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几乎被遗忘的动画片「童年的动画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一则消息,让公众把视线重新拉回童年看过的一部动画片《猫和老鼠》。据报道,奥斯卡获奖插画师、电影导演吉恩·戴奇近日去世,享年95岁,他曾导演了《猫和老鼠》其中的13部。作为全世界流行的“最长寿”动画片,81年来给无数人留下有趣的儿时回忆。
经典,不会随时间而褪色。《猫和老鼠》留下的不仅仅是童年色彩,它为何能成为经典?
不会过时的动画片
《猫和老鼠》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动画片,创作于1939年。然而,它恐怕是最没有时代感的影片,无论你在几十年前还是如今观看,都不觉得过时。
动画片的主角汤姆和杰瑞,是天敌,也是朋友。它们每日打闹嬉耍,终日不得安宁。每集7分钟、零台词,这部动画片在豆瓣以9.7的评分仍然高居排行榜前列,足以证明大众的认可。
自上世纪90年代,该系列动画片被引入国内播出后,成为几代人可以共看的为数不多的动画片之一。“它的受众面很广,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喜爱看,可以说从动画创始以来,这很少见。”国家一级动画设计师兼导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常光希向记者表示,《猫和老鼠》是一部经典动画片,上世纪50年代初,他七八岁时就在上海的电影院观看过,“我当时很奇怪,那些动物能做出人的动作,还会演戏,太奇妙了。”
《猫和老鼠》的几任导演均已离世,引发了集体回忆。在常光希看来,这部片子吸引观众的地方,恰恰是动画的特性。“能用故事片和纪录片形式来表现的,为何要用动画来表现?动画有其自身优势,可以从简单的故事反映深刻的哲理和内涵,让观众看后回味无穷。”他说,孩子看了感觉很有趣,成人了再看有一种人情味,在猫鼠争斗中,没有任何公式化和教条化的灌输,导演将同情弱者的人之常情,用幽默和无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导演的一种高见和功力。
背后用画笔在表演
一部没有任何对白的动画片,却能流行81年。剧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猫鼠之间的肢体动作来呈现。这些动作的背后,其实都是动画设计师“用画笔在表演”。
在常光希导演看来,动画设计,要体现人物的行为和精神面貌,并且与整个剧本、导演风格相符,这是最好的状态。“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做动画设计的人,要懂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他透露,动画设计师每个人的工作台边都有一面镜子,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边画边对着镜子表演,让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我猜想,《猫和老鼠》的导演家里养了猫,他仔细观察了猫捉老鼠生活化的画面,才能逼真地投射到片中。”
动画片的情节很简单,就是猫捉老鼠,却被想象力演绎得精彩纷呈。哪怕是最日常的道具,也能被玩出花样来。比如餐车变成战斗机,果馅派成了投掷的炸弹,猫鼠在餐桌上打闹,从餐具到食物,一切都能变成武器使用。它似乎诠释了一个真理:有时越简单,反而越长久。
常光希导演说,言简意赅反而成了这部经典动画片的最大特色。“拍动画片,能用短片来表现的就不用长片,这是短片的魅力。”他说,如果全部内容能用画面表达,对白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导演如果能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不需要对白、旁白来凑数。”
音乐灵魂展露无遗
这部动画片中,音乐是“神来之笔”,渲染了气氛,推动了剧情的走向。“有没有发现,如果把《猫和老鼠》的音乐元素拿掉,魅力就减弱了一半以上。”常光希说。
许多人长大后才知道,这部动画片中贯穿了许多世界级钢琴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肖邦的《大圆舞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据统计,出现在影片中的古典名曲有50多首。
在常光希导演看来,音乐是动画片人物情感的隐性表达,也是勾勒动画片的精神线索。“选西方古典乐作音乐背景,能轻而易举达到先期音乐的效果,这是比较讨巧的方式。”他说,有一些老式动画片,一般先请动画师画完,再让作曲家根据画面内容作曲配乐,音乐在画面之后完成,俗称为后期音乐。而先期音乐是指,在动画产生之前就有音乐的构想,动画设计师根据音乐的启发来推动剧情走向。
在国内,动画片中先期音乐比较少,比较有名的是《三个和尚》。“作曲者和导演的配合非常好,导演懂音乐,作曲者也懂动画。《三个和尚》没有对白,全片贯穿音乐和打击乐,是中国动画短片的经典。”他说,先期音乐是将来动画片的发展方向,动画师要懂音乐、节奏、旋律等,无论是愉快、悲伤,还是跳跃的启发,音乐都能激发创作灵感。
《猫和老鼠》和一般的先期音乐有所不同,几乎都选用西方古典乐名段。“古典乐很丰富,有各种节奏和旋律,正好对应角色的个性和剧情。观众在看这部片子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这些音乐仿佛是为它量身定制的。”
多年后,一些音乐专业的观众再看这部片子时,发现了创作的细腻之处:汤姆在演奏钢琴时,琴键和乐谱完全对应,每个音都“踩”在琴键上,而且指法准确。当时没有先进的科技,制作过程全靠一帧帧手绘,在画之前要把整个音乐规划完整,让汤姆对准每一帧来演奏,远比现在烦琐得多。专业观众还发现,人物演唱时的口型、汤姆的指挥等,动作都与现实一致。这些无可挑剔的细节处理,呈现了这部经典的诚意,体现了工匠精神。
保留文化传统的经典会永存
从这部经典动画片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
“这部经典接地气、大众化,观众从中感受与享受,对做动画的人来说能学到很多东西。”常光希导演说,制作动画片,原画师的基本功很重要。如果音乐好听、人物设计有性格,可是画不出来,就没办法了。“年轻一代的动画设计师在迅速成长,还有许多上升空间。把学到的外来技术用到我们自己的动画片上,发挥中国动画的优势。”
十几年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迅速在国内风靡,吸引了许多“小粉丝”。但也有人对此诟病,难道我们只能拍出这类低幼的动画片吗?对此,常光希导演表示,中国动画在慢慢起步,难免有不太成熟的技术和故事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轻人的迅速成长,中国动画的发展,未来可期。
1979年,由常光希担任动画师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上映,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40年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了票房和好评的双奇迹。“40年后的这部动画电影虽然有瑕疵,但也有许多亮点,它颠覆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多地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物、角色有了新的设计和思考。”在他看来,所有的经典都是时代的经典,动画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突破。
“真正的经典,100年都不会消亡。”他说,如今的许多动画创作都抓住了年轻人的需求和感受,但需注意,不能因为迁就部分观众的口味而丢失了文化的内涵。“唯票房论,观众会遗忘,而保留了文化传统和内涵的经典,才会永存。”
(文内图片均为《猫和老鼠》海报)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