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博物馆开放夜场「博物馆夜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美术馆所在的街区,称得上是一个夜生活的黄金地段。隔着美术馆东街,是将于年底重新开张的三联韬奋书店,从2014年开始24小时营业,是爱书人心中的灯塔;往南几百米,是首都剧场,一到人艺的戏上演,暖黄的路灯衬得剧场的招牌都带着神圣的光晕;再往南,就是越晚越热的王府井商圈了。
然而,热闹是它们的,中国美术馆一到晚上就陷入了黑暗与寂静,下午4点停止入场、5点闭馆,夜生活似乎与这里无关。
12月10日晚上,中国美术馆灯火通明,“中国美术馆之夜”点亮了北京的冬天。同样一个展厅,同样的画,但不是白天,也就不是白天的气质。夜晚总是与神秘、魅惑、超现实、非理性等元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元素也正是艺术的灵感来源,你看着画,总觉得画中人好像也在凝视你。
美术馆的夜生活,不只是亮灯那么简单。中央大厅,“中国古典诗词与书画——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正在举行。在钢琴演奏家孙颖迪的钢琴伴奏下,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为观众带来了《踏雪寻梅》《枫桥夜泊》《大江东去》等10余首古诗词吟唱作品。
在美术馆办音乐会,并不仅是借了个场地,与歌声相和的除了琴声,还有中国美术馆馆藏书画作品在屏幕上徐徐铺陈。唱到《踏雪寻梅》时,是齐白石的《老笔红梅》、任伯年的《踏雪寻梅》;唱到《阳关三叠》时,是黄宾虹的《百步梯》、吴作人的《漠上图》;李可染的《暮韵图》《榕树水牛》和一曲《牧童短笛》很配,吴为山的青铜雕塑《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和一曲《明月几时有》隔空对话……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晚上和白天,都是时光的流逝。我们不仅要掌握好白天的阳光,还要发挥好晚上的灯光。”
这并不是第一个“中国美术馆之夜”,在此前的多次夜场开放中,古琴艺术家王鹏和青年笛箫演奏家刘小冈合奏,为“靳尚谊捐赠作品展”助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到美术馆办过“派对”;中国美术馆还与北京舞蹈学院一道,呈现过一场舞蹈与造型艺术结合的跨界艺术创作与表演。
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像一个预告片,曾被认为是夜生活黑洞的博物馆、美术馆,在今年纷纷尝试夜间开放。
暑假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每个周末开设夜场,延长至晚上9点闭馆;在上海,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从7月到9月试点夜间开放;在广州,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11家博物馆(纪念馆),从8月起实行夜间开放;而宁波博物馆最彻底,从12月5日开始,除了闭馆日,每天都开放到晚上9点。
博物馆、美术馆的夜间开放,为人们的夜生活增加了一种选择,也让博物馆走进人们生活的方式,多了一种形态;对于热爱观展的上班族来说,也不用再等到周末去人挤人。而且,不仅是延长开放时间,除了“夜”,博物馆夜生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生活”。
天津博物馆与天津美术馆在每周六延时开放,同时推出“文创小夜场”活动,每周一部影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青岛市博物馆每周五延时开放,还配合推出讲座、演出、答题等互动项目;武汉的江汉关博物馆开放至晚上9点,并在夜间开放时间开启了“博物馆寻宝”活动。
注意了,还有的博物馆活动非夜晚不可。2016年,位于杭州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尝试配合展览举办了“正仓院之夜”“意大利之夜”等活动;尝到了甜头后,从2017年开始,“丝博之夜”成为惯例,“波斯之夜”“里昂之夜”“希腊之夜”“阿拉伯之夜”“河西之夜”“冬宫之夜” ……听这些名字,月光下的华服,博物馆仿佛变身大秀现场。
位于北京永定河畔的中国园林博物馆,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仲夏夜之梦——夜宿最美博物馆”活动。小朋友们走进实景园林,在专业老师带领下使用香勺、香插、香压等工具体验“隔火熏香”;接着又到室外展区,参加“昆虫电影院”昆虫灯诱观察活动;入夜后,孩子们搭起帐篷,夜宿博物馆——这是一次彻底的博物馆夜生活。
观众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夜晚的博物馆,可能是因为13年前的一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现实中的展厅不会发生那么奇妙的事情,毕竟文物不会复活,更不会和观众“打成一片”,但你去了,说不定会有意外之喜。立志和餐厅酒吧商场抢夜场“生意”的博物馆美术馆,脑洞越来越大,以上一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