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这种相对主义 构成主义的信条 认为一个风景的艺术价值「印象主义画家莫奈致力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半个世纪前,肯尼思·克拉克撰写了一篇关于风景绘画的先锋性研究文章,标题叫作《由风景进入艺术》。那个标题假定了一种存在于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相对简单的关系:“风景”意味着一种延伸了的乡村美景,而“艺术”则是指由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天赋与技巧的人将那些美景转化成绘画图像的行为。在克拉克的标题中,风景是等待被艺术家处置的原始素材。
我认为土地——而非风景——才是原始素材,而且在由土地向风景转化的过程中,一个准备性的过程就已开始了,在此进程中,画家或摄影师将此素材作为创作主题,或者仅仅作为令人愉悦的美学经验。因此,这个进程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由土地进入风景、由风景进入艺术。
马上产生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使风景区别于土地?(作为下一步的思考)我所概括的那个对风景做出反应的“我们”又是谁?我把风景这个词的语源学讨论留到下一个章节。在这里,我所关注的不是这个术语的历史涵义,而是它当前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在判断什么是一个“好景色”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表示更喜欢乡村的某一个方面。
我们选择和编辑,抑制或轻视一些视觉信息以增进和提升一些其他特征。我们在一个简单的视角内建立起要素的等级排布,以使其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视觉事实和想像布景的混合物。这个划分出一小块特定土地,使其从美学角度来说优于它旁边的景象,或者比它旁边的景象更有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将那个景象转化成了艺术形式;这也是我们在对着相机取景器时所做的事情。
对这个用来“制造”风景的复杂的辨别过程的描述使它看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它已经几乎完全转变成了一种习惯,于是现在看起来不过是一种自觉的反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人坚持认为我们对于乡村景色的反应其实是正好相反的,说那仅仅是我们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几种极其简单的乐趣之一,是一种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到的完全自发形成的鉴赏行为。
按照他们的理论,这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反应,它可能会在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丰富或者得到一定的修改,但是它不是在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接下来,我想谈谈这个把风景鉴赏作为某种本能行为的问题。
这两种立场之间的关系运用了近期一些关于风景和人们对其反应的思考。“构成主义的”观点——我打算这么称呼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E.H.贡布里希的开创性研究《艺术与错觉》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特别的兴奋点。
“天真纯洁的眼睛只是一个神话,”他谈论道,“所有的思考都在进行分类和甄选。所有的感知都与预期相关,并因此而与比较对照相关。”
贡布里希的研究吸收了感知心理学的知识,加固了构成派的论点:我们携带着由文化预制的精神模板,不管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出什么反应,都会不断地被这些模板调节。新的事物总是会被套入那些熟悉的事物中。从这个经验,比如风景的经验中得到的价值和意义,就变成了观察者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的问题,那将会因人而异。
这种相对主义、构成主义的信条认为一个风景的艺术价值并不是景象本身固有的——不是它“本质”中的一部分,而是被观察者“构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