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陶瓷 >

昭通竹编工艺品「昭通文学」

时间:2023-02-06 09:33:18 来源:此时昭通

大家好,昭通竹编工艺品「昭通文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安忠

细如发丝的竹丝,犹如流动的琴弦,跳动的音符。

一支或者几支修竹,经竹编师傅巧手,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竹编工艺品就呈现在眼前。情丝缠绕间,讲述着乡村的故事;一青一黄间,幻化庄周的彩蝶。

一个个小簸箕,编织图案似流水、如行云;一把把小凉扇,编织吉祥文字,祝福平安幸福;一个个小背篓,编织上卡通图案或童话故事,憨态可掬,寓教于乐。各种造型的竹编制品,透过历史的浮尘,泛着清幽的光泽,承载了厚重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


乡场上的篾匠。 陈永明 摄

永善县竹资源丰富,载入清嘉庆《永善县志略》和《永善县志》的有苦竹、刺竹、斑竹、扁竹、楠竹、滑竹、水竹、箭竹等。永善竹编主要分布在溪洛渡、团结、桧溪、细沙等乡镇一带,尤以溪洛渡镇四角村、甘河村、双凤村的竹编最具代表性。竹编分为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双凤竹编主要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类。观赏性竹编以小背篓、扇子、小簸箕、提篮、花篮、针线篮、水果篮、鸟笼为主,做工精细,造型小巧别致。实用性竹编有撮箕、背篓、筛子、簸箕等。竹编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选料、锯节、剖篾、制丝、起底、编制、收口、锁边几道工序。若是制作工艺性竹编,制丝是其重要工序,丝细而匀方能编制好的器皿,且竹丝还必须经过煮制、染色、配色等处理。

世人爱竹,却不以篾匠为然。竹编之人世称“篾匠”,多因生活所需,以竹编为业,赚取少量的劳动收入,养家糊口,没有地位和名利。然而,竹编艺术博大精深,为民俗艺宝,在我国传承千年。中华传统,以谦虚为荣,艺精者藏于民间,成于乡野。在永善县溪洛渡镇双凤村、四角村、甘河村,就有不少祖宗三代从事篾编的民间艺人。罗树华、邓培安、谢吉禄、柯尊广、谢吉顺……这些平凡朴实的名字,必定载入永善竹编艺术的历史。

现年71岁的罗树华,9岁随父亲学篾编手艺,在永善县城景凤路开了一个不小的门市,专门销售篾编产品。罗树华为人和蔼可亲,生意做得灵活,在他的店铺上,既有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又有农户家用的日常用品。他编的簸箕盛水不漏,其篾编的工艺品提篮、花篮、竹扇、小簸箕等,远销昆明、成都、贵州、广州等地。罗树华一家至今已五代传承篾编艺术。其祖父手艺精湛,在西南三省享有盛名。罗树华回忆,清末年间,祖父在贵州做篾编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当时,其祖父带着几个徒弟到贵州的一家客栈,老板娘问:客家是做啥的?其徒弟回答:我们是在青龙背上走路的。老板娘迷惑不解。徒弟又道:我们是在青龙背上划刀的。聪明的老板娘知道他们是篾编艺人,便热情地递上茶水,灵机一动说:我正想请师傅做几件东西。叫打打紧、不打紧、三个角、角对角、“好吃好吃”就刹阁(“好吃好吃”方言为吆吼鸡的声音。“刹阁”为方言“结束”的意思)。徒弟听了,有点发懵。其祖父忙说:客家是要做一个打紧的簸箕、不紧的筛子、三个角的扇子、三角形的字纸箩、一个吆鸡的“响篙”吧?老板娘听后佩服祖父的聪敏和高超的手艺,忙招呼到店内,酒肉款待。

永善竹编,制作精巧,款式丰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竹编艺术,世代传承。竹编艺人,以家为业,秉承竹之虚心、坚韧的精神,不为利所往,不为名所困,以心为艺,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以勤劳之躯,尽己能,遂人愿,用精美的竹编制品,表达真情实意和待人接物的匠心。

在溪洛渡水电站库区,100多公里的江河地带,漫江碧透,游览峡谷风情,听渔舟唱晚,品名特小吃,走进竹编村落,欣赏民间艺人悉心制作的精美竹编制品,聆听竹编艺人用竹编艺术讲述溪洛渡的故事,实乃心灵的享受。

来源:昭通日报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雷欣怡

审核:祝小涵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