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论美的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书序论第三节艺术美的概念第一部分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三、艺术的目的
(三)更高的实体性的目的说
(文中注释:“实体”,即推动人物行动的普遍的力量或理想,参见后文)
*艺术确实有形式的方面。(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没有一定的形式承载,不可能是一件艺术品内涵的表达。咱们不可能指着一个空无一物的地方说,这是一件艺术品,那是很荒谬的。)
*但是内容的复杂性马上就使我们看出来:艺术所应激发或巩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和观念不免彼此交叉,互相矛盾,乃至于互相抵消。
*材料的复杂性本身就逼得我们不能满足于上述那样的形式的定义(文中注释:““形式的”在这里如同平常一样,意指空洞的或一般的,不考虑到形式所依附的内容那么复杂。”(鲍申葵英译本注)),因为理性在深入到这种五花八门的复杂内容时,不免要求从这些互相矛盾的因素中找出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目的,并且知道怎样去实现这个目的。
*黑格尔说(以下这一段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理念,很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终极追求的味道在其中):
正如人们也说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摘录一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基本内涵。它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才能及其创造;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当然,这又得以不妨碍其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摘自百度百科。当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要比这简单的一段话丰富很多,同时也能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一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辩证法的升华和飞跃上。)
*黑格尔回到美学的论述上,他提出问题:有什么统一体能把这些复杂的构造集中起来呢?它们应该有怎样的单一的目的作为它们的基本的概念和最终的目的呢?
*结论:艺术的概念正如国家的概念一样,既需要有一个为各个别方面所共同的目的,又需要有一个较高的实体性的目的。(以上是提出实体性学说的原因。因为如果只注重形式,那么就会陷入内容之间的矛盾,那么就需要从这些矛盾当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实体性的目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从这里很容易就能联想到文艺作品当中的主题概念,比如一部电影、戏剧、小说等等总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但是这些矛盾与冲突总是围绕着一个共同表达的主题服务,是不是这个主题就是这里黑格所强调的更高更普遍的目的呢?且看他后面是怎么说的。)
1、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艺术有哪一种特性,使它能够消除粗野性,驯服并且涵养冲动、愿望和情欲呢?(这里黑格尔把冲动、愿望和情欲归结为粗野性的表现。)
*粗野性的根源在于情欲一般是完全自私的,一纵即发,不顾一切,只顾自己得到满足。
*情欲愈专注,愈狭隘,愈占领着整个的人,它也就愈粗野蛮横,使得当事人失去控制,没有能力把本有普遍人性的自己和这强烈的情欲分开,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普遍人性的人。(感觉这里需要与孔子论语中提到“文”与“质”作一些对比:《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个人体会“质”在这里一定程度上在外形上能表现为“粗野”,具有质朴的意味在里面,也包括文中提到的情欲,其实这里是不是说艺术也有孔子说的“文”的意味在其中呢?感觉这样对比的看,很有意思,[偷笑])
*黑格尔说:当事人往往说:“情欲比我自己还更强有力”,从这句话虽然可以看出在他的意识里抽象的“我”是和那个情欲分开来了,但是这只是形式的分开,因为作为有普遍人性的“我”毫没有力量抵抗那情欲的势力。(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缺乏“文”的修养。)
*所以情欲的粗野性就在于作为有普遍人性的“我”和情欲的狭隘内容合而为一,以至当事人除掉为满足那种特殊情欲以外,不再能行使意志。(用弗洛伊德的三我说,就是“本我”带来的原始冲动占据了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人的行为中表现为原始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望。)
*艺术对于情欲的这种粗野性和未经驯服的暴力首先就起着缓和的作用。(不得不说,真的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不就是孔子说的“文”吗?!但是黑格尔洋洋洒洒这么几大页纸,孔老夫子一句话就说得明明白,不服不行啊!《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经典!而且诗就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孔子对《诗经》的归纳就是三个字“思无邪!”精彩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