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晋宏逵走进故宫「故宫李辉炳」

时间:2023-02-05 11:09: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大家好,晋宏逵走进故宫「故宫李辉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颁布诏书,将营建北京告成的喜讯郑重地昭告天下,这一天被看作是明代北京城与明代北京皇宫建筑的诞辰,到现在已经整整六百年。

为纪念这座伟大的建筑群,古建筑学家、故宫前副院长晋宏逵先生写成《故宫营建六百年》一书。3月31日,中华书局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了《故宫营建六百年》读者见面会。会上,晋宏逵先生像一位资深的导览,带领观众回溯故宫的六百年沧桑变化,欣赏故宫繁复优雅的建筑之美。

“故宫是中国人民心目中一个神圣的存在。它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最后成果,是中国古代宫殿的集大成者。它以宫城的规划与功能安排为语言,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典范。它用建筑空间艺术、装饰艺术与建筑技术,塑造了中国古代宫殿的特色,是中华民族建筑的杰作。”晋宏逵说。

在随后的讲座里,他详述了元大都城的诞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明代北京城对元大都城的旧城改造、燕王府建设的故事、艰苦卓绝的北京营建工程、故宫的建筑艺术以及故宫建筑的保养、修缮和延续等。

晋宏逵是故宫的保护者和知音,在他的眼里,故宫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丰富多彩,可圈可点。“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你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和硬山,以及单檐、重檐等差别,它们的屋脊上装饰着形式、等级和数量都有讲究的正吻和小兽。这些用厚重的琉璃瓦、泥灰和椽子建成的屋顶,屋角却微微翘起,显出轻盈的面貌。你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凹凸有致的斗栱,这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形成明清古建筑檐下的装饰带,又标志了建筑的等级和性质。……”

据他介绍,以木结构为骨架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弱点,因为木材容易遭受到水、火、病虫害等不良因素伤害。

在故宫作为皇宫的近500年里,岁修保养和及时的阶段性修缮是故宫建筑保存下来的主要技术手段。岁修是管理制度,保养是对建筑最轻微的修缮。《大清会典》记载的岁修主要项目有:紫禁城墙除草,每年夏季三伏期间和十月要芟除杂草荆棘。紫禁城淘沟,即疏浚下水道和内金水河,常年累月从不中断,保护了地基基础的安全。“粘补活计”,即每年安排对紫禁城各建筑物的屋顶、彩画、门窗装修、台基等进行普查踏勘,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但是岁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古建筑很多隐蔽部位的毛病不能及时发现就会积累下来,一旦发现,就需要进行比较彻底的修缮,所以建筑的修缮往往呈现一定的阶段性。这500年里维修是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并保持皇宫的尊严。”晋宏逵说。

据悉,《故宫营建六百年》从建筑学与建筑文化的角度,讲述了元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的要点与中轴线的形成,故宫布局与空间艺术的特色,介绍了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后简述了故宫建筑如何能够完整地延续到今天,和我们今天是如何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对故宫进行的长期保护,为读者清晰梳理了从元明两朝建城开始到宫殿落成的漫长的营建历史。

本书从北京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出发,设计了书的叙事结构。从12世纪中期开始,金代对燕京的建设和漕运水源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13世纪下半叶,元代世祖开始建设燕京,1272年命名新城为大都,开启了北京城作为首都的历史。明代从1406年到1447年,完成了改造元大都为明北京的工程,其中故宫的建设就是这一宏大工程的核心。

作者晋宏逵先生主持了2002年到2008年故宫“百年大修”工程的第一个阶段,书中详尽了“故宫是如何建成的”以及“故宫是如何保护的”两大主题,《故宫营建六百年》一书的特点和亮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