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悬崖之上 暗号「壁纸上的圆珠笔字迹怎么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悬崖之上》上映18天,票房收获9.6亿元,成为继张艺谋执导的《长城》(11.73亿元)之后,票房第二高的作品。票房飘红的同时,电影口碑也持续发酵,故事扎实,表演有代入感,细节考究,特别是片中精妙地1:1还原了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在美术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悬崖之上》造型师:张译托孤戏分两次拍,造型最难
《悬崖之上》剧照 哈尔滨中央大街。
美术指导是把剧本中所有抽象文字变成具体有形的东西,工作涵盖绘图、置景、道具、服装、化装、特技等。2019年初,美术指导林木接到《悬崖之上》的剧本,那时候他正在筹备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片子《坚如磐石》,拍摄《坚如磐石》期间,林木就开始做《悬崖之上》前期的概念设计。因为《悬崖之上》的拍摄技法有些像《八佰》,它没有一个现实基础可以直接改造,从概念到场景都要重新去设计,“尤其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土木工程是没法回避的,”因为电影开机有季节性限制,必须保证2019年年底冬天开机,林木对于这个周期一开始很有压力,必须要有一个很高效的前期设计,反复地跟导演论证,真正出施工图去动工,已经是2019年的下半年,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1:1完成了中央大街的搭建。
《悬崖之上》哈尔滨中央大街概念图。
在林木看来,导演张艺谋对美术创作的要求还是比较开放的,“他不会从一开始就先强加某种理念,不会有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还是让我先去理解这个故事,通过不同阶段的美术提报会,跟大家一起讨论,他会有特别敏感和明确的方向性的构思。”因为故事涉及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在美术营造上,所有的广告、招贴、商店的门头、电影海报、书店的书,有海量细节需要考证,就算镜头拍不到,也要做到万无一失,不会让观众找到漏洞。新京报独家专访美术指导林木,请他讲述《悬崖之上》在美术创作上的幕后故事。
美术指导林木。
临时增加咖啡馆戏,借用书店窗口拍摄
2019年下半年,剧组在山西大同1:1搭建了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美术组以历史原型为基本参考,但也做了一些艺术创造,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去重建。中央大街以亚细亚电影院作为视觉中心,结合了当时的一些东欧元素,把它整体的体量和规模夸张化。周围的马迭尔宾馆、书店等都是大量参考了原貌,只是地理位置重新做了一些调整。
《悬崖之上》哈尔滨中央大街概念图。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地标建筑目前还都保留着,美术组在设计阶段,提前去哈尔滨实地考察,搜集了当时大量的历史资料,也实地测量了中央大街的很多细节,包括街道的宽度、楼体之间的比例、路面与建筑的材质等,为还原中央大街做了一个基础准备,但并没有完全照搬,因为原貌相对更单调一点,就是一个横竖关系的街道,包括一些地标性的建筑都很分散,空间关系上形不成一个电影所需求的内容。
《悬崖之上》亚细亚电影院剧照和设计图。
美术组根据剧本的情节,重新规划了它的布局,很多位置关系都是为了拍摄而建立的。这样才能够满足真正拍摄的时候,演员和镜头的调度。
林木印象比较深的是咖啡馆试探那场戏,周乙(于和伟 饰)与金志德(余皑磊 饰)喝着咖啡监视对面的亚细亚电影院。这场戏原来是剧本里没有的,后来是导演和演员头脑风暴刺激出来这么一场戏。林木说,这种临时变动对美术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戏。
《悬崖之上》咖啡馆试探戏。
好在林木之前拍过《八佰》,美术团队有过大体量制作的一些经验积累,所以从最初的构思,就已经预想到一些场景之间可能会发生的空间关系,可能要超出剧本范围以外,就做了一些脑补和设计,以亚细亚电影院为视觉中心位置,做了5个方向的岔路口,形成主路与辅路的不同交错关系,“这样人物表演的调度和镜头机位就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从不同路口、不同店面拍摄,都不会穿帮,形成不同视角的切换”,林木说,这是美术组从美术设计上的提前考虑,不能死板地按照剧本描写的设定,如果拍摄过程中一旦有变化,就来不及了。
拍摄前,美术组根据现场机位选择,发现从书店观察电影院的角度最好,并且两人的对话在窗口的光线角度也是最完美的。所以,咖啡馆这场戏,实际是借用了书店一楼的临街窗口拍摄的。
《悬崖之上》书店外概念图。
纸条上的暗语,由美术指导本人书写
因为故事涉及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所有的广告、招贴、商店的门头、电影海报、书店的书等这一类平面的资料考证,相当于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体系,“确实是个海量”,林木说,从美术的营造上,很难去预估哪些地方能不能拍到,还是要尽量做到全方位的满足拍摄,尽管很多犄角旮旯有可能拍不到,但也得做到万无一失。
《悬崖之上》书店内概念图。
片中有一场张宪臣(张译 饰)去书店寻找《梅兰芳游美记》的戏,镜头会扫过书架上的书。导演要求不能穿帮,美术组就考证放在书架上的书,都是那个年代市面上能够找到的出版物。“现在很多网友眼光很毒,有一点点错误都会被挖出来,所以这方面我们都是实打实的去调研那个年代的书刊画报,甚至玻璃上的那些字体,这种细节都是导演反复强调的。”林木说。
美术组还专门找了一个留学俄罗斯的学生,专门来校对一些文字广告上的语病,因为有的历史资料有时候也不是很完善,需要重新去翻译去设计。包括影院门口海报上的电影,上映时间也都是以历史的公映为参考的。
《悬崖之上》火车上的厕所概念图。
片中有一个细节,在火车上,还有进出站的时候,特务们查每个人的国民手账,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美术组专门有资料考证调研的小组,还原了很多当年的证件资料,最后论证当年的国民手账是没有照片的。但是导演为了剧情需要,因为要核对身份,甚至还会拍到特写,所以每个人的证件还是要有一张照片,其他的细节都是按照历史原貌去还原的。
《悬崖之上》阅后即焚的纸条。
张艺谋导演对于细节的要求极为苛刻,片中用作街头暗号的纸条,怎么去书写和拼接,用什么材质的纸,书写用的笔是水笔,老式钢笔,还是毛笔,都有讲究。那张贴在电线杆上,被小兰(刘浩存 饰)揭掉的纸条,上面用汉字写的数字暗号,道具部门之前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字体,但导演都觉得不像,就让导演组、制片组、场记等监视器前的工作人员都写了一遍,仍然不太满意,最后把美术指导林木叫到帐篷里,写了一遍,导演才认可。“我理解他不一定要求字写得多么帅,可能还是感觉从字迹来说,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中年的领导阶层。他可能会从人物出发,去分析这个字体应该是什么样,所以有时候我们一些现在的连笔方式或者一些女性的书写习惯,他可能就会看着不舒服。”
北京棚里的戏,用“纸雪”造雪
《悬崖之上》虽然讲述的主要是发生在哈尔滨的故事,但全片没有一个镜头是在哈尔滨实景拍的,都是分别拆分在不同地方拍摄。电影开篇林海雪原部分是在黑龙江牡丹江的雪乡拍摄,车站部分是在牡丹江横道河子取景,等故事进入哈尔滨,剧组又转到山西大同实景搭建了中央大街,所有外景无法完成的内景又回到北京的摄影棚完成。
《悬崖之上》横道河子站台概念图。
因为电影全片基本都在下雪,始终处于冰天雪地的环境氛围,而拍摄时至少有4个比较大的专场,每个地方降雪气候都不一样,对于美术组来说,要保证全片冷峻凛冽的风格统一,挑战还是挺大的。
牡丹江的雪乡因为有天然的气候优势,降雪量对拍摄有保障,所以剧组在冬天开机先去抢雪景,把雪乡和横道河子的戏拍完,基本最吃劲的外景戏就完成了。因为雪乡降雪很频繁,剧组统筹基本上能够挑选下雪的时候,去拍有降雪关系的镜头,基本保证这部分拍摄全部都是真雪。
《悬崖之上》 在雪乡拍摄大量降雪戏份。
但到了山西大同,雪景拍摄就有些难度了。虽然大同在温度上能拍摄冬天戏,室外的寒冷程度,演员呼出的哈气还是能够保障的,但降雪就没法奢求了。大同这一块最大的工程就是人工造雪,要提前联系像滑雪场的那种造雪设备,但那样制造出的雪并不能满足下雪的感觉,只能够满足在路面和建筑附近堆积的造型。真正镜头前的降雪要靠物理特效了,用不同的材质去降雪。
《悬崖之上》雪中洋楼概念图。
由于疫情原因,剧组停工了几个月,等最后回到北京拍摄棚里的戏时,已经春暖花开,连造雪都不可能,团队就用一种纸浆生成一种“纸雪”,它的优势是能够挂在植物上,非常像,像那些洋楼小院里的树,棚里拍的部分全都是人工物理特效来制造的这种雪效,等于用了多种方法,最后拼接出整体的氛围,确实是一个有难度的工程。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