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我们继续来欣赏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这几件作品似乎不如之前讲到的《大卫》、《创世纪》那样人尽皆知,但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看,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1512年10月,我们上期所讲到的米开朗基罗的教堂式壁画《创世纪》完成了,伴随着极度弯曲的颈椎,小米大师终于可以卸下身上的担子好好计划一下自己的作品了。
可就在这个时间,性格多变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又想起了他的陵墓,他一看《创世纪》这么出乎意料,肯定是不能放过小米这个人才。
于是,陵墓雕塑的重担再一次落到了小米身上。
但米开朗基罗此时是无奈的,甚至是排斥的。因为咱们上期讲过,当初教皇来找小米修陵墓,给小米高兴坏了,所以兴致冲冲地去找适合的石头。但这个项目却被中途腰斩,还受人陷害接了个当时世人都认为费力不讨好的天顶壁画《创世纪》,所以估计小米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但不情愿并不代表你可以拒绝,教皇在当时的社会就相当于天一样,米开朗基罗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走向他的艺术人生。
《摩西》、《垂死的奴隶》、《被俘的奴隶》这三尊雕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这三座雕塑很像是米开朗基罗当时的心情写照,看似是为教皇陵墓所作的,实则更像是表达自我情感的墓志铭。
《摩西像》创作于1513-1516年之间,其原形是犹太的先知。
《摩西像》 1516年 米开朗基罗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摩西是犹太人民族领袖,相传他受到了上帝的启示,于是回到埃及带领犹太人脱离奴役,从埃及一路逃到了迦南,结束了犹太人被奴役的生活。(迦南:以色列附近、位于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部分所组成的一个古代地区名称)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是对青年时期的摩西的一个想象式的创作,摩西被设计为人神兼备的形象。他既有着人的外表与情感,又有着神一般的尊严。他双唇紧闭,浪卷般的胡须生动的直垂下来,生动流畅又有些夸张。
摩西好像是在等待即将发生的一切,这是静中带动、瞬间要爆发的情感,这样微妙的内容被米开朗基罗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摩西表情威严端坐在椅子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头发上有两个看似“角”一样的形状,有艺术史学家称之为力量的象征。
他的形体姿态极具动感,肌肉饱满坚实。修长的手臂能够清晰可见突出的血管。这种极具创作意味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又一个伟大的创新,为后世雕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对比起《大卫》,《摩西像》似乎更像是他自己当时的心态,粗狂大胆,想要从世俗中逃亡,挣脱统治压迫与统治。这种带有艺术家独特风格的雕塑,也标志着米开朗基罗人性的成熟,在饱受磨难洗礼后的小米,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
下面咱们接着来说说另外两尊雕塑《被俘的奴隶》、《垂死的奴隶》。
左边这尊是《被俘的奴隶》,于1516年开始创作,也就是完成《摩西像》之后,所以说小米还真的是很忙,基本这几年都没闲着。
《被俘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
《被俘的奴隶》所表现的是一个健壮的青年,雕塑中的双手被人反绑,奴隶表情本应该充满痛苦的,但这里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压迫者的不屈服。
男子的身体上呈现极度扭转的姿态,他奋力想要挣脱绳子,身上的肌肉随着动作姿态而起伏,肌肉结构精准到令人惊叹。
右边《垂死的奴隶》则是一位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将自己的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胸前的绳索紧紧地缠绕着他,这是一个被完全禁锢的身体,相比《被俘的奴隶》,这个青年显得完全没有力气再去挣扎,但他显然也想做出最后一点努力,但似乎无济于事,他看上去更像是在等待命运无情的安排。
这三组雕塑都是米开朗基罗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所创作的,雕塑中充满了对命运的不满与激愤。这其中有抗争、有妥协、有无奈,似乎从雕塑中能够看出作者此时近乎于无奈的心情。
总之,在这种不情不愿下,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这些作品,并且成为了典范之作。也许这就是大师的能力,不管他愿不愿意,但总归会还给你一个奇迹。
1519年,此时已经44岁的米开朗基罗重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这个时候他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做雕塑。
但是,这又是一次不情愿的创作,甚至可以说是强迫症。因为在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时,一切早已发生了改变,此时的佛罗伦萨又重新回到了美第奇家族的手里。但是,这个家族的统治者已经换着了利奥十世。
利奥十世是洛伦佐的儿子,他在重新夺回政权后便开始为家族修陵墓,按道理来讲,他是应该支持的,毕竟在米开朗基罗还是小米的时候,他就得到了洛伦佐赏识,这个家族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与支持,也算是他的伯乐。
但此时早已物是人非,利奥十世没有什么耐心去和你诉说,他也没什么兴趣和你谈艺术。他需要的是在家族重新振兴之后,大修陵墓,不愧对祖宗。
所以当年的小米早已变成了老米,也不再是洛伦佐在花园里见过的那个小孩子。而当年的洛伦佐早已去世,老米现在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接着修陵墓。
“
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下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小感想:艺术是随着社会的文化变迁而产生的。对于艺术家来讲,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创作往往很被动,虽然艺术家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但却鲜少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被认可的艺术家们一大部分都是为权利而服务,但我们并不能说某位艺术家由于向权贵妥协就是低俗。就像米开朗基罗一样,他一次次向权利低头,却并不妨碍他创造出惊世的作品,换句话说,真正有才华的人终究是会被发现的。
”
《昼夜晨暮》是圣洛伦佐教堂中最具盛名的艺术标志,在1520一1534年,在整整15年的时间里,这个工程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米开朗基罗用15年的时间,在一起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傲人的才华,四尊雕塑像是家族的守护者一样永远定住在棺盖之上,无论岁月如何,他们都一样朝夕更替。
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是《昼》与《夜》的一对男女雕塑,中间位置那个非常眼熟的就是朱利亚诺公爵,你看着是不是非常熟悉,没错,这就是美术生们经常画的小卫。
《昼夜晨暮》 1516年 米开朗基罗 圣洛伦佐大教堂
左边的女神是《夜》,一个身材匀称有些成熟的年轻女性,身体柔美柔软,略微开始松弛肌肉将成熟女性的身材刻画得十分写实。她右手抱头沉思,似睡非睡,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脚下的猫头鹰正在暗示着黑夜的来临。她周身都显出一种疲惫之感,也许只有黑夜来临之际,她才能得到片刻的宁静。
右边的雕塑是《昼》,这是一尊极具阳刚之气的雕塑,肌肉丰沛结实,身体充溢着无限的力量之感。雕塑整个身体倾斜向内,头转向外侧,犹如在清晨中刚刚苏醒一般。这尊雕像眼睛圆睁着,好像正在去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一天,面容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
《昼夜晨暮》 1516年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 圣洛伦佐大教堂
在另一组雕塑中,是《晨》与《暮》,这是被安放在洛伦佐·美第奇的陵墓上方。《晨》所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女性,她斜倚着一侧,在清晨中醒来,表情中还带有些许的困意。女子的身体稍显丰满且富有弹性,相比《夜》中的女性来讲,更具有一丝朝气,周身充盈着一种青春之感,但其面部的神情中仍带有忧愁,那是一种涉世不深,对崭新世界的担忧少女情感。
《昼夜晨暮》 1516年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 圣洛伦佐大教堂
在陵墓的右侧是《暮》,这一件作品被雕刻成了一位带有丰茂胡须的成年男子,深邃的双眼中流露出成年人的平静,这位成年男性斜躺着,身上的肌肉略显无力之感,浑身散发的是一个成熟男性的疲惫,看似平静中的他也在为世俗所担忧,在暮色之后,宁静的思考。
《昼夜晨暮》的雕塑作品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人到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即便他再不情愿,我们也仍然能看出老米对于作品本身的热爱与精益求精。
1562年,已经87岁的米开朗基罗被他的徒弟乔尔乔·瓦萨里邀请到迪亚诺学院,也就是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他成为了学院的名誉院长。
米开朗基罗晚年基本都生活在罗马,于 1564 年 2 月 18 日自己的工作室中去世,终年89岁。
米开朗基罗虽然年少成名,但鲜少有顺利的时候。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所有创作历程都非常坎坷,甚至是不随人愿。在《创世纪》之后他便成为了权贵手中的匠人,人人都欣赏他的才华,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艺术家渴望创作的内心。
也许只有他这样的人物,才能将逆境化为顺境,将一些陵墓陪葬等等作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
纵观米开朗基罗的一生是幸运的,他的才华能够被世人所见,成为了文艺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雨后春笋般的复兴时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他的一生也是很不幸的,因为直来直去的性格却总是不能自由洒脱,永远要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创作。
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必定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直率的男孩,一个肯为艺术献出自己生命的伟大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