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静夜思》鉴赏「别董大古诗」

时间:2023-01-18 16:13:15 来源:金华报辉相框

大家好,《静夜思》鉴赏「别董大古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评草稿. 关于《静夜思》的两个悬案(下)

(一)一流的艺术,表达必有唯一性

关于《静夜思》,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皇帝的新装》式的疑问:我从来就没觉得它特别好!但蘅塘退士把它集入《唐诗三百首》,所以地位在众人心目中是一定的。

至少它该是不折不扣的一流作品吧?

网络时代以后,得知这首诗今天版本大概是明人改的。宋代的版本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改版和原版,我在第一部分已经论述过来了,应该说各有千秋。这一改倒引出了艺术的另一个潜在规律:一流的艺术品,存在唯一性,不可能被随意改动或调序。它的逆反命题便是:如果调序或改字后,它没有变差甚至变好,原作基本不会是一流的艺术品。




因为明代版本和宋版,诗的档次差不多。我们不妨用家喻户晓的明版来说明问题。静夜思改了两字,结果参差不大,效果甚至可能更好。那么李白其它五绝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独坐敬亭山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语言晓畅,一往情深,明心见性固然是艺术的本色,然高级的艺术,会具备足够的冲击力,强烈感染到读者。而做到这种冲击和感染,往往平直是不够的。《夜宿山寺》没有入选《三百首》,而它的那种浪漫和夸张,于二十个字中给人以“虚幻现实”强烈的撞击力;《独坐敬亭山》也没有入选,因“孤云独去闲”的意象和寄托为小童所难理解;“相看两不厌”句意之警策,所涵盖的“吾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内涵,即便是很多成年人需深思后才可悟出。此皆为平读所不能到。我觉得明人或是今人倒该试着改改这两首诗。




(二)类比知深浅

对其艺术性的质疑,丝毫不影响《静夜思》作为一首好诗被传播——唐诗三百首,说白了就是从佳诗里找好懂和易学的,教人上手。一学诗就上黄庭坚,会令人望之生畏的。

《静夜思》从手法和品级上,我认为它与《回乡偶书之二》近似。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此诗与《静夜思》一样,语言平实中,透出感情的深度。静夜思是一往情深,迸发涌出;回乡偶书则是欲言又止,借物及人的写法,感情的深度,不亚于静夜思,二者也都是好诗。

可是,我们更熟悉的倒是《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两句皆是句内对比,与那两首诗无区别。差别在转结巧妙地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化和矛盾,令人会心莞尔而不易说出,再一想还要落泪,表面上竟平淡如叙家常,这种艺术才是激荡人心,道常人所难道!它与当代熊鉴老的《咏眉毛》的转结有共通之处:

本是两边生,中年往下倾。

老来翻上长,双剑向天横。

起承近似于谜语诗,但二句“往下倾”,暗藏了中年“低眉顺眼”的无奈;转结平地拔起,有睥睨群小,兀傲不羁之味。联系熊老在文革中,被打断了肋骨仍不低头顺眉那种倔强不屈的英雄气,这首诗的张力,要到平凡的文字表面之下去体会。

五绝,连一个字立不住都不行,别说改两个字了。好诗难以定位、定性,只能依赖前人的评价指标,皆因我们普遍缺乏对于真正好诗的感知力。

除了上述思考外,我还有一个大胆点想象:如果若干年后,《静夜思》被证明非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命运又当如何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