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艺术追求真善美「谈一谈艺术中的真善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鹏/文
摘 要:何为“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从外国的模仿说、游戏说等到中国的感悟说、缘情说,这个问题有太多的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力求通过学习前人知识见解,自我总结生活化的“艺术的本质和特征”概念。
关键词:艺术;本质;特征
陈半丁 国画
人类面对着自身创造的林林总总的艺术种类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想要从中归纳总结,找出其中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律来,确实是件难事。
海德格尔的《艺术本质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朱熹的“文以载道”,袁宏通的“性灵”,严羽的“妙悟”,车尔尼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等,无疑都是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①。学有所究,通过自身的感悟,笔者自身也总结出了对于“艺术的本质和特征”的定义——对真善美无畏的追寻。
艺术,是一个听起来很大,很宽泛的词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道德、科学,同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反映时代与社会的,一种是顺承的反映,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是精神重要的修养手段之一。“艺术的本质和特征”是两个问题,一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二是艺术的特征又是什么。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自身出发,艺术的本质就是真善美。是对真的追求,善的感悟,美的自觉。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达到,是为人生而艺术。人这一主体,是艺术的感受者,又是艺术的创造者。通过对真善美的理解的呈现,影响更多的受众群体,便是艺术的本质要求。
艺术的特征又是什么?就是对真善美无畏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特征、追求,成就了伟大的人格,从而,艺术成为了生而为人的艺术。对真善美无畏的追求,起初在尝试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下一个自我的定义的时候,脑海里想到了一位画家——文森特·梵高。
1911 年,意大利艺术先驱李乔托·卡努多总结归纳出了《第七艺术宣言》。绘画作为七大艺术之中,运用一幅画,一位画家,来以小见大谈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便是勇敢了。一幅《星月夜》广受喜爱。它看起来是动态的,是可以传达情绪的。画中的每一个笔触,都是具有色彩延展、变化和一定的形态走向的。在这幅画中,梵高的笔触出现了大量的方向上的对抗,一笔一笔在旋转、延展,像激流一样碰撞回旋,成就了眩晕感的疯狂动力。每每看这幅画,总是能很快的静下心来,安静平和,画中的蓝黄绿黑等色彩,应该是梵高内心最纯净的颜色。对梵高的欣赏,是由物及人,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他的真善美,他的无畏,他的追求。
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先讲真善美。世人都知道梵高是个疯子,很少有人了解他身体中那颗金子般的心。从1880 年开始决定画画,五年之后画出《吃土豆的人》,32 岁的梵高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一种自我救赎,当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那些他无力救赎的人。令人触动的,也是《蒋勋破解梵高之美》中所讲,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②。《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反映了梵高高尚的心态。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是那样诚恳的自食其力!多么可爱的观感,把艺术的眼光照进生活,彰显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好的作品,这样的艺术,也才是艺术吧。
再讲无畏。19 世纪的艺术,古典主义着重的是形体和轮廓,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在当时,一张油画就像一张照片一样,仅仅是丢失了咔嚓的动感而已。当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强调不同的光影对色彩的变化时,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将心境画入作品中,主观意识的表现取代了客观的描绘。在阿尔勒愉快的时光,才有了《在阿尔勒放假》。在圣雷米疗养院的安静平和,才有了《星月夜》……正是有他这样后印象派的启发,才有了之后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象征派、表现主义等。开启不同于前人的艺术,启发后人的艺术,这是梵高作品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的无畏。
最后讲追寻。对艺术的追寻,对真善美的无畏追寻,这应该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信条。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写道,“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梵高的一生,其实更多的是不堪和落魄,但是他的作品永远是明亮的、美好的、纯真的、积极的。总有人提起梵高,形容词都是这样的:“专注”、“执着”、“疯狂”,这样面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和坚持纯粹的艺术之美的交合,怎么能叫人不心生喜爱呢?
对真善美无畏的追寻,大概这就是艺术的本质和特征所在。
注释:
①杨福弘.以文学的表达促读写之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10):2-2.
②蒋勋.蒋勋破解梵高之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原载于《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