曲最早便出现在宋代的娱乐场所——瓦市,有娱乐性的艺术具有吸引力,让受众在舒畅的传播环境中接受艺术的表现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没有娱乐性的艺术没有长久生命力,如为政治服务的样板性,只注重思想性和功利性,忽略娱乐性和观赏性,过了特定历史时期便退出历史舞台。若一味追求娱乐性便会陷入“形而上学”,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所以必须杜绝“非此即彼”,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针。本文将以近年来影视业“娱乐片”大行其道的现象为例,讨论如何辩证的看待艺术的“娱乐”属性。

充满声光电色的娱乐大片

首先,“娱乐片”的概念难以成立。“娱乐片”的概念不来自于作品自身属性,而是将观众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品表现出的社会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可是作品的社会功能不仅受制于他自身的社会内涵、文化品位和美学属性,同时还受制于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本身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和鉴赏习惯,加上当时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所以对于不同的人、不同历史时期来讲,审美趣味是有差异的,所以以娱乐为影视片的分类标准是不科学的。

其次,“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相结合”的口号是不科学的。恩格斯在评价分析文艺作品时需要“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这种“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历史观点即为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即思想性;美学观点则为作品在表现历史生活时所采用的形式,即艺术性,这两者作为作品的自身属性是客观存在的。

而观赏性作为欣赏者主观的“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刘勰《文心雕龙》曾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一个人喜欢《红楼梦》,首先他要能欣赏《红楼梦》。“审美趣味”也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老舍的《茶馆》在50年代初问世被斥为是“替资本家招魂”,80年代重新演出被誉为“传世佳作”。所以,“观赏性”不可以与“艺术性、思想性”相提并论,更不可以将“观赏性”凌驾于“艺术性、思想性”之上。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最后,“观众是上帝”的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真理性,但是片面夸大会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民众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主流是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仍有某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混杂其中。艺术作品,尤其是具有广泛传播力的影视作品,应当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观众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帮助欣赏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片面跨到“观众是上帝”会使艺术作品消极地适应观众中落后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反过来,被强化了的这种落后的审美心理和情趣,会进一步刺激创作者生产文化品位更为低下的精神产品,这样在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中形成了恶性循环。艺术固然需要适应民众审美需求,但这种适应应该是积极的,所以影视作品应该重视自身本体价值,而不是单纯重视娱乐价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