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关于中秋节的诗与画「中秋节画与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国画里表现中秋节,一般都是工笔画或者写意画。而大多数的主题,还是和诗词、嫦娥奔月相关。我印象里比较深刻的,就是近现代的画家刘旦宅,工笔画画家任率英的‘嫦娥奔月’主题,”国画家陈荣说起国画里的中秋,滔滔不绝。九月金秋,封面新闻邀请了国画家陈荣,谈了谈国画里的中秋。
陈荣所画《嫦娥奔月》
“圆月”团圆,“禅月”哲性
都是中秋之月
自古以来,“月”就是诗词书画中的重要意象。《诗经》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成为千古绝句。而月亮作为中秋节的标志,寄托了千年来中国人的思念和牵挂。对诗人来说如此,对于画家来说也是如此。
刘旦宅作品
“我们常说"诗画同源",国画也常以中秋为主题进行创作,”陈荣如此说道,“一般情况下,还是结合神话、圆月进行表现的中秋画作比较多。”在他看来,节日、节气本身就会对中国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时节变了,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春分的播种、立秋的收获,人的情感会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变化。而中秋,除了应景而生的思乡之情,人还会产生更多、更深的思考。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这样的思考。”
在陈荣的解释中,国画里的“月”,分为“圆月”和“禅月”。“圆月”是代表团圆的中秋之月,一般在画家的笔下会单独出现,“圆滚滚”的一个;而“禅月”因为其更贴近诗歌的意境,因此出现的次数较“圆月”多一些,画笔更飘逸、潇洒,也会以浮云点缀整幅画的意境和氛围。陈荣自己也更偏向画“禅月”:“这一幅画的就是苏东坡,也是中秋主题的,我差一点也画成‘禅月’了。”
深刻于记忆中,
贴得“千奇百怪”的嫦娥奔月
除了“月亮”这个中秋元素,“嫦娥奔月”也是国画家青睐的中秋主题。而对于陈荣来说,这也是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的中秋国画主题。“近现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嫦娥奔月’,就是任率英的作品。跟他同时期的工笔画画家的作品相比,他笔下的人物鲜活、配饰也丰富。这是因为他从《八十七神仙卷》和永乐宫壁画中延展出来了许多内容。”任率英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他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神话传说、古典小说等内容进行工笔画创作。除了嫦娥奔月,白蛇传、昭君出塞、花木兰等题材都曾出现在任率英的笔下。
任率英作品
在陈荣的回忆中,任率英所画的“嫦娥奔月”,常常作为招贴画出现在家庭中。“在我们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会买来贴。讲究一点的,会端端正正地贴在中堂。不怎么讲究的,像是我家,就会用电工用的黑色胶布来贴,有的也用医院的白色胶布来贴,总之是贴得‘千奇百怪’。”在陈荣小时候,喜欢画画的他,就是照着茶杯上印着的“嫦娥奔月”来画,“任率英的‘嫦娥奔月’,对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精细重工的工笔画,另一个就是用笔奔放的写意画。“很多人都对工笔画有误解,实际上,它比写意画的历史更悠久。写意画是有了宣纸后才出现的。但因为写意画更加贴近‘诗画同源’的概念,因此它也就更受到文人的偏爱。”陈荣娓娓道来:“高古十八描中,有的适合用来表现工笔画,比如铁线描、钉头鼠尾描;有些适合用来表现写意画,例如枯柴描、兰叶描、稻禾描。”铁线描状如铁丝,遒劲有力;枯柴描散乱如柴,整而不乱,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各取所需。
陈荣作品
“所以你看,因为用笔的不同,任率英的画风非常精细、靓丽,大红大绿的同时,又蓝得非常凝重、典雅。这是因为他的传统中国画功底很深厚。刘旦宅的小写意画,就让人觉得很唯美,因为用笔流畅,线条简洁,整体的画面构图很疏朗。”陈荣说道,虽然现代人更喜爱写意画,但是无论是写意的中秋之月,还是工笔的中秋之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其实除了这两位画家,还有很多的画家都表现过‘嫦娥奔月’的主题。唐寅画过、徐悲鸿画过、张大千也画过。”说起历来创作“嫦娥奔月”主题的画家,陈荣如数家珍。
虽然小时候的家庭生活还算优渥,但陈荣还是对童年的月饼念念不忘。“我们小时候吃的月饼,会用油纸包起来,油纸上会印着一个红色的“月”字,父母从单位领回来的月饼就是这样。还有更简陋的,就是那种没有包装、一个个摞在箱子里售卖的月饼。直到80年代,我的记忆里才出现盒装的月饼。”
说起以往看连环画、吃月饼的场景,头发已经花白的陈荣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一家人吃月饼,吃的是感情和团圆,而不是非要吃这个月饼。这是一个精神指向。绘画也是有精神指向的,就像是我们的中秋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