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简述秦腔的主题思想「秦腔文化」

时间:2023-01-23 19:34:22 来源:萃文坛

大家好,简述秦腔的主题思想「秦腔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摘要:秦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喜欢。秦腔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非常广阔的。在这里,我仅从秦腔的剧本入手,通过探究其剧本的思想性,来为秦腔文化的传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秦腔 秦腔剧本 现阶段秦腔

一、秦腔及流传的地域

秦腔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原指戏曲声腔(大体即梆子一类声腔),大致明后期已形成;清前、中期已活跃于南北许多地区。清后期随着梆子在各地流行风化,‘秦腔’含义已趋窄,主要指活动于西北陕、甘等地的一类梆子①”。又有言道“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②”。秦腔在音乐方面基本保持着梆子声腔激昂慷慨的特征,在其调值方面以#F为主,并且有欢音与苦音之分,唱念主要已西安地区语音为主。在其唱腔方面各地又有所不同,例如兰州地区讲究粗旷,以武戏为主;西安地区讲究唱词的清凉,以文雅戏为主。其唱腔音乐属板腔体,由唱腔、曲牌音乐、打击音乐三部分组成。唱腔的板式主要分为六大板式,依次是慢板、二六板、滚板、尖板、二导板、带板。秦腔在伴奏乐器方面分为文、武场乐队。文场乐队有:板胡(领奏乐器)为主,其他伴奏乐器主要为民乐(包括二胡、扬琴、琵琶、笛子、三弦、古筝等),有时还用西洋乐器(包括大提琴、贝司、电子琴等)。武场乐队有:爆鼓、板鼓为全盘总指挥,总体以鼓为主,下手为铙钹,钩锣、小锣等为伴奏乐器。秦腔演员在表演时讲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角色分为十三门二十八类。十三门包括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四生指老生、须生、武生、小生,六旦指正旦、老旦、闺阁旦、花旦、小旦、泼辣旦,二净指大净、二净。秦腔的演出服装主要以明代服装为主。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二、秦腔剧本及其归类

秦腔所演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材于“杨家将”、“说岳”等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范紫东、李桐轩、李约祉等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滴血》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白蛇传》、《法门寺》、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下面我们就以一些传统的剧目为依据,来对秦腔剧本进行归类、探索,从而进一步发现秦腔剧本独特的思想性。

(一)、历史剧

历史剧是秦腔的重头戏,也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剧目。这些剧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展示忠孝报国。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剧本大多展现忠奸斗争问题。忠臣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对象,人们敬爱他们;奸臣是老百姓所唾骂的对象,人们憎恶他们。有人说过这样几句话,可谓把老百姓的这种情绪写得活灵活现:“……看完回家,则大说而特说,谁忠谁奸,谁孝谁逆,说者滔滔不穷,听者兴奋不倦,遇不解气时,则跺足捶胸,大骂奸逆不止,恨不得立即抓来,食其肉而寝其皮,才能称意。”剧本的剧情从总体上讲基本上是这样的,忠臣在刚一开始受到奸臣的迫害,有的甚至是家破人亡。所以,当观众看戏时,普遍会有这样一种心理状况:对忠臣受到迫害,人们既同情又怜悯;对奸臣可是恨之入骨,恨不得上台暴打一顿。到了剧情发展到最后,忠臣的后代或者其他人终于为忠臣得到了平反,使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得到帝王应有的封赏,家庭离散之人也得到重逢。整个剧本其实是一种大团圆的结局。我们就以《下河东》与《金沙滩》这两个剧本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下河东》写的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河东白龙谋反,赵匡胤御驾亲征,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兄妹为先锋。奸贼欧阳芳阵前密信勾结白龙黑夜偷营,并私斩呼延寿廷,夺走太祖印玺,夺权篡位。赵匡胤河东巡营,呼延凤英寻兄,被赵匡胤龙棍误伤致死。呼妻与子呼延赞摒弃前嫌于河东护驾,共诛欧阳芳平息叛乱。接着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出戏的妙处何在?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唱词,它是呼妻的一段唱词,“此番兵下河东去,为娘还有嘱托言。父仇牢牢记心坎,国仇更比家仇艰。白龙他把河东占,可怜百姓处倒悬。国仇家恨两重担,报仇莫忘把民安。”这句话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表达了一个妇道人家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视,表现出了她非凡的气节。在后场呼延赞误以为父亲的死与赵匡胤有关,他要杀掉赵匡胤时,母亲的这句话使他明白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从而与赵匡胤走到了一起,共同对付敌人,并最终消灭了反叛者。呼延赞的这种大义凛然的思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国亡则家亡”。所以即使是多么深的仇恨,但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他们又都会走到一块。“兄弟阋于墙外御欺侮”讲得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在古代,北方胡人的骑兵,可以说是一支了不起的劲旅,但是中原人民照样能够打败他们,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只要有人号召起来去反抗,人们就会形成一种“坚守长城”的团结精神,来共同对付敌人。这种精神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扎了根的,戏剧只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在舞台上再次将这种精神加以表现罢了。

我们再来看剧本——《金沙滩》。《金沙滩》这个剧本所写的时间也是在宋朝。这个剧本有这样几个关注点需要我们来探索一下。一是杨继业对宋王的忠;一是杨家八子对大宋的忠以及对父亲的孝。剧本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宋王前去五台山还愿,北国天庆王约其到幽州玩景,奸贼潘仁美竭力怂恿,大将杨继业谏阻不听,反而被囚五台山。不料宋王幽州被围,多亏杨家父子退了敌兵解了城围。接着北国有约宋王金沙滩赴宴,杨大郎替宋王前去,当时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杨老将军的八个儿子只回来了三个。可以说杨家父子为保宋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是后来杨五郎执意要出家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杨继业及其儿子的忠心。当大宋皇帝将他们父子囚禁于五台山之时,宋王命呼延赞前去五台山监斩杨家父子,呼延赞到后,跟杨老将军有这样一段对话:“呼延赞(以下简称‘呼’):‘为弟临行之时,八王留你活命一月。眼看限期已到。以为兄之见,宋王不仁,你父子就在此地插旗造反,自种自吃,落得安康,岂不是好!’杨继业(以下简称‘杨’):‘贤弟之言差矣!你可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先问你:君叫臣死——’呼:‘臣若不死,’杨:‘乃为不忠。父叫子亡——’呼:‘子若不亡,’杨:‘乃为不孝。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你令我插旗造反,兄这骂名岂不留于后世?’”杨继业的这种思想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心声。“精忠报国”这四个字用在他们的身上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这些忠臣义士历代受到人们的拥戴,他们成了人们的楷模,是众人学习的榜样。相反,那些奸臣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唾骂。像《金沙滩》中的潘仁美,《岳飞传》中的秦桧。接着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杨家八子的忠与孝。当杨继业选子替宋王金沙滩赴宴时,杨大郎挺身而出,杨大郎明白,这次去凶多吉少,但父命难违,况且杨家世世代代都是忠良。他怎么能够贪生怕死呢?这种英雄的气节,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也许只有杨家父子这样肝胆相照的忠臣义士才能做得到,他们的这种不怕牺牲的气慨可以说是“万古长青”。这可能就是这出戏能够传唱到现在,而且人们都很爱看的缘故吧!

通过这两个剧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剧从总体上呈现出的特色是: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甚至要不惜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忠臣、孝子是褒扬的对象,也是后世学习的榜样;对那些损害国家利益、买主求荣的奸臣、小人是人们唾弃的对象。这也是这些戏剧的教育意义之所在。如果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些剧目的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忠奸斗争。做人要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这样才能名垂青史,得到后世的敬仰!当然,正因为这些剧目所写了这样的内容,所以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很爱看这些戏。这也是这些剧本的编写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他们明白人们喜欢看这样的戏剧。

(二)、公案戏

这类剧目在秦腔中也占有相当大比重,主要以“包公戏”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的剧目。这类剧目主要表现诸如包公之类的做官者的刚正不阿,为民伸冤,使得危害老百姓的恶人得到惩处,人们终于得到自由的故事。读这些剧本,我们会感觉到有一股浩然正气跃然纸上。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这类剧目的共同主题。另外,在剧本中也展现了法与情的矛盾冲突问题,但到最后,往往是“法不容情”。在铁证如山,国家的法度面前,任何人都要为其不良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类戏也是老百姓所爱看的,因为在戏里有他们爱看的清官,这些清官除暴安民、扶持弱小,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接着我们仍以一些传统剧目来具体探讨这类戏剧的一些特点。

《铡美案》可以说是一出家喻户晓的剧目。该剧在美与丑、善与恶的激烈矛盾中,表现了包公不被威逼利诱,惩恶除暴的刚正气概。在该剧中也展示出了法与情的矛盾冲突,这主要表现在皇姑、太后、公主为驸马求情,但包公最终还是铡掉了陈世美。在法律面前,是不允许给任何人留情面的。该戏高亢悲壮、慷慨激昂、气势博大,充满了西北粗犷浓郁的地域风韵。

剧情基本如下: 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其家乡连年荒旱,父母去世,前妻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丞相王延龄怜之,试图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间弹唱以助破镜重圆,不成。王延龄授秦香莲纸扇,暗示其到开封府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韩终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依法铡美。

这场戏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整场戏的唱词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正是这出戏的妙处所在。只有通过这样的唱词,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包公的铁面无私与刚正不阿,更能体会到法的威严所在。下面我摘录了其中的一小段,让我们来具体体会一下:

公主:岚屏公主用目睁 我面前跪倒包爱卿 开封府内忙放赦 爱卿莫跪将身平
包: 扣一头谢恩情 谢过公主把臣容 问公主不在木墀宫 驾临臣府因甚情
公: 驸马清早过你府 却怎么不见转回宫 包: 为臣未见御驸马 有一个犯官受法刑
公: 犯罪官儿是那个 包爱卿讲来为臣听 包: 犯罪之人陈世美 秦香莲本是原告名
公: 她告驸马因何故 从头至尾说分明
包: 欺公主瞒圣上 后婚男子招东床 生身父母不敬仰 要杀发妻害儿郎
公: (原)可恼驸马太不良 后婚男子招东床 我有心不救御驸马 国王家女儿守空房
我有心搭救御驸马 金枝玉叶落偏房 罢罢罢先救驸马命 然后和他论短长
既然有人把他告 喧来了原告问端详
包: (带)公主问我要原告 这案官司有了明 忙把香莲一声叫 相爷把话说根苗
大堂口落下五彩轿 内坐公主女花娇 走上前去实言告 把你的冤屈诉一遭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我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整个剧本可以说都是以这种气势写下来的,所以读这个剧本,会给人在心里产生一种有一股什么力量在掌控着你,使你不得不一口气读完整个剧本,这就如同电脑黑客控制了你的电脑,我们也好像有一个无形的东西控制了我们,使我们不得不一口气读完它。剧本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妙不可言的。它将包公那种不怕艰难险阻,为民请愿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所以我们不但要看戏,更要读一些好的剧本,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铡美案》这个剧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些除“包公戏”以外的公案戏。《游龟山》就是这类戏中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这个故事发生在明嘉庆年间,江夏县渔民胡彦及其女偶网得一娃娃鱼。两湖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游龟山时,恰遇胡彦卖鱼,卢世宽强买而不付钱,还将胡彦毒打一顿。江夏县令田云山之子田玉川,激于义愤,打死卢世宽后外逃。胡彦回船身死。田玉川逃到江边,胡凤莲问明情由,救他上船,在舟中偕定白头之约,玉川拿出家传宝物“蝴蝶杯”赠凤莲为婚约信物,遂即渡江逃奔天涯。凤莲则拿蝴蝶杯至江夏县衙认亲。卢林为子报仇,约定布按三司会审,拟将田云山问成死罪,恰巧凤莲闯入公堂,以父冤辩服三司,卢林词穷,乃限田云山缉子归案。剧情大体上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本的深刻内涵。这场戏与包公戏最大的不同处在于,断案者并非铁面无私,而是官官相卫,布按三司也惧怕两湖总督卢林,但是在胡凤莲的机智与勇敢下,他们理屈词穷,不得不给出了一个公正的判别。我们还是来看一段胡凤莲的唱词,“帅府官高势力重,国法律条看的轻。众位大人把眼瞪,官官相卫太不公。喝民之血如饮水,吃民之肉如吃羹。百姓有冤不敢问,胆小害怕为何情?来来来杀了我的命,免得与父把冤鸣。”的确,毕竟像包公那样的清官实在是太少了,能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官就更少了。所以《游龟山》更加切近现实生活,而且这出戏最后官司能打赢,完全靠了胡凤莲的机智与勇敢。她独创帅府,是冒着必死的念头去的。对我们平常人来说,谁不怕死呢?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又只有一次,那么谁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胡凤莲作为古代的一名普通女性,要跨出这一步,看来的确是十分的不容易的。但是现实不得不让她这么做,她可以说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这样的一步。“官将民逼上了绝路”,这在这场戏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我们不能说胡凤莲是英雄,因为是现实逼迫她不得不这样做。那么,这就更加衬托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观众对胡凤莲的遭遇有了更大的同情心,人们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就让这场戏具有了浓厚的现实意义。所以观众看这场戏的时候,不但同情胡凤莲,更多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时的社会怎么会是这样?”

可见,公案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惩恶扬善,让那些损害人们利益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不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地方豪强,只要犯法,总会受到惩处,虽然老百姓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通过这些戏,更加折射出了人们那种希望过一种安定的生活,不愿受到恶势力侵扰的愿望。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在古代,可能清官太少,人们的好多冤屈是无法申诉的,他们只好将这种愿望寄托在了戏剧中的清官身上,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

(三)、家庭伦理剧

这类剧目主要展现父母对于儿女的教育、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以及婆媳关系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剧本我列举了三个:《三娘教子》、《庵堂认母》、《杀狗劝妻》。

《三娘教子》主要通过三娘——王春娥,将一个贪玩、不好学的孩子,经过她的一番教育,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开始刻苦读书,用心学习。所以,这场戏也是人们所喜欢看的秦腔剧目之一。人们喜欢那个淘气、不懂事的孩子,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剧本,在学习诸如王春娥等一些剧中人物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来品味一段王春娥感人肺腑的唱词,“薛保一旁拿言谏,春娥低头心自参。我有心不把儿来管,邻居们骂我多不贤。罢罢罢念起薛郎面,再把冤家教训一番。端一把椅儿坐机前,不孝的蠢子听娘言:娘为儿织布和纺线,一两线能值人几文钱。儿只顾玩耍把线揪断,短了分量少工钱。未行工先把儿来看,但啼哭软饼在面前。你将娘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湿,将儿抱怀娘暖干。娘为儿一夜五更未曾眠,抱儿在廊下把月观。三九天冻得我娘啪啊啪,啪啦啦的战,你奴才见月拍手你心喜欢。忽听得邻居用午膳,娘位的早膳还未餐。饿得娘不住的眼前花儿转,娘放活不做缓半天。又恐我儿回家转,没吃的和娘要纠缠。无奈了又向邻居借米面,娘为此事做了难。自古说低借要高还,常言道再借却不难。娘只顾借来没顾还,邻居们把娘瞎眼观。越思越想心悔烂,一口恶气上下翻。手执家法往下打,手执家法未曾打,薛保上前忙阻拦。老哥哥他有主仆义,难道我无有母子情?上前搀起人两个,机房教子我育儿男。”这段唱腔将一位母亲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母亲对于儿子的爱是无私的,那么作为儿子拿什么报答呢?母爱是伟大的,当我们小的时候,那时可能还不太懂事,还不能完全理解母爱,当我们渐渐地长大,我们还要让母亲继续揪心吗?那时,我们能对得起小时候曾经“你将娘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湿,将儿抱怀娘暖干” 的含辛茹苦的母亲吗?古代曾经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在牢房受冤屈的儿子免受刑具的拷打,竟然用刀割破自己的胳膊,做了一件血衣。这位母亲、三娘以及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何等的伟大啊!作为子女,我们只有一片感恩的心是不够的。这正是《三娘教子》这场戏的成功之处,它让人们在明白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作为子女,可能有一部分人是不明白的,那么当看完这场戏时,可能对他们的感触是非常深的。

再来看《庵堂认母》这场戏。这个剧本给我们展示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孝与爱。它与《劈山救母》在剧情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剧情是这样的:法华庵尼姑王志贞,16年前与秀才申贵升相爱。不幸,申秀才得病身亡。志贞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徐元宰。16年后,元宰中了解元。一天,他偶然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是个尼姑,名叫志贞。他决定走遍天涯,寻访母亲。元宰去过很多尼姑庵,均无母亲下落。这一天,他来到法华庵,志贞尼姑接见了他。志贞见元宰面貌很像当年的申秀才,大为吃惊。元宰见她法号与母亲同名,也十分惊讶。元宰试探志贞的身世,知道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亲。元宰假称上香观音大士,祈祷保佑他访得生母,并说出自己的生母也是一个尼姑。经数次交谈,元宰完全说出自己的身世。志贞知道元宰就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非常激动。因尼姑庵中规戒森严,若认了儿子,不但自己无容身之地,更会断送儿子的前程,因此迟迟不敢相认。志贞跑回住房,对着申秀才的遗像痛哭。元宰冲进房中,看见父亲遗像,掏出血书,跪在志贞面前恳求相认。母亲的慈爱,冲破了一切清规戒律,志贞抱住儿子,含泪相认,母子终于团圆。

通过以上两个剧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来概括这类剧本的主题,那就是——母子情深。

最后来看一下展示婆媳关系的戏,我们通过《杀狗劝妻》这个剧本来具体探讨一下。这场戏的人物很简单,全场只有三个人,即曹庄、焦氏、曹母。剧情也很简单。打柴为生的曹庄,娶妻焦氏,焦氏在丈夫外出打柴之时,不给婆婆饭吃,而且竟然在婆婆身上用手掐。曹庄知道后,他没有打骂媳妇,而是将家里的一条狗杀了。曹庄是在杀狗以儆妻,以此来吓唬妻子,从而使妻子再也不敢对婆婆无理了,进而家庭得到了和睦。这是这场戏的基本剧情,从总体上看,整个台词比较诙谐幽默,看这场戏,给人一种欢快娱乐的感觉,虽然刚开始我们会对焦氏的行为感到懊恼。但整部戏从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家庭和睦、共享天伦之乐的愉悦情调。请看下面的唱词:“焦氏:‘犯在我的手里,我把你不咋一吓吓。犯在我的手里,我可能把你怎么样!我与娘做饭呀,你去买菜去!’曹庄:‘什么时候买菜去,我晓得。(欲出门,摸腰,复回)无钱!’焦氏:‘来了么,无钱就敢打婆娘吗!’曹庄:‘没钱连婆娘都打不成咧。’焦氏:‘你打,你打。你的婆娘你不打,他谁敢打。你没钱,这里可有人有钱哩!’曹庄::‘莫非你还有钱?’焦氏:‘不才有两个。’”全剧的唱词跟这些一样,及其平民化、通俗化,跟人们的家庭生活切得非常紧密,仿佛就是一个家庭在舞台上表演,人们看这场戏,仿佛有一种在自己家的感觉,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美是我们用文字难以将其表达清楚的,我们只有看了整个戏或者读一下整部剧本,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的。

总之,不管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培养,还是儿女对于父母的孝道,教育人、让观众从中得到一番大道理是这类戏的宗旨。通过观看这类戏,它可以引导人们往好的方向发展,改掉一些不好的行为,更让人们明白不能去干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

(四)、爱情戏

几乎在秦腔的每一个剧本里,都会穿插一些男女长相守,私定终身的折子戏。“七情六欲,人之常情。”当然,古人对于爱情的描写,没有今人那样浪漫,但却令人回味久矣!这也正是这些剧本能够流传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就以折子戏《华亭相会》来具体谈谈这个话题。

《华亭相会》这场戏我们用“三美”来概括其台词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即:唱词编的美、唱板组合美、道白韵白美。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一下。

1、 唱词编的美:这折戏以唱为主,除了中间男主角有一大段道白之外,可以说是一唱到底,全折戏共有唱词一百八十多句。唱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上下句大都不是同一辙韵。例如前十句唱词:

“前边儿走的高文举,
后边儿紧随张梅英。
高文举偷眼把她看,
张梅英后边观貌容。
观丫环好像梅英姐,
观状元好像高学生。
这才是柳叶弯眉杏子眼,
连自己的人儿也认不清。
高文举打坐花亭上,
张梅英提衣跪流平。
五个上句的最后一字依次是:举、看、姐、眼、上,下句依次是英、容、生、清、平。上句与下句不是同韵,但全是仄声。正因为如此,所以虽不是同韵,但唱起来却非常上口。其它的唱段虽然是韵律多变,但同样唱起来朗朗中听。同时唱词虽说以叙事为主,但不乏有抒情之句,如从“高文举读书一更天”一真说到五更,就是最好的抒发夫妻相依相爱之情的唱词。从而这折戏一直到今天,人们都十分喜欢它,这就充分说明了唱词编得好。

2、唱板组合美:在本折戏中,充分展示了秦腔音乐板式的丰富多彩。依据场景及人物的情感变化,采用不同的板路,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苦、欢音调,不同的起板和落板,不同的板式相互衔接,这一切都比较完美,板式从头到尾依次是:第一段为一人一句旁唱(背唱)的苦音慢板转二六板,以“张梅英提衣跪流平”齐板落板,并作为道白的前提;第二段为紧二六起板,以第三句“奴家住涿州在范阳”二六扎板“扎掉”,便于静场道白;从第四句又是苦音慢板,转为二六板后,中间有两处落二六歇板,最后以“我咬他一口问一声”为二六留板结束;第三段男声唱“听罢言来问罢信”为苦音二导板起板,转二六板,中间有一句落歇板,最后以二六留板结束;第四段从“下跪的状元是那个”为苦音二六板,是二人问答式的对唱,每人唱一个上下句,或几句,中间有几次二六留板结束,并即时叫板并起板,最后仍是二六留板结束;最后一段“恩姐不必两泪汪”是欢音带板起板并转紧垛板,最后以代板荒板结束,即“姐弟夫妻把计定”先扎住,“包相爷堂上把冤鸣”。这些完美相互组合衔接的板式,给人们以明显的节奏快慢感,抑扬顿挫感,喜怒哀乐感等美的感受。

3、道白韵白美:戏曲的四大功是“唱、念、做、打”。常言说“千斤念白四两唱”,说明道白的重要性。
《花亭相会》这折戏虽然以唱功为主,但还是各有一段十分精彩的道白和念白,特别是“昔日梁王好贤,子贡先生好善,君臣二人约在都岗寺院饮酒玩棋。饮酒玩棋中间,忽然长随一小官禀道:‘言说是子贡先生的乡里求见。’子贡先生听得其言,低头不语,闷闷不乐。梁王问道,‘言说是卿呀!啊哈卿呀!你和寡人一处饮宴,因为何事,低头不语,闷闷不乐。’子贡先生言道:‘臣和我主一处饮宴,忽然长随一小官禀道,言说是臣的乡里求见,臣有心迎见我那乡里,臣我有慢君之罪,臣有心不去迎见我那乡里,诚恐慢待了我那乡里,因而低头不语,闷闷不乐。’梁王乃是大贤,急忙放赦。君臣二人手拖手,肩靠肩,在都岗寺院,游走了数回,不见子贡先生的乡里,梁王问道,‘言说是卿呀!啊哈卿呀!怎不见你的乡里。’子贡先生言道,‘要问臣的乡里,我主你往大佛殿下瞧,穿亵衣,戴小帽,那就是臣的乡里。’梁王将子贡先生乡里看了一遍,观见衣不遮体,貌不雅人,仰面朝天,合掌大笑,笑得子贡先生满脸通红,抓笔在手留诗一联,上写:‘美不美,泉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香花不离底生草,乡里见了乡里亲,官去衙门在,水流石头存,离家三五载,焉有不亲人。’住城住乡,乡里与我缓缓的讲来。 ”
最后的下场的念白诗

(高念):
高文举上京求官,
(张念):
张梅英多受磨难,
(高念):
幸喜姐弟重相见,
(张念):

兄弟呀!
玉兰扇坠万古流传。
(高念)

哎呀好!
好一个玉兰扇坠万古流传。
姐姐下面请!

虽说是一人一句,但也是以精彩的念白结束了全折戏。

另外,《大登殿》也是传唱很久的爱情剧。这场戏主要可贵处就是突出了王宝钏对夫妻之情的忠贞不渝。不过有的人对于王宝钏十八载的苦苦相等的爱情观另有看法,他们认为虽然王宝钏对薛平贵恪守妇道,但薛平贵在外地还是娶了老婆,那么王宝钏的等待究竟值还是不值呢?况且十八载重逢之时,她迎来的是薛平贵的戏妻作法,有唱词为证:“薛平贵 (白) 哎呀且住!想我平贵,离家一十八载,今日夫妻相会,并不相认。这……
(薛平贵想。)
薛平贵 (白) 我自有道理。
(西皮快板) 洞宾曾把牡丹戏,
庄子先生三戏妻。
秋胡戏过罗氏女,
薛平贵调戏我自己妻。
弓插袋内 ”
当然,我所探讨是剧本本身的思想性,其他的就不做过多的研究了。

通过以上的总结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描写爱情的秦腔戏,无论从唱腔还是到唱词,都是非常美的。但唯一美中不足之处是,在剧本的描写的过程中,男权思想表现得相当突出,这也不能怪编剧者,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男权思想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编剧者来说,难免会受到这种思想的熏陶。所以在那个时代能写出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

(五)其他种类的秦腔剧本

这里我想主要探讨一下表现朋友之间真诚友谊的剧目以及建国以后改编、整理的戏剧。

首先我们来说表现友情的戏。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说过一句在今天看来颇不能让人接受的一句话,他说:“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接?”这在今天看来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反映出在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友情的重视。这在秦腔剧目也有所展示。具体代表剧目要数《周仁回府》了。周仁为了不背弃朋友的嘱托,竟然牺牲了自己的妻子,这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的话,周仁就是一个“疯子”。大体剧情如下:明时,严嵩专权,朝臣杜鸾遭诬陷下狱,严之干子严年,垂涎杜文学之妻,遂将杜文学流放岭南。文学临行,将妻子跪托义弟周仁。文学门客奉承东告密,严年将周仁骗去,赐以官职,令献其嫂,并告知周若能献其嫂可救兄不死。周仁以己妻伪装嫂嫂献于严年,周妻行刺严年未遂,自刎身亡。周携嫂夜逃,后杜文学冤明荣归,误以为周仁将嫂嫂献于贼人,初见周仁痛打一顿,周满腹委屈哭奔妻坟茔诉冤。后杜见己妻,说明原委,始知真相,夫妇一同前往周妻坟前祭奠周妻亡灵。剧情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其中的《哭墓》一折戏,我觉得是最精彩的。一般演员唱到这里时都会真哭的。他们确实是被剧情中周仁这样的义士所感动。他们已经时不时的感觉到了自己好像就是周仁,周仁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这是扮演过周仁这个角色演员的普遍感受。一部好的剧目,我们明明知道剧情是虚构的,但是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剧情中的人物发展过程产生悲欢喜怒。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种力量是难以想象的。这可能就是历来统治阶层都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熏陶的缘故吧!

接着我们再来说建国后改编、整理的一些剧目。我自己认为,这些剧本的改编、整理,确实牺牲了不少秦腔艺术前辈的心血。整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存,但是改编,我觉得有些还是不可取的为妙。因为秦腔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古人创造的文化是“糟粕”,但是改动之后,往往打上了我们现代人的烙印。还有那是艺术的东西,况且在古代,我们让剧本符合一种唯物论的观点,那简直是不太切合现实,再者可能将会脱离掉很多的观众群体,因为太高升的东西老百姓是看不懂的。例如剧本《法门寺》,改编后的剧本是符合了一定的逻辑发展规律,但是看后总是觉得不太舒服。在《法门寺》剧本前面,改动者姜炳泰有一段很长的文字说明,他将剧本里面每一处改动的地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种改动,对于剧情的发展,故事的完整性,都是很好的。但是缺少了一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像有人说过你吃牛肉面,那还是要在兰州吃得好。那么我们品尝文化大餐,还是要原汁原味得好。比如改动者认为,剧中人物宋巧姣与孙玉姣一同嫁给了世袭指挥傅朋就是封建的糟粕,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毕竟这在封建社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难道现代人演古代的帝王电视剧的时候,就要将所有的帝王改成娶了一个老婆才能演剧吗?所以我觉得这种改动是大可不必的。

因此,对于秦腔剧本,整理是必要的,改编是大可不必的。我看过一本建国后整理的剧本《三滴血》。整理后的剧本维护了范紫东先生创作的原貌。这并没有给我留下一种不合逻辑的感觉,对于晋信书这种糊涂的县令,我们会产生一种既同情又憎恨的感觉,难道我们要将这个人物一棒子打死,只能产生厌恶之情吗?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些都有利于秦腔的发展,尤其是对秦腔剧本的整理,这是一件我们要长期做下去的事情,而且要鼓励好多人来做这件事。

三、现阶段秦腔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秦腔虽然受到了众多文化、媒体的冲击,但是它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氛围。尤其在农村,很多人还是很爱看秦腔演出的,可以用“百看不厌”这个词语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然在农村秦腔能够流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敬神思想,他们每年为了酬神,就必须要演戏,这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谁也改变不了。这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神庙文化吧,这里就不再详加说明了。

如果说秦腔在农村带有一种敬神观念在里面的话,那么在现代大都市里,它可是纯粹为了娱乐、为了休闲。也许,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热爱秦腔的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戏迷。他们对秦腔有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喜爱,就如同现在社会上的追星族一样,不过他们可是长期喜欢着秦腔艺术,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喜欢着秦腔。前不久,我有幸拜访了一些茶园里的戏剧演员,其中有一位打鼓的很是让我感到惊讶,他原来是部队里的高级指挥官,只因在一次意外中腿部受伤,于是便来到茶园里打鼓。我问他:“你们部队里不是有专门的艺术团,我想应该比这好看吧!”没想到他说道:“那个东西我看不来,我就喜欢这个秦腔。”更有出奇的事是,当这些观众看到高兴时,他们会给演员好多的钱。当然,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足以可以说明他们对于戏剧的喜爱程度。

在夏天,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在公园或者河畔,都有一些秦腔爱好者在那里自发组织起来,在那里表演戏。他们当中有的看起来年龄非常大,走步的时候脚步都有点不稳,但是他们仍在那里表演,这也可以说是老年艺术团了!于是便吸引了不少的行人,人们会不由的发出阵阵的赞叹声:“这么老了,没想到嗓音还是这么好!”

有时,在一座城市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会举行一些秦腔方面的比赛。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赛,只要你有敢上台“吼”一声秦腔的勇气。

总之,秦腔的声音传遍了祖国(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在祖国大西北的这片土地上,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听见秦腔的腔调回响在你的耳边。可以说,在祖国大西北的这片热土上,一直回荡着这股熟悉的旋律。只要是从西北走出去的华夏儿女,虽然不会唱秦腔,但绝对熟悉那秦腔的旋律。因此,我们要打破那种认为喜欢秦腔就是与时代落伍了的观念,认为秦腔这种艺术已经过时了的偏见。秦腔能够流传上百年,自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基础,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它也有其独到的群众基础,人们喜爱秦腔,有时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因为秦腔属于文化精神方面的要求,这种东西一旦在人的心里扎了根,是很难改变的。况且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秦腔艺术,是非常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好好的发扬它,绝对不能遗弃它。

现在,我们已经发现秦腔有一些传统剧目遗失很严重。而且有些剧目经过好几次的改编,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风貌,而且好多剧目在唱词方面出入很大,往往一个剧团与一个剧团,一个演员与一个演员在唱词方面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使秦腔很难有统一的体系,虽然它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民间艺人,但是要将其壮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还需要一些专门人员将其统编、整理,使之有一个统一的体系。这样,才会使秦腔能够不断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壮大。当然,我们也应当借助媒体等对外进行宣传,介绍我们的秦腔艺术。这样长期下去,绝对会有很多的人了解秦腔,并且喜欢秦腔。

秦腔的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我们肯做出努力,秦腔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秦腔主要是好多人还不了解它,而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这种艺术。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后为这种艺术做出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向不了解秦腔的人多介绍一下这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是秦腔是一种声乐艺术,所以我们要在演唱方面多下功夫,使人们在唱腔方面真正地喜欢这门艺术。这也是我选择“秦腔”作为我的论文题目的原因,我想通过我的微薄之力,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秦腔,做一些我自己的贡献,使秦腔艺术之花更放光彩!

注释

①节选自《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1日

② 节选自《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 出版时间:1983年

参考文献

(1)剧本《下河东》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2)剧本《金沙滩》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3)剧本《游龟山》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4)剧本《法门寺》 陕西人民出版社 姜炳泰改编 1980年6月第1版

(5)剧本《三滴血》 东风文艺出版社 范紫东原著 陕西省戏曲演出团剧目组整理

1959年10月第1版·1962年12月第4次印刷

(6)剧本《杀狗劝妻》 陕西人民出版社 西安易俗社宋尚华演出本 1982年6月第1版 1982年4月第1次印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