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声乐套曲《敦煌廿咏》首演于哪里「玛祖卡舞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演出现场 耿睿摄
【本报讯】10月11日,兰州大学在该校城关校区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作品音乐会暨新闻发布会。该校首次尝试将敦煌文献《敦煌廿咏》用声乐套曲的形式进行演绎,以现代作曲手法和表演方式,用歌声讲述敦煌故事。
五言律诗《敦煌廿咏》又称《敦煌二十咏》,创作于唐代,主要描写敦煌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共二十首。据介绍,《敦煌廿咏》是专家从敦煌文献中整理、考据而得的。
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用近3年时间,将敦煌文献与现代作曲技法及艺术审美相融合,同时吸收、改编一部分《敦煌乐谱》解译的成果,对《敦煌廿咏》进行谱曲、配器和演唱,以诗、乐、舞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
《敦煌廿咏》,又称《敦煌二十咏》,是描写和反映敦煌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的一组五言律诗,出自莫高窟藏经洞。敦煌文献中有此组诗的文献共计六个卷号,分别是:S.6167、P.2690、P.2748、P.2983、P.3870和P.3929,先后有王重民、马德、李鼎文、李正宇等先生做过校录和研究。据介绍,《敦煌廿咏》是专家从敦煌文献中整理、考据而得的。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用近3年时间,将敦煌文献与现代作曲技法及艺术审美相融合,同时吸收、改编一部分《敦煌乐谱》解译的成果,对《敦煌廿咏》进行谱曲、配器和演唱,以诗、乐、舞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
该套曲在创作过程中邀请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教授和敦煌研究院朱晓峰研究员作为《敦煌廿咏》创编的学术指导。在创编过程中,《敦煌廿咏》使用以郑炳林和马德先生分别校录的版本作为底本,如个别字、词出现校录不一的情况,再统一核对不同卷号的原卷或结合上下文进行考证,同时又本着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字从音出、字从韵出”的原则,结合歌唱时的吐字、行腔、归韵进行了勘校与补正,突显了《敦煌廿咏》的音乐性,力求还原其本来样貌。
谱曲和编曲工作由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杨昆主持完成,他将P.3808V《敦煌乐谱》已解译版本中的音乐素材与当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调式采用传统调式嫁接《敦煌乐谱》中偏音的用法,部分作品使用中亚、印度、阿拉伯的音乐元素以体现音乐形象的多元化与文化的包容性。并且每首作品使用了丰富的配器方式,如传统乐器、西洋管弦乐和电子音乐,通过不同的音色组合来充分展现《敦煌廿咏》勾画的敦煌风物和历史景观。
这二十首唐代五言律诗里有歌颂贤良的,比如赞美西汉大将军李广利的《贰师泉咏》、赞美“草圣”张芝的《墨池咏》,有谴责叛逆的《贺拔堂咏》,有赞美文物胜境的《莫高窟咏》,有祈盼和平、歌颂盛世的《分流泉咏》等。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有质量、有颜色、有味道。虽然我们不知这位心怀报国之志,从中原一路西行来到边陲敦煌的诗人姓甚名谁,但是“诗为乐心,乐为诗体”,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诗词的时代背景,并付诸口舌“凝思结想,神与物游”轻吟漫唱的时候,内心自然涌动出生生不已的生命情愫,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同感同调,与八世纪的敦煌同感同调,实现古今交融、心灵相通。透过这些诗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敦煌文化是一种崇德向善、多元融通的文化,她有着海纳百川的大气象和大胸怀,使每一位走近她的人深受裨益。今天,兰州大学以音乐会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敦煌廿咏》,目的在于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以及心理需求,探寻敦煌音乐的现代意义和方式,为数字时代人类内心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用敦煌文化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下午4时,声乐套曲《敦煌廿咏》以歌伴舞《莫高窟咏》开篇,演员身穿独具敦煌飞天文化特色的服饰,带领观众回忆莫高窟的千年辉煌。当天音乐会运用钢琴伴唱、合唱、独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倾情演绎了《渥洼池天马咏》《白马堆咏》《相似树咏》等12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本场音乐会部分参演人员由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担任,正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初步体现。创作团队还结合敦煌主题,用现代音乐技法展示敦煌相关题材,比如为敦煌网红小狗乐乐创作的《乐乐之歌》等,也是践行艺术人民性,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次有益尝试。
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桂珍称,他们本着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原则,结合歌唱时的吐字、行腔等特点,展现了《敦煌廿咏》的音乐性。同时,每首作品通过不同的音色组合来充分展现《敦煌廿咏》勾画的敦煌风物和历史景观。
目前,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已完成二十首歌曲的谱曲和编配,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作品全部制作完成后将以数字专辑形式在互联网发布,并向个人用户提供免费试听和下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