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佛山的文化艺术场馆「佛山南海文化中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批艺术空间在佛山老社区、旧街巷涌现。姚佳烁 摄
秋日的阳光映照在佛山古镇的老社区,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垂虹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社区,一处由旧民居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正举办当代艺术展“不只是水”。几十米外,还有展示中古家具的画廊,和广州艺术家策划的展览“借来坐坐”。
历史更悠久的莺岗社区,一场名为“互易”的画展,在“鸿胜祖馆”的百年老房子中,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近年来,一批艺术空间在佛山老社区、旧街巷涌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钟情于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气质。他们利用建筑空间的更新,碰撞出老与少、新与旧、传统与新潮之间的火花,形成多元共融的城市社区文化。
这些“闯入者”如何把艺术的“种子”植入社区空间?又为佛山古镇活化、构建岭南文脉轴线带来什么?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旧民居办起了艺术展
禅城区垂虹路33号101,普普通通的旧民居,最近又有人搬着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进进出出。
“又有新的展览了。”邻居早已见惯不怪。他们知道这里不住人,只用来陈放各种艺术品。
1500公里外的上海,洪显婷在“遥控”着这一切。她是这场展览的策展人。展览的主题叫“不只是水”,以三部曲的形式分为三个展览:以“她”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展现现代女性挫折、困惑、反思、挣扎和觉醒的过程。
展览的规模不大,但吸引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Cooper Union等的国内外年轻艺术家参与,还得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支持。
“他们希望有一个艺术展示的平台,而我觉得佛山很合适。”洪显婷是土生土长的佛山“90后”,从小爱看各种展览、逛博物馆。
在她眼里,家乡有艺术策展的底蕴和条件。“佛山的旧建筑、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像祖庙、塔坡街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
这几年,随着生活和审美水平提升,洪显婷明显感到,佛山人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在增大。“很多朋友周末想去看展览,但身边的艺术资源较少,大型的艺术馆收费又比较高。”
她希望,推动艺术展览平民化,让本地的居民在街巷就能接受当代艺术的熏陶。
与洪显婷相似,深藏画廊的主理人Kim也希望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一个展示自身和作品的平台。让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文化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以更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传播给社会大众。
为此,她在佛山的莺岗社区办了一个主题为“互易”的画展,展览坐落在佛山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武馆——“鸿胜祖馆”旧址。
走进画展,青年画家王艾诗带来的《修藏》等画作,以现代工笔国画为基底融合创意技法,细腻地重现岭南老宅风貌,与所处青砖老宅相映成趣。另一位画家王珊则展出了涂鸦风格的画作,鲜亮的色彩跳动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冲击。
“在如此古朴的建筑中办展,空间的交错感和反差感,会带给观众有趣的体验。”Kim说。
而为了选择合适的办展地点,洪显婷奔波了数月,最终选择了垂虹社区一处由旧民房改建的艺术空间。“这里办展会更接地气一些。”她说。
“微改造”唤醒老社区
洪显婷办展的艺术空间,藏在垂虹社区一片旧民居的深处,房屋的玻璃外墙用木条整齐地搭起一个网状结构,仿佛有意与周边环境稍稍隔开。
这是建筑设计师罗秋文的杰作,他取名为“火柴盒”。
2016年,罗秋文从法国留学回到佛山,居住在垂虹社区。这里地处佛山中心地带,但自成一格、安逸闲适,很适合罗秋文潜心设计创作。
彼时,先行书店刚搬到垂虹社区。因缘际会,他认识了书店的老板石头。“书店就像一座城市温暖的灯,照亮很多迷惘的心灵。”罗秋文认为,先行书店为这个平凡的社区注入了独特的文艺气质。于是,他便在书店的对面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因为酷爱艺术,不久后,在离自己工作室不远处,他又租了一间约70平方米的民房,经过一番“微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社区的第一个艺术空间。
“这里的租金不高,再加上物料等都是现成可控的。”罗秋文说,在老社区建艺术空间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
“火柴盒”之后,罗秋文又承接了272画廊的项目,这次是要改造社区里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旧物业。他在原有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用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呈现房子外面的树影婆娑。一到晚上,室内一开灯,室外看,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引人注目。
如今,画廊不仅用于中古家具展示、文化沙龙聚会,更成为垂虹社区展览艺术藏品、推广城市设计文化的一扇窗口。
不仅是罗秋文这样的“土著”,外来的艺术家也看中了这片净土。
在“火柴盒”和272画廊之间,一个名为“(括号)”的艺术空间,以亮粉色和彩虹元素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这出自广州艺术家陈粉丸之手。
目前,“(括号)”正在举办新展“借来坐坐”,主要展出陈粉丸团队向附近街坊四邻借来的各种旧椅凳和小故事。
“佛山是一个很适合我的地方,这里很舒服,拥有和广州相似的人文气息,但节奏没那么快。”在广州老城区长大的陈粉丸,在垂虹老街重拾昔日情怀,同时挖掘到更多新的可能——基于现有氛围和生活气息推动老社区二次生长。
新的艺术形态“闯入”沉寂已久的社区,不可避免对原居民造成一定影响。这是改造者在艺术世界驰骋时,无法绕开的问题。
罗秋文在改建“火柴盒”时,就有居民投诉,担心拆建对楼房主体结构不利。而在建设272画廊时,因为原业主与楼上居民存在纠纷,导致工程拖了几个月才能完成。
为了“说服”居民们,在“(括号)”装修阶段,陈粉丸在窗口贴了一张标语:“放下偏见,学着包容,你的喜恶,影响不了这个世界的多彩。当然,你也是其中一种颜色,也很美。”
罗秋文们希望,以建筑空间的更新为旧社区注入一些文化元素,令人们感受到街区的魅力,唤醒老城的记忆与活力。
融入岭南文脉轴线
历经改造的重生,带着梦想和情怀,艺术空间一头扎进社区、破土而出,接下来就要直面生存问题。
艺术世界很美好,现实世界却骨感。尽管“火柴盒”在开馆之初一炮而红,吸引了佛山艺术圈的关注,但此后一直不温不火。开馆4年多只办了11场展览。
罗秋文坦言,一方面是因为“火柴盒”主攻纯艺术展览,有意与商业保持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精力和人手有限,缺乏有效的推广,所以只能“佛系”运营。
每一次办展,现场布置、艺术品运输、维护等都需要花费不少。按照“火柴盒”目前的运营状况,仅靠门票收入,难以覆盖日常开支。
有时,为了将展览办下去,罗秋文会找到一些供应商赞助。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他用自己的工作室收入去贴补。
在他看来,归根结底是佛山的艺术市场尚在培育。
“这里的人比较务实。”罗秋文说,这几年,佛山的年轻人关注艺术的多了,但真正愿意掏钱来为艺术空间“埋单”的还不多。
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相比,佛山的专业艺术策展资源偏少,可供改造的场地也比较紧缺。“现在是供不应求,能够找到合适的空间并不容易。”罗秋文说。
尽管一直在亏钱,但罗秋文还是坚持把“火柴盒”运营下去。
在他看来,一个社区一定要有文化属性的空间,才会有灵魂。也正因为火柴盒、先行书店这样的文艺空间,让这个老社区吸引了一大批文艺界人士、设计师的关注和集聚。
环境被人所塑造,同时也塑造那里的人。艺术空间的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老社区。
如今,垂虹社区早已成为佛山网红街区,慕名打卡者络绎不绝。而在深藏画廊周边,私房菜、咖啡店、手工作坊等新业态逐渐兴起,小红书上热搜如潮的通心巷就在附近,一众“90后”“00后”正点燃起别样烟火。
不久前,禅城区出台打造岭南文脉之城三年行动方案,构建“1 2 3 N”岭南文脉轴线。其中,祖庙街道将重点建设“一轴一核六片区”,助力佛山古镇焕发新活力,垂虹、莺岗等老社区都纳入其中。
祖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出台扶持政策,对在辖区内开设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载体给予资金补贴,鼓励打造岭南文化展示载体和新业态文化空间。
同时,祖庙街道也选取莺岗、塔坡、任围等片区的公共闲置空间开展老街区艺术改造,开展当代艺术创作、涂鸦艺术创作、艺术装置布置等,把老旧社区打造成无边界的美术馆。
“佛山的文脉深厚,陶瓷、古建、瓦脊公仔,很多都适合做主题展览。”洪显婷的心愿,是携手本地艺术家办一场本土化的展览,以接地气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居民走进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