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仡佬族傩舞「傩舞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注“宁都旅游”,发现美!
了解宁都旅游最新资讯
近期热门
宁都美食 · 瓜果蔬菜篇
(点击上方链接即可直接跳转浏览)
在宁都县的一座小村落,存留着一种赣南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被称为艺术界的“活化石”,它就是——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傩戏,2006年黄石中村傩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走进宁都县黄石镇中村,探访小村里的“活化石”。
史底蕴厚风采
“我们是赣南地区唯一存有傩戏的村落,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64岁的郭承宣告诉记者,他是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客家傩戏团团长,也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郭承宣介绍,宁都中村傩戏历史非常悠久,是3000多年前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因演出时要戴面具,故又名“师公脑壳戏”。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著名,表演当中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兼有锣鼓伴奏,人声附和等表演形式。
在中村,每年有两次演出傩戏活动。第一次由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止,演出活动范围覆盖宁都的黄石镇、对坊乡和瑞金的瑞林镇,共22个村,要走上百公里,历时22天。一路上旌旗引路,唢呐锣鼓齐鸣、声势浩大,观者数以万计。第二次从农历九月十一开始至十七结束,历时7天,途经7个自然村,全在黄石镇境内。每次演出,众人都要抬菩萨游村,村民以香烛敬神后即演傩戏《打保安》,然后戴着钟馗面具的傩到各个厅堂走一圈,也有群众请他们去走,以示驱邪逐疫。
文化瑰宝重传承
“我们的傩戏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传承实在太重要了。”说起中村傩戏以及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大家族,郭承宣总是感慨不已。“傩戏演员都是农民,他们绝大多数在外务工谋生,傩戏团的演出费用太少,很多传承人在投入傩戏与忙于生计中产生冲突。”
据了解,近年来,宁都县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极为重视,该县已经为包括黄石中村傩戏在内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固定的生活补贴,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濒临消逝的项目资料进行抢救收集。实际上,黄石中村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让郭承宣最头疼的是由于中村傩戏的传承仅凭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和正规培训。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误传、流失的危险。对此,宁都县文化馆馆长宋节明表示,该县正在加大对中村傩戏在内的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同时,在保持其项目原本特质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精细化,使其既保持古朴原始的风貌,又去除其不科学的做法,尽力彰显魅力,将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推出去。
客家文化浓乡愁
“仍然是亲切的小村,依旧是熟悉的傩戏,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常年在外工作的黄石镇村民郭林玉,前不久回到家乡又重新领略了傩戏的魅力,心中感慨万千。浓郁独特的客家乡风民俗,勾起了游子心中浓郁的乡愁。
今年85岁的黄石镇山梓村村民郭学城介绍说,从他懂事的时候,他就开始追着傩戏的队伍跑,小时候觉得这仅仅好玩,长大后认为是对自然、传统文化的敬重,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若过年没有看到傩戏活动,他总觉得少了什么。
“傩戏是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乡愁的寄托。”黄石镇宣传委员曾榴英向记者介绍,宁都是客家祖地,对乡愁的敏感度极强,傩戏历史悠久,其中就有浓郁的乡愁情结。
如今中村傩戏早已和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每逢傩戏巡演时,村里人早就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鱼肉、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上前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表演,热闹一番,借“禳神”尽情欢乐。农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的巡演恰逢重阳节,村民会把小孩满月、老人祝寿等移到这一天来过,各家各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团聚吃酒,气氛隆重。
记者:曾嵘峰 黄梅芳
图片:苏振宇
来源:赣南日报
有奖征集 如果你有好的素材,或者有一肚子墨水想说的,请发至旅发委邮箱(下方投稿邮箱),一经采用可获得100~300元的奖励(原则上为宁都旅游微信公众号首发)
往期精彩回顾:
>>宁都美食 · 瓜果蔬菜篇
>>宁都最新宣传片出炉!这里有你不曾发现的美~
>>玩转宁都丨宁都的名山,你征服过几座?
>>翠微峰梅花已开,和女神更配哦!!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生活岂止与美 万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