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贵阳市青云路步行街正式开街 将成市民旅游打卡新地标「贵阳网红街打卡景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建筑灯光美轮美奂、街巷之间人来人往……1月20日,经过近一年改造建设的贵阳市南明区青云路步行街正式开街。现场,2022贵阳新春年货节同步启动,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参观、消费和打卡。
青云路步行街开街活动暨2022年贵阳新春年货节启动仪式。
浸润无声 绘就老街记忆底色
老街道与时尚靓丽的街区、针织厂与人气火爆的“青云市集”……一公里长的青云路步行街,彷如城市的灵魂画笔,勾勒出周边几十年来的发展样貌。
南起遵义路,北至解放桥,修筑于1927年的青云路由青山坡起到图云关止而得名,也有传说“青云”二字寄托了莘莘学子对学业仕途的美好期望,有“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集市。
一条青云路,一路贯古今。
翻开历史画卷,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同意彼时的老兴关路64家困难户在兴关路进行规范摆摊经营夜市,并逐步形成了自发的农贸市场和夜市地摊经济。
至2010年,该地已发展成为备受市民欢迎的餐饮、商业片区。为加强城市管理,政府将辖区夜市摊贩规范至青云路经营。由此,兴关路夜市迁入青云路,与青云路原有夜市融为一体。如武汉户部巷、南京夫子庙等地方美食街一样,逐渐地,全长700多米的青云路夜市也成为了贵阳人的“深夜食堂”。
市民在逛青云集市。
推动升级 注入城市发展亮色
时间跃至2020年,正当火热的青云路夜市启动“退街入室”。
此举为何?
基础设施老化、业态布局单一、管理服务落后、环境噪音污染……种种因素正制约着青云路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以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和夜市“退街入室”工作为契机,2020年2月,青云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大幕初启。
市民在采购年货。
深入贯彻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圈两场四改”的战略部署,科学划定“留、改、拆”区域,青云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日益深化。
小小一条街道,改造起来却非易事。“很难”,是工作人员和商户居民提到改造时重合最多的字眼。
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有老旧小区,也有商业门面,利益之间如何衡量?商户居民意见众口难调。改造既要保留“烟火气”,又要叠加“新动力”,新旧碰撞更是难以平衡。此外,改造中的各类施工对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商户生意也都有着一定影响。“改造什么时候能结束?”是周边民众最常问的问题。
市民在采购年货。
“阵痛”是暂时的。尊重民众意愿、设身处地着想、用心用情用力……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政府单位凝心聚力,居民商户鼎力支持。“希望百姓能够看到我们的努力和改变。”工作人员表示。
更新蝶变 提升南明魅力成色
以新面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没有百分百聚焦美食,而是运用新旧元素的结合,让青云路有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是街道两边的老旧小区和商户门面,没有全部推翻重来,而是以保留和提升为关键词,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建筑立面,规范调整设计,增加夜间亮化,以期更能满足现代生活、商业的需求。如今,地下管网重新更换、空中“蜘蛛网”被清除、拆除违章建筑、解决房顶漏水、统一店铺招牌……青云路老旧小区及周边商铺换上靓丽新装。
市民在采购年货。
“现在的环境比以前舒服多了,天气好的的时候可以到街上坐一坐逛一逛,感觉很幸福。”住在附近的张大爷对改造后的效果很是满意。广味园经理谌鹏也表示:“现在环境好了,人流量更大了,作为商家真是由衷感谢此次整体规划打造。”
一方面是挖掘老文化,注入新业态,将总长1041米的青云路规划设计为烟火传承段、跨界体验段及多元融合段,原有针织厂摇身变为日均人流量2万人次左右的“青云市集”,在保留原有留一手烤鱼、华仔龙虾、广味园等老味道的基础上,新引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黑珍珠餐饮及米其林品牌等首店47家,业态提升改造10家;安装智慧咖啡和奶茶机器人,致力打造青云文化馆、第一个“马路中间的夜间图书馆”等新兴业态,使之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潮流文化街区。
市民在逛青云集市。
“以前的青云路以美食聚集而著称,未来的青云路将会是以人文、商贸、潮流为引领的智慧化步行街。”对于青云路今后的发展,南明区城市运营负责人李淼信心满满。
此外,与步行街同在“15分钟生活圈”内的新路口农贸市场已经改造完毕,青云路智慧停车场正火热建设,不远处贵棉小区棚户区改造即将启动。如今的青云路,不仅仅升级为时尚新地标、网红打卡地,也是南明区“一圈两场四改”的最佳缩影。
老街“新生”,为南明区塑造城市魅力提供了新的抓手。随着青云路步行街全新开街,南明区还将进一步叠合文旅商数,启动南明河滨河经济带暨甲秀楼—翠微园片区、兴隆—纪念塔文化创意街区等建设,联动升级大十字、纪念塔、火车站、花果园等商圈,以数字化赋能新消费场景,打造流光溢彩夜南明,让市井烟火与现代繁华共生。同时,扎实推进“一圈两场四改”建设,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城市形态控制、文化脉络挖掘有机结合,奋力打造品质品貌品位俱佳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文/图 陶陶、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