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文旅融合发展中心「激发新活力」

时间:2023-02-02 16:05:47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大家好,文旅融合发展中心「激发新活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将文旅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拉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发挥底蕴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大力推动文旅产业与其它事业融合发展,为蚌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 项目”夯实产业基础

坚持以项目为牵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品质与城市品位同步提升。先后招引建设皖北最大主题游乐公园花鼓灯嘉年华、皖北首个全天候室内恒温水公园热浪岛等一批重点文旅产业项目;提升改造南山公园、宝兴面粉厂等一批老蚌埠“记忆符号”;升级完善篾匠街、花鸟市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紧抓靓淮河工程建设机遇,全力推进二马路商业街区改造,加快实施津浦铁路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主题广场、艺术中心、淮桥记忆节点、铁路火车科普馆等,集文化体验、生态休憩、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展示蚌埠火车历史,科普铁路文化。同时,利用楼宇经济优势,大力招引文化创意、数字创意企业,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洽谈海南中动直播电商有限公司等企业12家。目前,全区文旅类在库项目21个,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累计投资额约6亿元,申报非标专项债资金1.6亿元。

“文旅 服务”推动企业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大盘的相关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制定出台《蚌山区促进旅游市场开发配套奖励办法》等,兑现奖励资金470余万元,新增接待南京、扬州、常州等周边省外游客7万多人次,拉动旅游消费超2100万元,真金白银激活旅游市场,有效促进文旅产业复工达产,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每季度召开座谈会,为文旅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收集企业问题诉求8个,解决融资、用工等难题7个,争取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项补贴、省级电影事业发展补助等各类政策奖补资金共1159.66万元,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目前,全区规上文化企业32家,规上数字创意企业24家,全市第一,有效促进稳增长、保主体、促就业。同时,做好游客服务,发布旅游服务指南和路线攻略,在重点旅游景点、商业街区设立志愿服务岗台,增加坐凳、凉亭、垃圾桶等便民设施,建设旅游公厕33个并强化管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努力为游客营造健康、文明、安全的旅游环境。

“文旅 商贸”打造特色商旅

发挥银泰、万达、百货大楼等商贸资源优势,串联淮河路中央商务区、东海大道高端商贸集聚带等商业核心区,积极打造特色化商业街区,发展夜市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与休闲功能。以篾匠街、国货路步行街等街区为依托,打造淮河路夜经济集聚区,先后策划和组织“夜蚌山・乐生活”系列活动8场,有效集聚提升人气。完善蚂虾街、土锅街等街区道路、停车场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经营秩序管理,全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增至3家,特色商业街增至9条(省级特色商业街4条),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增至150多家,总数全市第一,年实现旅游收入60多亿元,旅游产业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市前二。下一步,蚌山区还将以蚌甬合作为契机,学习借鉴宁波市鄞州区先进做法,结合“蚌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上线街区游览智能化导航、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响应等功能,实现智慧化管理,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旅 品牌”发挥示范效应

以品牌创建推进文旅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指导、组织企业参与各类评选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举办专家学者、企业见面恳谈会,开展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推介。制作以特色街区、景区、景点和非遗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蚌山游记”栏目,今年定期在蚌埠广播电视台播出;举办《跟我去蚌山》城市文旅宣传片发布会,借力自媒体、“网络大V”等开展宣传,以“小屏幕”引出“大流量”;制作蚌山美食地区地图、记忆蚌山红色之旅海报等宣传手册,不断提升蚌山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阿财老铺、雪园小吃获评“安徽省特色美食体验店”;华夏第一街区获评“安徽省特色美食体验街区”;辖区17道菜品入选“皖美好味道 百县名小吃”,其中老蚌埠红烧蚂虾、雪园元宵、烧饼夹里脊获评最具安徽特色的美食。孙家圩子村被中组部授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全市唯一,成功申报“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村”,开通学党史红色公交专线;蓝莓庄园获评“安徽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点”“五星级农家乐”“第七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以上景区数量全市第一,其中嘉年华等国家4A级景区2个,热浪岛、海贝海洋乐园等国家3A级景区5个,品牌效益持续释放。

“文旅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梳理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围绕花鼓灯、淮河琴书、卫调花鼓戏等独有特色,与蚌埠学院、安徽花鼓灯歌舞剧团互设培训实践基地,对域特色文化符号进行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数量居市辖各区第一,有效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全区先后建成非遗传习基地3个,在古民居博览园设立蚌山非遗馆,陈列非遗展品70余件。创作、复排文艺作品百余部,花鼓灯舞蹈《赶灯场 扭呀扭》获省政府表彰,取得戴爱莲杯全国舞蹈展演最高奖项“魅力之星”奖;卫调花鼓戏《寸草心》获“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银奖。开设“华丰街蚌埠首届非遗集市”,蛋雕、徽派传统插花、徽派篆刻等16个项目参加集市,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让各种传统文化“看得见、听得着、带得走、学得来”,展现浓郁蚌埠风情,成为蚌埠文化集市新名片。对宝兴面粉厂工业遗址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建设蚌山区图书馆,成为蚌埠地区知名的读书打卡点和文化新地标,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型案例。

“文旅 惠民”丰富群众生活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力度,补齐文化设施短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出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奖补方案》,6个乡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优秀等级,6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日均服务1500余人次。如雪华乡(宏业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无人看守图书借阅功能场所,同时集党性教育、国学文化、儿童育乐、老年休闲为一体,让居民们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打造“蚌山学堂”特色学习品牌,丰富课程内容,累计举办各类宣讲280场,受众2万余人。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新时代文化实践活动,“送戏进万村”“9 N农民文艺大篷车”累计演出126场,发展乡村文艺团队60余支,培养文化带头人800余人。同时,结合10项暖民心行动,在乡街(社区中心)老年大学开设舞蹈、绘画、声乐等课程;在全市率先举办“幸福蚌埠 食韵蚌山”美食月活动,展示徽菜美食文化,发放餐饮消费卷,满足居民文化参与、特色饮食、休闲娱乐等多方位需求,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文旅 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燕山乡近郊优势,积极整合梅花山、蓝莓庄园等资源,推进孙家圩子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农业观光、红色旅游、采摘体验等特色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以此为契机,各村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山地林地水面承包、劳务提供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带动村民致富。如梨朱村向安徽水利流转土地1000多亩,每亩收入850元,新增本地就业30多人,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同时,安徽水利江淮植物园的开发建设大幅提升改善了周边环境,获批3A级旅游景区,成为市民网红打卡新地标。孙家圩子村引入“一分良田”项目,有效盘活荒地800亩,种植“玉米迷宫”“向日葵花海”等网络热点游玩项目,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截至2021年底,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实现清零,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到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89元,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刘菲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