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南朝鎏金铜佛像「清代金铜佛造像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1
此像结跏端坐,双手置于脐下结禅定印。头顶饰球状发髻,发髻硕大,眉间白毫。意在表现佛陀不同凡俗的特征。面部上宽下窄,前额高广,双目紧闭,鼻梁扁平,双唇抿起,下巴短突,体现了禅定者的全神贯注,入定思维的神态。
佛身着通肩圆领袈裟,衣纹采取阴红浅刻,两臂衣纹为平行状布排,胸前衣纹呈U形自然下垂,臂部衣纹写实。方坐中空,两侧各有一狮子蹲距,狮子造型古朴粗犷。此尊造像遵循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粉本,同时又有中土传统的审美和表现手法。上海博物馆藏一尊同时期的造像,在工艺、细节刻画、保存状态等方面都远不及此尊。
”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两三百年左右,其传入中国的路线虽有陆路和海路之分,但相当大的比重是循着丝绸之路进入内地的,而十六国的疆域也多分布在丝绸之路上。十六国的首领又多崇信佛教,西域的高僧佛图澄(232—348)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
参阅:
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图版第1图。
2、《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383、384、506页。
图2
此尊脸形长圆,高肉髻,丝绦束发,宽额,大眼横长,呈杏仁状,眼眉低垂,目光略为俯视。鼻翼较为宽厚,鼻梁高挺,嘴角微微含笑,神情宁静温雅。着袒右式天衣,是典型的曹家样。
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施无畏印,下身裹里有腰布,程式化的衣褶应风而飘动。脚登纳珠凉鞋,整体风格受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明显影响,同时又融入了中土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是早期汉传佛像代表之作。完整的十六国佛像极少,可谓凤毛鳞角。可参照的有: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北宋村出土铜佛像,美国旧金山艺术馆藏的一尊十六国造像。
十六国的疆域也多分布在丝路附近和黄河流域。十六国的首领又往往多崇信佛教,西域的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等高僧都曾被后赵的石勒、石虎叔侄和后秦的首领姚兴所迎请,礼遇甚高。当时盛行坐禅,小型铜像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禅定佛坐像,此尊佛像呈站立姿势,极为少见。
参考:
1、《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434页,右上图,日本佐野美术馆藏。
2、彭燕凝,彭仁厚著 《南北朝金铜佛像》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第15页,图3,日本有邻馆旧藏。
图3
此尊铜鎏金释迦牟尼佛,顶饰犍陀罗式涡旋状发型 ,面部颊长丰腴,神态威严肃穆。身着袈裟,袈裟衣纹呈阶梯状分布,既写实又富于装饰性。袈裟胸前衣领上饰有折带纹,与云冈几尊大佛的装饰纹样一致。
跏趺端坐,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放在左膝,手心向内握拳,亲切自然,意蕴无穷,表现了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和超然气势。佛座四足式,造型浑朴稳重。从造像风格和手法上来看,此尊与河北地区的造像风格相类,北魏时的定州、正定、都是当时佛教和造像艺术的繁盛之地。
北魏以佛教为立国之本。在平城(大同)、龙门大肆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宣扬佛教。由于佛有三十二相又无相,作成了自己的模样,就把崇敬皇权与宗教神权融合一体,也通过宣扬佛教,进一步巩固民族融合的大好形势。这就是有影响的宗教的宣传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的原因。
出版: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420页。原为日本私人收藏。
参考:
1、《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415、416、419页。
2、《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42页。
3、林保尧著《佛像大观》 文物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第101页。拉萨市采集,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4、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著《海外遗珍·佛像》1986年9月初版,第6页,哈弗大学福格艺术馆藏。
图4
此尊面颊长圆,眉眼间略带微笑。高肉髻,中刻大螺旋紋及波浪紋。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著雙領垂肩式袈裟,階梯式衣紋自然下垂,衣裙兩端自膝部向兩側外展,翻飛衣裾形成銳角,有御風而行之味。双足赤裸,站立于覆式莲花圆台之上,圆台下方座。造像通体鎏金,身躯呈现以上大下小的圆柱体结构,衣纹紧附形体,形成表现体积为主的新形式。
北魏分裂后,东魏西魏都由鲜卑人统治,但由于汉化程度不同,西魏是北魏汉化政策的延续,东魏则是逆向发展,进一步的鲜卑化,使东西魏的造像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东魏的造像风格有着明显的向北魏早期回归的迹像。逆汉化的政策,也使东魏在社会各方面出现了倒退。
参考:《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5页。日本滨松美术馆藏。
图5
北齐时的造像实可为隋代的先驱,其手法由程式化的线形,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法,其佛身躯渐圆,衣褶仍保持前期遗风。高古的微笑仍然多见,但不似之前的严峻神秘,但其神气则较之前的造像更能使人接受。
三尊像铜质,主尊面相方圆,面带微笑,颔首下视,头靠圆形莲瓣头光,戴莲叶式宝冠,有宝缯自头冠两侧下垂及肩,身穿褒衣博带式大衣,戴长串璎珞至腹前交叉穿过圆形宝环,施无畏,与愿印。背靠巨大舟形背光,上有阴刻火焰纹,跣足站在覆莲式圆台上。
圆台下为榻形方座。圆台两侧各生出一枝忍冬,忍冬上各有胁待菩萨,后饰头光,高髻,面长圆,身披袈裟,均双手合十,赤足立于主尊两侧衍生出的忍冬枝蔓上。此尊造型规整,做工精细,肃穆威严,属于河北地区的典型风格。
其纹饰生动,具有明显的时代艺术特征,而且金水明亮,品相完好,堪称是一件断代的标准器。相似的作品可参考河北省临漳县邺南城西郊窖藏出土的一件铜莲瓣屏成铺观音菩萨三尊立像,主尊的面相衣纹与气质。还有背光形式,均与本尊造像相差无几,可资比较。
参考:
1、《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47、464页。
2、邯郸市文物研究所编《邯郸古代雕塑精粹》,文物出版社,2007年8月,第213页,或图版第20号。
3、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著《海外遗珍·佛像》1986年9月初版第51页,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图6
此造像是表现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离去的一段。洛神为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在中国文学名著经常被画家拿来做为绘画的主题。
此部分原文如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此洛神赋造像中,洛神面像长圆,头戴高冠,右侧的侍者驾辇,辇上华盖与风帆应风而动,华盖上饰有鸾铃。辇前有三条应龙拉着辇车齐头并进。右侧一魔羯鱼跃出水面,为洛神的车辇护驾。辇车下与水面间,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此造像刻划极为生动传神,为南朝造像中的神品。
此造像中洛神乘坐的辇车、驾车的海龙、开敞的车箱、羽翮装饰的车轮挡板、圆顶华盖、九斿之旗等等图像上的特色,与敦煌419窟中所见的西王母(帝释天妃)出巡的造形极似。可能是因为《洛神赋》太过凄美,或者是《洛神赋图》顾恺之的“秀骨清像”的描绘引领时风,且此时志怪小说盛行,人神相恋的故事便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洛神赋〉的故事在这种氛围之下更成为小说家重新诠释的对象。再加上当时的统治阶级对曹植文学成就的高度推崇,使这一题材逐渐被吸收到佛教中来。
图7
飞天头戴高冠,圆脸,面容含笑,神情喜悦,秀雅端庄。溜肩,双手举胸前作吹奏乐器状,身体由膝处向后弯曲,小腿及足部均被天衣掩去,天衣飞舞,并呈现出火焰状,有鲜花花朵散落衣间,有着宗教特有的仪式感。整体刻划精细,颇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点。
总体来看,飘扬夸张的天衣及图案化的莲花形外观是南朝飞天的最大特征,造型飘逸,刻划注重经条的流畅,与顾恺之“秀骨清像”的风格相类。南朝飞天的最早实物资料是成都成佛寺宋元嘉二年经变石刻拓片上的飞天造型。有学者分析,南朝的这类天人像通常与“莲花”及“变化生”同时表现,以此寓意同“莲花生”向“变化生”到“天人”的轮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