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英国馆设计师 托马斯「上海博物馆设计师」

时间:2023-01-20 13:33:18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英国馆设计师 托马斯「上海博物馆设计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钱雪儿 陆林汉 黄松

澎湃新闻获悉,11月6日,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艺术仓库在荷兰鹿特丹亮相,仓库的设计者是建筑设计师威尼·马斯。艺术仓库地处鹿特丹的博物馆公园,仓库存放了馆藏的15万件艺术品,全部对公众开放。

记者出身的越南人阮纯诗完成了媒体艺术家的转型之路,作为越南实验电影人和影像艺术家,她着重从艺术的角度重新探索历史,她将参加2022年的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在上海,艺术家肖谷个展“东庄新语”及王鸿定、何曦的展览先后开幕;在北京,艺术家彭勇、欧阳苏龙、列思和王玉平都展出了各自的作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荷兰|建筑设计师威尼·马斯

世上首座公众艺术仓库对外开放

威尼·马斯

11月6日,MVRDV创始人合伙人,建筑设计师威尼·马斯(Winy Maas)所设计的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正式对外开放。

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公共艺术仓库。业主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希望能够打造一座引人注目的、友好的建筑。该艺术仓库位于鹿特丹的博物馆公园,为博物馆的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巨大的仓库内将存放馆藏的15万件艺术品,并全部对公众开放。充足的储藏空间容纳了博物馆的杰出艺术和设计品收藏,还包括若干展览厅、一间餐厅和已经获奖的屋顶花园。公共艺术仓库高39.5米,呈碗状,占地面积较小。向下收缩的形体可确保地面层穿过博物馆公园的视野和通行流畅无阻,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缓冲区的影响。同时,反射使得建筑本身能够完全“消融”在周围的环境中,在激活周边区域的同时,也和相邻的建筑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威尼·马斯是MVRDV建筑与城市规划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 之一。1993年,他与Jacob van Rijs和Nathalie de Vries一起在荷兰鹿特丹创立MVRDV。2008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创立了研究未来城市的机构“为什么工厂”并担任教授和主管。2013年,MVRDV在Depot公共艺术仓库的设计竞赛中胜出;2017年开始施工,2021年正式竣工:经历了近十年的设计与建造后,如今这一项目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威尼·马斯表示,“这座仓库为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滑板爱好者们能够在室外的开阔区域自由玩耍,路人们非常热衷于来这里拍照。作为建筑师,我相信人们很快就能享受到Depot的室内空间、屋顶森林、以及在没有策展人导览的情况下与艺术亲密接触的体验。”(文/陆林汉)

越南 | 影像艺术家阮纯诗

获得三间机构联合委任项目,作品关注东南亚历史与生态

阮纯诗

日前,越南实验电影人、纪录片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阮纯诗被选为首届哈恩·内夫肯斯基金会、森美术馆、M 和新加坡美术馆的联合影像委任项目的得主。阮纯诗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以及18个月的时间来创作影像作品,并在三间博物馆中展出。

该奖项由位于巴塞罗那的哈恩·内夫肯斯基金会设立和资助,该基金会的创始人、出生于荷兰的慈善家哈恩·内夫肯斯专注于电影和影像作品的推广。基金会与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旨在加强各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共同发展一个可持续的项目。奖项意在推进当代影像制作,帮助尚未获得过大型机构支持的亚洲籍或居住在亚洲的艺术家。评委会成员在一份声明中写道,“阮纯诗因其动人的影像作品而获选,这些作品编织了关于越南的未被诉说的故事,并将其置于东南亚更广泛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现实中。”

阮纯诗作品

现居河内的阮纯诗将拾得影像、不同来源的图像以及她自己制作的音频和影像记录整合在一起,创作出关于记忆、再现、景观、本土性和生态等主题的作品。她将参加明年在德国卡塞尔举行的第15届文献展。

阮纯诗1973年出生于河内,成为艺术家之前在越南做过记者,后来到美国修读新闻、国际关系及摄影等,随后慢慢踏入媒体艺术家之路。2007年,阮纯诗从美国返回越南的河内,她发现可以从艺术的角度重新探索历史。“我有兴趣的历史不是教科书或学校学习的历史,而是历史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跟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她也曾试图去探寻更久远的历史,2015年拍下《Letters from Panduranga》,尝试跟越南古国占婆(Champa)的遗民对话。阮纯诗说:“我有兴趣的不是真相,也不相信有绝对的真相,真相往往取决于你从哪种角度看,你对话的对象是谁。”(整理/钱雪儿)

上海 | 艺术家肖谷

沉浸空间读“东庄新语”

艺术家肖谷的个展“东庄新语”近日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北京西路500号)举办。

肖谷195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从2005年开始,肖谷以“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为题进行创作与研究。

明代沈周《东庄图》原有二十四幅,明万历年间遗失了三幅。本次展览首次公开肖谷为遗失的沈周版《东庄二十四景》中的三幅作品重新创作的新作。分别以完成状态、半色彩半素描状态、全素描手稿的形式展出。

作为研究项目的《东庄图》不仅仅限于绘画本身,而更多是涉及画面以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以及对文化建设性的意义探究。

肖谷《朱樱径》 油画 160X190 CM 2005-2015

展览现场

除了作品本身,展览地点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的展厅中庭还设有“镜园”装置。这一装置利用玻璃的折射、反光让展厅变得通透,自带“滤镜”效果,形成水中镜月、疏影婆娑的景观,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展体验。在步入展厅的那一瞬间,观众就能被江南园林意象包裹,进而沉浸其中,感受江南吴地文人包容的气度以及特有的艺术趣旨。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9日。(整理/畹町)

上海 | 艺术家王鸿定与何曦

挚友之谊,画印相和

11月6日,“‘印相’王鸿定·何曦书画篆刻作品展”在之禾空间开幕,展览带来篆刻家王鸿定与画家何曦的作品,二位艺术家亦是心心相印的好友。这次联展以王鸿定的篆刻为主角、何曦的小幅作品作为穿插的线索。

王鸿定师从钱君匋,与展览“印相”主题相呼应,王鸿定为此次展览精制“宜子孙 大吉祥 富贵昌”大印,四围共计有270多个佛像,呈示合掌印、禅定印、施无畏印等佛手姿。印面在汉印中加入秦砖汉瓦的味道。另有“廿四节气”与“古人十雅”等主题印,内容有读书、品茗、焚香、莳花、候月、听雨等,是他自己日常生活方式与处事态度的写照。

王鸿定篆刻作品

与之呼应展出的是何曦近期的小尺幅作品,何曦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题材有鱼鸟、梅竹、松柏、巨浪、陨石等。展览中还有以王鸿定大小印花为主体、点缀小插画的作品。

何曦《听松》

除了静态的作品,展厅内还有何曦为王鸿定拍摄的篆刻小视频。黑白的画面伴随着刻刀划过印石的声音,安静有力。展览持续至12月6日。(文/黄松)

北京 | 彭勇、欧阳苏龙、列思

以绘画、雕塑和装置重释光的艺术

11月7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一束光临”展览中,中法两国艺术家彭勇、欧阳苏龙、列思分别以绘画、雕塑、装置重释光的艺术,展览共展出作品31件/组,展期至11月21日。

列思作品

以“光”为主题,三位艺术家用绘画、雕塑和装置等不同艺术载体重新构建了一个关于光的空间叙事,主办方介绍,“列思用他难以置信而充满诗意的机器唤起了科学装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彭勇则通过多彩的网版,使我们的目光折服于颜色的魅力;而欧阳苏龙以其磷光闪烁的结构,带观众走进了雕塑的全息幻境。”

策展人苏丹认为,艺术的光应当是反常的映照和呈现,它总是降临在被强调的人或物的形体上。传统造型着重于本体处理,但现当代艺术却把光照也纳入了艺术的范畴。分层、分解、合成,疏漏、遮掩、控制,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处理光的方式。列思的作品,就是以光作为工具的炫技,他将隐没在透镜中的形式用光勾勒在我们眼前。

欧阳苏龙《影 大卫》

此次展出的欧阳苏龙的《消失的物》《碎影系列》等,艺术家用光影讲述雕塑对空间的影响,用空间缝隙讲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用空间的正负虚实关系讲述对物质存在的理解。

彭勇《一念三千》

大都市的机理和人类建造的立面,是彭勇的版画作品中最普遍的形象。一个个窗洞形成了画面中的韵律,也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观看时,我们的视线会沿着光明的方向冲向这些废墟,然后从这些工业化的方孔中侵入,并继续着阳光衍射的方向搜寻记忆。彭勇的光谱绘画近乎祈祷和冥想,从重复一个克制而圆润、循环往复并自然的动作,而涌现某些颜色(红和绿,蓝和橙,黄和紫,纯和灰),这些颜色传达了他的心境与光,也显现出平和慰藉的效果。(文/高丹)

北京 | 艺术家王玉平

“我在马路边”画北京的雪

正在画角楼的王玉平

11月6日,艺术家王玉平的最新个展“我在马路边”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开展。

展览由阿城担任策展人,展出了王玉平近年关于北京写生的若干件重要作品,包括创作时间跨越4年的30余米长的《我在马路边》、近6米的长幅《雨雪景山》,以及一件王玉平16岁时画的《景山公园》等。从角楼到面馆,从晴天到雪景,从乌鸦到野猫,北京城的生动趣味、迷人的色彩,都在王玉平的笔下徐徐展开。

11月6日,北京也正好落下来初雪,让这些关于北京的绘画更显得生动并具有了某种情感意蕴。王玉平很享受在街边写生,他谈道:“我走进这个喧闹的城市,沉溺在画面里,反而觉着异常的宁静,所有声音都成为背景,眼前像是默片,都在动,却不出声……我拎着画具,在城里瞎转悠,像初学画画的孩子,不必有思想,也没有负担,哪儿都能画,怎么画都行,画好画坏无所谓。只是用这个方式温习着过去,打发着现在,又晒了太阳。”

王玉平《西华门的雪》

“一队人影,一闪而过的窃窃私语的表情,一个路牌一个标志,几点走进光里的身影,都是我料想不及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透明的人,事世从我的身前身后穿过,这个世界、雾霾和阳光并不打扰我,也不提防的为我展开一切。”王玉平说。

王玉平1962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文/高丹)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