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行书主要特征「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

时间:2023-02-02 09:57:48 来源:闻是文化

大家好,行书主要特征「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行书)行书的基本特征

行书

一、行书的基本特征

行书的基本特征可用下面两段话来说明:

唐虞世南《笔髓论》云:“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义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这是从行书用笔而言,因为行书是楷书之小变,所以,虞世南说是略同于真(楷书)。“若猛兽之搏噬”、“若秋鹰之迅击”,是说明行书用笔的节奏要比楷书强烈得多。因为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的一种快捷而易识的书写形式,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行书相对于楷书而言,更强调使转的用笔,这样就要对楷书的点画结构进行改造:一是点画的减省,这样便于运笔的连贯;二是增强体势,所以行书特别强调运腕。“覆腕抢毫”、“按锋而直行”这是两个连贯的动作,只有腕的力量用上了才能“覆腕”、“抢毫”,“按锋直行”才有力量,同时这也是点画衔接的一种方式。“内旋外拓”、“环转纾结”是用笔或运腕的另一种情况,即运笔使转形成的弧线要有外拓的张力。并且,这种用笔与笔势要“环转纾结”,即连贯转换要圆转有致。行书特别强调点画的连带,多以牵丝相连。这在《兰亭序》里就表现得特别明显。用笔不单有旋转,还有翻转,有顺有逆。所谓“内转锋”,其方向角度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掉笔联毫”就是用笔使转牵带的意思。形成的点画就像玉石和陶器上的纹路一样,合于自然之理,又像长空游丝、虫网络壁。虚实有致。

唐张怀瑾《书议》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网,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 【香港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行书是最不确定的一种书体,一般认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都称为行书,所以行书的书写较为自由,可变性较大,这样留给书家的创作空间就很大。又由于其极强的实用功能,历代书家对其更是情有独钟。羲之晚年,“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其意就是让其父在行书上作进一步的创新。《兰亭序》应该就是这种变体的代表之作,其特点就是“无藉因循”、“从意适便”,所以,《兰亭序》中“之”字个个写法不同,就是根据上下字的笔势“临事制宜”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行书被认为是最为自然风流的书体,成为魏晋尚韵书风的代表。

(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

(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

二、晋王羲之《兰亭序》技法解析

1.用笔特点

楷书的笔法历来被认为是各体书中最为丰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为几乎每一笔都讲究起承转合,都要体现抑扬顿挫。就折笔来说就有内搌与外拓之别,所以楷书用笔的丰富性,似乎是无以复加的了。行书为适应快速书写,在用笔的丰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转笔代折笔。而王羲之晚年的改体在体现行书用笔的同时,丰富了其用笔的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重侧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可见是一种弹性极好的笔,属硬毫。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 【北京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正如羲之《书论》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

其次,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序》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

最后,用笔多露锋。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人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实,用笔的藏露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节奏转换的过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尖笔落锋混成需要极强的笔力与自信,这也是晋唐行草笔法的精髓。

2.结构特点

行书结构以欹侧为主,使字形显得生动而多变。《兰亭序》的欹侧多依字形自然而变。由于笔势强劲,使字势开张,欹侧多能达到一种势的平衡。正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云:“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结字的潇脱有新意是书家性情、风格的重要体现。羲之曾云:“适我无非新”,就是说为学为艺要不断求新,要超越时代的束缚,使性情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不断张显。

3.行气章法特点

行书不单要注重点画的关系,同时也要注重上下字的关系,再是整行与整篇。《兰亭序》是一篇序文,介于章程书与行狎书之间。用现在的分法应属于楷行,而非行草。从行气来说,字形有大小,字势有左右的摆动,字距有松紧,所以行气以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定,以上因素变化小,则行气多显平和;以上因素变化大,则行气多显跌宕。从整体章法来说,一般前面多平和,后面多跌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与羲之书此文时的文思缓急有关,开始较为平缓,随着文思的涌动勃发,书写的速度自然不断加快,行气的摆动也就不断增强,至尾达于极点,所以前半部分偏于行楷,后半部分偏于行草。

虽然说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生发出的一种字体,似乎没有固定的法则,但羲之《兰亭序》无形中有一种法度的意味,后来的行书也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演变的,所以,可以说《兰亭序》为行书树立了法则,功不可没。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