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通渭被称为「渭河和渭水是一条河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有通渭当地人跟我说:“通渭起名时搞错了,本来叫’甘谷’,’甘谷’应该叫通渭的。”他认为渭河没有经过通渭,却经过甘谷,而且通渭干旱,本来应该叫“甘谷”的。
我觉得这个说法靠不住,且先不去考证“通渭”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仅就表面来看,就有两个值得辩驳的地方:一是我们给一个孩子起名都那么郑重,更何况给一个地方起名呢?肯定不会那么随意,更不会弄错;二是“甘谷”的“甘”并不是干旱“干”,只是读音相同罢了。
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家有挂字画的好习惯
“通渭”并不是渭河通过的意思,根据现有资料来看,通渭地名含义有多种说法:一是境内小河流通向渭河;二是通向古渭州(今陇西),三是“通古渭寨”(擦珠堡建成后隶属于古渭寨管辖,详见后文)。不管哪种说法,通渭之“通”是通向的意思,而不是通过的意思。
在有“通渭”名之前,此地叫平襄,目前城关区域即叫平襄镇。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杨文广(“杨家将中杨业杨老令公的孙子)于今天的什川镇李家坪附近古城沟旁名叫“擦珠谷”的地方筑一大堡(bǔ),朝廷赐名“通渭堡”(现在的通渭境内堡子众多,号称“千堡之乡”)。这是“通渭”这个名字首次在历史上出现。熙宁五年(1072年),升通渭堡为通渭寨,领者达(后演变为“哲达”)、漆麻(现在什川镇有漆麻村)、本当、扑麻龙、达隆5堡,属熙河路通远军(今陇西)辖。崇宁五年(1106年)升通渭寨为通渭县,属巩州。通渭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通渭堡”位于今天通渭县境内苦水河与常家河之间的什川镇
以上三种关于通渭地名含义的说法,各有一定道理,我们来细分析一下:
一、境内小河流通向渭河。通渭县境内主要的河流为牛谷河,是渭河北岸支流散渡河的中上游,发源于县境西北部牛营大山南麓(马营与黑燕交界处),东南流经黑燕、马营、锦屏、平襄、碧玉等乡镇,折转西南向至襄南镇进入甘谷县,在甘谷县新兴镇汇入渭河。牛谷河支流中有两条比较大,分别是苦水河和常家河,宋朝赐名“通渭堡”的地方--擦珠谷,正就位于苦水河和常家河之间,当时通渭堡城前面天然的护城河古城沟就直通常家河,常家河又汇入苦水河,苦水河再汇入牛谷河(散渡河),散渡河南流至甘谷最终通入了渭河。
牛谷河流经县城区域风光
可是“通向渭水”的解释虽然更占主导,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但与当时命名的实际也许并不符合。有人考证了北宋陕西秦凤路各州(军)以“通”字打头的地名,巩州:通渭寨、通西寨;熙州:通谷堡;洮州:通岷寨;河州:通津堡、通会关;湟州:通湟寨;德顺军:通边寨;怀德军:通远寨、通峡寨;西安州:通安寨、通会堡。这些寨堡绝大部分近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除通渭寨外(假如“通向渭水”说是正确的话),它们无一例外显然均与附近地名有关,而与河水无关。
这么一对比,通渭之“通渭水”的由来就站不住脚了,不符合宋人命名规则。“通渭水”多半是后人望文生义般的巧合而已,但由于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名气很大,“渭河”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在当下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却是今天通渭题中应有之义,所以这一说法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通向古渭州。所谓“古渭州”,便是现在的陇西地方,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朝在今陇西地置渭州,唐至德中(公元757年)陷于吐蕃,宋朝皇祐中始收复其地。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因筑古渭砦(zhài)(通“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改古渭砦为通远军,通渭寨得名后即隶属于通远军管辖,也就是属于古渭州管辖。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称“古渭州”,是因为有与之相应的“新”渭州的存在。在今陇西的古渭州陷于吐蕃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平凉置行渭州。虽然平凉的渭州后来也沦陷于吐蕃,但从唐至宋,平凉此后一直称为渭州,“曰渭州,陇西郡”。也就是说,不但渭州之名送给了平凉,连陇西郡的称呼也一并送给了平凉。
但这种说法也存在异议,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种说法。
美丽的通渭县城
三、通古渭寨。这种说法可能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前面说过,有人考证总结宋人“通”字地名命名规则,“通”应指向另一有意义的地名,而非河流名。由于擦珠堡建成后隶属于古渭寨管辖,朝廷赐名通渭堡理应是“通”此“古渭寨”之义。但为什么通“古渭寨”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呢?
因为古渭寨命名中已经标称宣示过古渭州了(古渭寨上属古渭州),在后来“通渭堡”命名中就没必要再体现古渭州了。而且“通渭”首次出现的身份是“通渭堡”,“堡”的行政级别低于“寨”,所以后来才升级为“通渭寨”,在未升级前,“通渭堡”属古渭寨管辖。作为低一级别的地区,在命名时不越级指向古渭州而指向古渭寨,也是在情理之中。
通渭清凉山顶“黄门廊”建筑
综上所述,“通古渭寨”说可能最接近当时通渭命名的实际;“通渭水”说多半属于望文生义,但却流传最广;“通古渭州”说虽牵强,但也无伤大雅。其实很多地名的由来都不止一种说法,且命名年代越久远,说法越多。不管哪一种说法,背后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和传说,都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一个标签,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地名“单一说”,有更多说法其实更好,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