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新买小提琴如何调音「小提琴调试」

时间:2023-01-25 15:25:19 来源:博阳提琴

大家好,新买小提琴如何调音「小提琴调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你新购买了一把小提琴,如果你对刚到手的小提琴从外观到内质还算比较满意(外观是直接的感受,包括形状、颜色、尺寸、配件等;内质则是对材料的鉴定,包括面板与背板的年龄、产地、密度、硬度、弹性、音频以及干燥程度等。这些可以通过木材的年轮数量、纹理状态、光泽亮度、轻重分量、触摸感觉、敲击响度特别是音频测定来初步判断),那么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对小提琴调试和开音培养了。

因为任何刚刚出厂的新琴,即使经过调试,也未必已经达到最佳的状态;即使暂时声音不错,也未必已经具备了最理想的表现力与穿透力。对一件乐器的调试与培养,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各有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件乐器,观察和判断的角度、鉴赏和品评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所以与其靠外在的灌输,不如靠自己的悟性和功力。我们崇拜大师,有大师级的人物在身边关照指点提携和帮助,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在每一件事情上,时时处处永远和完全地依赖大师。

在实践中慢慢消化科学理论,慢慢积累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在主观上不断满足自己对声音的艺术追求,在客观上逐渐完善小提琴的振动性能与声音质量。

新琴的调试,好比硬件的合理配置;新琴的培养,好比软件的编写创造,应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任何缺乏耐心操之过急都于事无补“欲速而不达”。我个人从来不相信这样耸人听闻的神话:一位音乐大师把新琴拿去拉了几天,就宣告已经开音完毕。

不可否认艺术功力的深厚精湛、演奏技术的娴熟高超,可以加快开音的速度,但新琴的调试与培养是一项别人无法取代的事必躬亲的工作,而且与信念的坚定、底蕴的深厚、时间的密集、毅力的恒久、方法的恰当成正比的。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不仅证明了长期不懈努力的可贵,更能体现了方向始终如一的重要。

如前所说,配件调试与音色培养虽然是两回事,但二者却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交替、螺旋状循环上升的。配件调试得好,可能是使声音培养有效率达到最佳点的前提保证;

声音培养得好,可能是对配件调试合理性的充分验证,甚至是对整个琴体价值的提升。对于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不是所有的提琴部件都能人工调试;

但通过绝非一蹴而就的长期实践,对所有的部件都可以进行培养,谁都有可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水到渠成不经意间到了巅峰。

新琴调试的内容

包括琴弦张力的调整(通过改变琴弦的总长度和有效长度来调整其拉力和声音色彩)、琴码体积的调整(通过改变琴码的高度、厚度、宽度、码脚、孔眼和肾尖的大小来调整其扭动传导及自身振动的频率,消声器与弱音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制成的)、音柱的体积和位置调整(也就是通过改变音柱的长度、直径及其位置,来调整支撑琴板的部位和顶力,进而对声音传导的均衡性和空气共鸣区的划分进行合理分配)。

至于弦枕的高度(解决琴弦到指板的距离)、琴弦的宽度(解决弦与弦的平面距离)、尾绳的长度调整,都属于与上述内容相连带的辅助性调整。


新琴的培养,就是对声音的调整,所以又叫做开音,也就是对现有声音某些缺陷的补救完善,对潜在发音能力的开发挖掘。

开音的主要内容

包括音量的增大(发掘并强化琴体充分振动的功能以解决声音微弱疲软现象)、音质的提升(发掘并强化琴体有序振动功能以解决声音不纯凈不结实并带有杂音噪音怪音狼音现象)、音效的完善(发掘并强化琴体的和谐振动功能以解决四条弦发音不均衡不扎实不轻松不灵敏现象)、音色的丰富(发掘并强化琴体适应各种模式振动的高级功能以解决各种音区声音风格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例如E弦上声音不是明亮清脆,A弦上的声音不是柔美绵长,D弦上的声音不是温暖饱满,G弦上的声音不是壮阔雄浑)。


总而言之,是要全面提升小提琴的艺术表现力和传远穿透力,及早达到让自己满意听众也满意的目标——“共振”。

一件物体发生振动时,一切与其相关联的物体也都发生了频率、速度、振幅相类似的同步振动,这种物理现象称之为“共振”。具体说到小提琴,

由于琴弦的振动,带动琴身上所有部件包括琴箱里面的空气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复合起来成为一体并传播开来,才是属于小提琴的最佳音色。

说到底,追求“共振”是小提琴的调试与培养的主攻方向。那么“应力”就是实现共振的拦路虎。

什么是应力呢?

应力就是在提琴制作时所必然形成的结构拉力,严重影响木材振动速度与声音传导的时效性,甚至发出不属于正常振动的怪音。我们知道,小提琴由六十多块木材组成,为了将它们连成一体只好用动物胶粘合,为了严密牢固不惜借助机械力量强行挤压,那么多数量的木材极不情愿地被人工扭曲贴在一起,它们能感到舒适自然和神经放松么?不彻底打破“内部应力”这个顽固堡垒,所谓声音培养无异于一句空话。新琴开音的意义,就是通过局部振动推进整体振动以根除内部应力,才能谈及声音潜能的开发与利用。


小提琴是木制乐器,主要靠木材振动发声,与皮制乐器(准确地说是主要靠动物皮膜振动发声)相比,各自具有声音变化的规律。例如民乐中的二胡,其蟒皮的构成成分是动物性蛋白纤维,振动发声是由清脆干硬到厚重柔软,由紧密结实到松弛舒张。

虽然皮膜的弹性张力的周期也很漫长,但随着张力的逐渐衰减,总有一天弹性会消失殆尽;而小提琴则恰恰相反。

与蟒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面板,其结构成分的木材纤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风干与氧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木材纤维会越来越紧缩,弹性增强振动速度加快,所以才有传世的小提琴而极少有传世的二胡。

就声音变化规律讲,小提琴一般是从开始音量的沈闷微弱,逐渐变得结实宏亮;从开始音质的嘈杂浑浊,逐渐变得清澈纯凈;从开始音效的分散飘忽,逐渐变得均衡集中;从开始音色的单薄狭窄,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韵味十足。

历经时间越长久,使用频率越高密,演奏技巧越娴熟,琴的声音越好。再好的二胡随着拉奏时间的无限延伸也有报废的那一天;再差的小提琴除非自然灾害、人为损伤或意外破损,也不会因拉奏时间过长而报废的。

遵循上面的规律,我们顺理成章,尝试着把小提琴声音培养活动,划分为四个过程:

01、第一个过程,是增大音量的过程,也就是加大拉奏力度和使用频率,让琴身充分振动。

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内不要松弦,尽量使用较厚的琴码,不要使用弱音器而应该暂时装置微调,最好用分量较重而且马尾数量多的琴弓,基本能实现低把位(第一至第四把位)有音有量的目标。

我们可以发现面板的年轮竖线,会逐渐清晰起来。音量是指乐器声音的强度与响度,它是整体音色的基本前提,是属于所有乐器的良好特性。没有相对宏大的音量,音质、音效以及音色都无从谈起。

小提琴的面板率先承担了扩展声音的使命,没有好的面板,提琴的音量就会受到阻塞减速或渐次流失,增大就要受到局限。我历来主张选购提琴的时候,一定要把提琴的音量放在第一位。

从声音培养这个角度来说,初始音量大的提琴,充分振动的性能起点相对要高很多,开音的过程也随之缩短。面板充分振动的潜在素质越好,其声音培养的发展前景越好。

毋庸讳言,第一过程重点解决的是音量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音质问题。大约三个月后,音量有所增大,但随之而来就会出现杂音、噪音、沙音、狼音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啸叫现象。

请注意这并非完全是坏事,而是预示着行将进入下一个开音过程的转折点,或者叫历史变型期。

02、第二个过程,是提升音质消除噪音的过程。究其实质,提升音质消除噪音的过程,就是促进从面板乃至整个琴体逐步走向有序化振动的过程。

木材的分子结构与金属不同,放大观察其纵向解剖截面,会发现带有负责树液输送的导管,在木纤维所组成的网状结构中包含着无数的毛细孔,特别是背向阳光一面的树木由于受到倾斜外力的挤压致使树液循环不畅会有一些金属结晶物存积下来向横向渗透,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鸡爪纹。

导管越是颀长顺直,毛细孔越是细密均匀,鸡爪纹越是贯通普遍,用来制作提琴的材质越好,因为其传导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大十几倍)和抗阻尼(降低声音衰减)作用越大。

材质好,仅仅在音量方面有优势,但由于树木生长受到不同气候环境温度适度的影响,木纤维的分子颗粒排列并非都是整齐一律的,大小不同的颗粒联结方式排列方向往往呈现出不规则的无序状态。

只有努力促使振动向等距离等速度的有序化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噪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五个月左右。

如果不想通过积极促进有序振动的必要手段,单靠调节琴码音柱治标不治本的消极手段来克服噪音,只能暂时回避或掩盖噪音,即使一时奏效但还会反复回生旧病重发。

如果能坚持走完这一行程,不但前一过程的成果得以巩固,原有的音量不会减弱,而且不纯正的怪音逐渐消失。

就在于影响声音的内部应力已被削弱或消除,即使加大力度拉琴,也不会感受到琴体再次出现的激烈颤动(哆嗦),再也听不到木材本身的“嘶嘶”声,而代之以清晰透彻的金属颗粒声。

前两个过程相比,其声音培养所用的具体的方法也略有不同。加大拉琴力度强度和时间密集性紧迫感,主要是为了增大音量;而为了纯净音质,则需要用文火慢慢炖了。

可以分别采用“以毒攻毒”(运用生猛方法克服浮躁空虚)、“以柔克刚”(运用舒缓方式克服生硬干涩)、“刚柔相济”(交替运用强弱快慢长短方式克服尖利啸叫)、“填平补齐”(运用有针对性的耐心引导不同方式克服明显的声音缺陷)等不同办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以时间比较漫长的缓慢、温柔方式为主。

03、第三个过程,是改善音效全面覆盖的过程。

在改进琴板充分振动、有序振动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整个琴体的和谐振动,是改善音效的重要渠道。新琴的常见弊病,就是声音的不均衡不和谐问题。

每一个音位,每一个音区,声音效果都存在一定差别。有的音强,有的音弱;有的音宽,有的音窄;有的音厚,有的音薄;有的余音长,有的余音短;有的音传得很远,有的音传得很近。

每条琴弦也是这样:有的弦发音响亮却不宽厚,有的弦发音紧张却不灵敏,有的弦发音轻松却不结实,有的弦发音柔和却显得飘忽。之所以产生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琴板甚至琴体尚未进入全面振动状态。

所谓全面振动有两个含义,一是适应各种频率高低,振幅大小的深度广度的振动,二是启动所有部位快速反应的振动。将其改善的办法,除了“全面进攻”之外,就是“重点突破”了。

“全面进攻”,意味着用所有声音覆盖小提琴,从四条空弦到全部音阶,从低音区到高音区,从低把位到高把位。

从相对简单乐曲到相对复杂乐曲,从长弓慢弓轻弓到短弓快弓重弓乃至顿弓跳弓等,见效最快还当属双音和弦(三度、五度、八度甚至不谐和声音及泛音)。

“重点突破”,意味着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解决,哪个音不好就多拉哪个音,哪条弦不好就多拉哪条线,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恒常运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提琴一定会给你回报的。

全面振动会随之产生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落在面板上的松香粉末,纵的方向会被面板的秋材与春材聚集成一条条平行长线,横的方向会被鸡爪纹切割成线段。这种现象越显著,证明琴板大面积振动的效果越显著。

这时候拉琴,我们同时触摸小提琴的不同部位(琴头、琴板、腮托甚至尾钮和弦轴),都会明显感受到振动的均衡有力却不颤抖,音频速度几乎相同然而振幅并不算大。

04、第四个过程,是完善音色丰富艺术表现力增强传远穿透力的过程。

小提琴的音色,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大的概念。广义的音色,是指声音的档次与品位,应当包括音量、音质与音效在内;

狭义的音色,是指某一特定音区的情感色彩特色。人们对小提琴声音的追求,既包含广义的规范标准,又包含狭义的独特风貌。前一个概念往往用于对声音的整体评价,后一个概念往往用于对声音细节的感觉。

小提琴被称为西方乐器中的“皇后”,其依据有四: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艺术表现力丰富,传远穿透力遥远。

声音培养的最后过程即最高级的过程,就是表现力与穿透力的培养。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要求演奏者主观上运用多方面娴熟生动的技巧,而且要求小提琴本身声音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人们一般对理想状态小提琴音色的描述,不外乎这样:

G弦的低音雄浑壮阔而不沈闷迟钝,D弦的中低音丰厚温暖优雅沈实而不混浊麻木,A弦的中高音优美悦耳清澈通透而不空虚飘忽,E弦的高音清脆亮丽激越有力而不狭窄单调。

我们还知道:小提琴的声音特色是复合型的声音。这不仅是指多种提琴部件各自发出声响的综合,而且还涵盖多种乐音色调各有千秋异彩纷呈的汇集。

至于传远穿透力的大小,不光取决于提琴所有部件的振动状态,还应包括琴板推动箱内空气参与同步振动的辐射共鸣强度。

这一最后过程声音的培养,除了继续运用前面三个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之外,对演奏者的要求更近于苛刻。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没有高难度大部头乐曲的磨练,没有各种弓法指法的综合运用,很有可能推迟这一程序的最后完成。

有人说,音色的优劣,全凭自己的感觉。这话也对也不对。音色既有共性标准,也有个性差异。

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心目中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只不过都按照各自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想象、审美标准对文本而进行二度创造罢了。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提琴的音色,已经相当认可和满意了,那么不是声音培养的工作已经近乎完美,就是自己已经被长期所能适应的音色所征服了。

所以开音究竟开到何时才算竣工告捷,其实无法硬性规定。只要你自己认为好了,那就算是好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提及的是:

提琴是人所造就的灵性乐器,但人更应该成为造就提琴的主宰。

提琴似乎有灵魂,但人更是万物之灵,一个人的思想智能、文化教养、性格气质、习尚爱好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认知能力、演奏技术水平,都将赋予提琴音色以全新的生命内涵。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微信公众号搜索(博阳提琴)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卤蛋)/(博阳提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