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贵安应该怎么回答「贵安学校」

时间:2023-01-21 13:17:18 来源:贵州时事报道

大家好,贵安应该怎么回答「贵安学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地处黔中腹地的贵安新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从1954年——2016年,60余年坚持不懈的考古证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圣地。距今若干万年前,当世界许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的时候,这里已是生机勃勃,古人类在这里劳作、生活、繁衍,生生不息。

从史前文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块神奇的土地造就了不同于贵州其它地区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贵州文化发展脉络唯一连续的地区,数万年来从未断绝,昭示着贵安新区是贵州本土文化连续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序列、实证和标本,对建立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经过核查,仅在贵安新区马场、高峰境内就发现各类文化遗产81项(含地下文物50处、地面文物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其中地下文物包括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洞穴遗址38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和遗址4处、唐宋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和墓葬7处、近现代墓葬1处;地面文物包括洞屯及营盘遗址9处、寺庙2处、村落文化景观7处、古井古桥古塔及碑刻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夫妻舞、布依族六月六等4项。

骨铲 新石器时代

贵安新区是贵州文化发展脉络唯一连续的地区,数万年来从未断绝,其中历史悠久的洞穴遗址群和璀璨多彩的魏晋南北朝墓葬群,是贵安新区完整的文化序列最具特色的两个时段。一个昭示文明的起源,一个反映文化的多元,是贵安新区文化连续发展的实证,也是贵安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

贵安新区所处的黔中地区,河网密布,喀斯特洞穴发育,生态环境极佳,进入晚更新世以后,黔中地区人类活动逐渐频繁,从高峰镇招果洞遗址的测年数据来看,距今2-3万年左右,这一区域已经有古人类活动,择洞而居,琢石为器,磨骨成锥,刮皮结衣,祖先们围坐在一堆堆篝火旁,伴随着一次次浑厚的敲击,在黎明前的子夜,叩开了人类文明之门。

角锥 新石器时代

贵安新区的洞穴遗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洞穴遗址中埋藏着一个个解答人类自身历史谜团的答案。在距现在一万年左右的时候,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在此之前,人类是从大自然直接获取食物资源的,捕猎动物,采集野果,挖掘植物的根茎,获取一切可以食用的资源。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多年,全球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气候变化事件。特别是距今约1.3万年左右,气候急剧变冷,古气候学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从发现的遗址规模和数量判断,这一时期古人类的数量已经较之前有了巨大的增加,巨大的环境、人口压力促使人类主动拓宽取食资源,许多以前未被注意或重视的动植物资源,如野生谷物、水生软体动物等开始进入人类的食谱,并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开始收集植物的种子,并保留种植,这是原始农业的起源。贵安新区的洞穴遗址中,贵州有相当数量的遗址处在这一时段,对解决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诸多重大学术问题,如原始农业起源、家畜饲养、陶器起源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建立贵州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秦汉之际,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农耕文明集权国家建立以后,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逐步展开;继秦之后,汉武帝继续向贵州地区的夜郎、且兰等国开拓道路,设置郡县,汉代设立的牂牁郡就被认为设在贵州境内。汉人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带来了汉文化,贵安新区分布的大量汉代墓葬,便是贵州最早开发的有力证据。根据汉代遗址墓葬的分布情况,学术界有人认为,牂牁郡郡治便位于今安顺的宁谷或今贵安新区境内的马场一带。

汉室衰微,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弱肉强食、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丛林地带。彼时,生活在黔中地区的人们,失去了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各类遗存开始出现较为浓郁的地方风格,这一点在贵安新区发掘出土的魏晋墓葬中,得到充分的映证。大量珠宝和金银饰品,在同时期的汉人墓葬中极为少见,但在贵安新区境内的墓葬中却极为普遍。同时,远徙而来的汉文化顺势发展,墓葬中出土较多酒具、茶具和文房用品,显示出那个时代崇文尚玄,狂放不羁的时代风格。该批墓葬是贵州省境内少有的经过科学发掘的东晋南朝时期墓葬,为研究贵州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这个看似混乱的年代,却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那时的贵安地区,已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性,显现出文化的多彩格局。

魏晋南北朝墓地出土银条脱 明墓出土莲花纹玉饰件

贵安新区考古档案

1954年,贵州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羊昌河水利工程开工,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汉代文物。当时的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追踪线索,首次在贵州境内发现了汉代墓葬。证明在汉代,中央王朝已经开始在此地经营开发。1956-1959年对原清镇、平坝交界处的汉墓群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清理,四次发掘共清理了墓葬160多座,年代自汉代至宋代,墓葬形制以土坑墓居多,占四分之三以上,其余为石室墓,出土大量的陶、瓷、漆、铜、金、银器、织物等丰富的遗物。这是贵安新区考古工作的肇始。

1965-1966年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在今贵安新区马场镇附近的万人坟、熊家坡、大松山等地清理了古墓葬34座,其中包括16座东晋南朝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陶、瓷、漆、铜、金、银器等珍贵文物。让世人第一次领略到了贵州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981年,贵州省博物馆对平坝县白云镇飞虎山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第一次在今贵安新区境内发现了史前洞穴遗址。碳十四测定的最老年代为距今约13,000年,在飞虎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角器、陶片等,打制石制品532件,磨制石器21件,骨角器79件,陶片2000余片。这是贵安新区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洞穴遗址。出土了贵州目前唯一的一块彩陶,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未对遗址进行全面的发掘和研究。仅仅这一片彩陶,却大大颠覆了学术界关于彩陶文化传播范围和传播路径的既有理论,为人类沿青藏高原东麓文化传播和互动提出了新的课题。这昭示着,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最初阶段,黔中地区的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就已参与其中。

2014年2—5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对沙坡遗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并在杨家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钻探工作。新发现魏晋南朝至宋明时期古墓葬70余座,并对其中的3座墓葬进行了清理。2014年,为配合平坝迎宾大道建设,对夏云镇汉墓群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墓葬5座,出土陶、铜、铁,银、琉璃器等各类文物20余件。

从2012年10月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马场镇牛坡洞遗址进行了持续5年的发掘,揭露面积约9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6座、灰坑6处,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

2014年7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马场镇大湾洞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此次发掘主要在洞外进行,出土石制品105件,还有部分哺乳动物骨骼和少量陶片。

2016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峰镇招果洞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骨角器、动物骨骼等文物近万件,特别集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骨角器,按器型大致可分为铲和锥两类,遗址出土了数量可观的水生动物骨骼,如蚌、螺、鱼等,遗址反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黔中洞穴居民对动物资源利用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低纬高原山地居民独特的生计方式和对山地环境独特的应对策略,从剖面看,遗址堆积巨厚,具有极大的考古潜力。(贵安新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